那些用脚步丈量世界的中国人
2021-01-25郭去疾
郭去疾
明朝旅行家徐霞客自小便立志“朝碧海而暮苍梧”,他一生游历,“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著成《徐霞客游记》,具有巨大的文学和地理学价值。其实,除了大名鼎鼎的徐霞客,中国古代还有不少“用脚步丈量世界”的人,一起跟随小编认识一下他们吧。
唐天宝十年(751年),随名将高仙芝在中亚的怛(dá)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作战的杜环被俘。
杜环饱读诗书,大食人不仅没杀他,还将他奉为上宾。杜环借此游历了大食国以及附近的西亚国家,还到达了北非,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有名可指到达非洲的中国人。
根据杜环的记载,在大食的都城里,有很多来自大唐的物品,比如丝绸、瓷器等。杜环在当地还见到了许多有趣的物种,比如有一种体型较小的骆驼,背上只有一个“驼峰”——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他说的是单峰驼。还有一种鸟被称为鸵鸟,高四尺以上,脚长得像骆驼的蹄子,脖子很长,鸟蛋奇大无比。
游历完大食国,杜环继续往西走,经过波斯(今伊朗)和苫国(今叙利亚),来到了拂菻(lǐn)国(当时的东罗马帝国)。拂菻国兵力强大,经常和大食国发生战争。
后来,杜环来到北非的埃及,他发现这里的医生“善医眼及痢,或未病先见,或开脑出虫”,意思是这里的医生擅长医治眼病和痢疾,有时还能在症状没有显现的时候提前发现疾病,还有的医生擅长开颅手术。杜环对此大为震惊。
公元762年,在经历十一年的漂泊后,杜环乘船回到大唐。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经行记》一书,可惜已经失传,幸有他的族叔杜佑在《通典》及《西戎总序》中引述部分内容,使得其中的1500余字保留至今。
没想到吧?大文豪苏轼也是一位步履不停的“旅行家”。但是,跟其他旅行家不同的是,苏轼是被贬到哪里做官,就在哪里旅行。
那么,苏轼去过哪些地方呢?
苏轼曾在杭州做官。杭州有一座吉祥寺,寺庙周围种了几千株牡丹花,每年都会吸引许多杭州百姓来赏花。
春天,苏轼和几位朋友跑到吉祥寺赏花、饮酒。苏轼喝得酩酊大醉,写下一首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苏轼尽兴而归,头上插着牡丹花,歪歪扭扭地走在大街上,惹得当地百姓纷纷跑到街上看热闹。
在杭州待了三年后,苏轼被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密州的风景不比杭州,但苏轼找到了新的乐趣——打猎。还记得那首有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吗?苏轼左手牵着黄色猎犬,右臂托着一只苍鹰,更有千骑随行,出猎场景可谓气势雄豪。
在密州待了三年后,苏轼调任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后遭人诬告,被贬黄州。黄州可以说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因为从这里開始,他的文学造诣达到了巅峰,写出了千古名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也是从这里开始,他开启了漫长的贬谪生涯。
在黄州期间,由于生活拮据,他在城东开拓了一片荒地,称为“东坡”。他顺便给自己取了个号,即“东坡居士”。
后来,苏轼又被贬官到惠州、儋州。到儋州之后,苏轼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至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之情。
苏轼一生漂泊,最后在北归途中于常州去世。他走过许多地方,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成为当代人的文化记忆。
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郑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西洋。由此,郑和先后七次出海,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在郑和的船队里,有一个名叫费信的翻译官。费信家境贫寒,但从小热爱读书,常到别人家里借书阅读。他自学成才,知识渊博,通阿拉伯语,因此被选入郑和船队,先后四次参加下西洋活动。
费信除了作为郑和的随行翻译,还有两个任务:一是每到一个地方,他就用不同的语言宣读朝廷的诏书和赏赐;二是把舰队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全部记录下来。
费信将下西洋途中所见所闻一一记下,整理成《星槎胜览》一书。在书中,费信详细地记载了不同国家的地理位置、重要城市、地理山川、社会习俗、自然物种等。
据他记载,在印度尼西亚的龙牙门一带,海盗盛行。海盗们看到外国船只经过,就划着数百艘小船去抢劫,所以到此地时,一定要注意防范海盗。
《星槎胜览》还记载了舰队出海时的航向、航行时间、在海上可能遇到的危险,以及应对策略。
书中记载,从占城到爪哇,顺风的话二十个日夜就能到达;从满剌加到苏门答腊,顺风需要九个日夜。如果到了印度半岛的大喃港口,尽量不要停泊,因为此地有礁石,风浪大,货物装得太满的话很容易触礁。
1947年,为了纪念明代郑和船队中的伟大航海家、翻译官费信,中国南海的一座小岛被命名为“费信岛”。
木兰晴摘自《探索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