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葛隆村老街檐廊设施更新及优化初探

2021-01-24朱瑾王礼贤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构架住户老街

朱瑾,王礼贤

(东华大学,上海 200051)

一、葛隆村概述及现状

(一)概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目标后,大批古村落进入保护名单,在保护与整改的同时,也在逐步完善古村基础设施。葛隆隶属于外冈镇,位于太仓与上海的交界处,处于嘉定城区西北角,被嘉定工业区、外冈产业园区和上海国际汽车城产业园区所包围。葛隆村被老盐铁河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村落由一条东西向商业街贯通,北部村落由两条南北向商业街贯穿。老盐铁河以西及河岸已被整改为美丽乡村,主要活动空间有疏林草地、停车场、银杏广场及村民之家;河以南出于对多条老街的保护,还未进行全面整改,其中保护建筑及老街面积占北部面积约四分之一,面积约为0.3平方公里,其中自建瓦棚建筑占95%。

(二)现状

1.劳动力流失,村落活力不足

葛隆村从明朝成化年至1970年代间,依托老盐铁河大力发展商业集市,有店铺百余家,特色手工业生产包括木器、铁器、食品和布料,改革开放后设立河闸,水域分治,开始规模化发展农业。随着嘉定被划分至上海,轻工制造业兴起,葛隆村商业发展被压缩,传统手工业没落,本地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老一辈则留居原处。现葛隆村本地人口仅占四分之一,约1000人,年龄多为50~90的老人,葛隆村活力仍在下降,居住区自建的生活设施简单不牢固。

2.居住条件落后于居住需求

现代化设施的普及,水电气的使用加重了古村落的负担(图1)。建筑方面,传统屋顶由于年久失修已产生漏雨现象;木栅外立面出现腐朽导致保温性能下降;木梁屋顶结构中的主椽子已出现裂缝,增加了安全隐患。设施方面,由于缺少管线位置而导致大量管线外露,易引发起火现象;收纳方式凌乱,干扰街道宽度的延展,使原有街道宽度由2.8米降低为2.3米;遮雨防晒设施简陋,作用小且影响视觉美观。

3.古建住户自发建造瓦棚

葛隆村北部老街是古建一条街,由原来的前商后居、下商上居皆变为了居住区。老街住户由于居住在保护建筑中,不可自行拆改,老建筑因其年久,暴露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年老住户夹在其中,以加建瓦棚来弥补少许建筑的不足,并满足新的户外需求。

二、葛隆村瓦棚类型及特征

从结构形态上看,老街的瓦棚可大致分为三类:三角形构架、网格形构架和其他构架形态。

三角形构架瓦棚的主要支撑体系为三角支架,在此基础上加减横杆。三角形构架形态下的屋顶又有两种样式,一种为斜向屋顶,一种为平向屋顶(图2)。三角形构架瓦棚可分为三部分:主体结构、水平构件和覆盖层,水平构件和覆盖层的材料属性关系紧密,在葛隆古镇走访调研中,发现镇居民在顶棚层的材料选择上具有统一性和局限性,由于造价原因,材料大致有金属梯形坑铁皮瓦和塑料波浪瓦两种,两种材料在延展大于1.2米后将产生弯曲,因此自建顶棚在横向长度超过材料限制时,就需要用横条做支撑。

三角形构架瓦棚有充足的便携性和稳定性,基础材料不受限制,木材、竹材和L形铁条是村民常见的选择。瓦棚安装方式为建筑立面附着安装,对建筑立面破坏较小。但是其缺点也是明显的,附着安装的方式属于硬连接,在连接件的匹配上和连接双方的对位关系上过于粗糙,导致瓦棚和建筑的连接处存在长条形缝隙,存在漏雨现象,导致棚户空间并未与建筑合为一体,依旧是分离的两部分。在细节方面,顶棚层和横杆之间的连接为捆绑式,在顶棚打小孔让铁丝穿过并与横杆捆绑,雨水侵蚀孔洞并向下渗漏。

>图1 (作者于葛隆老街拍摄)

>图2 (作者自绘)

>图3 (作者自绘)

>图4 入户瓦棚示意图(作者自绘)

>图5 结构分析图(作者自绘)

>图6 结构侧视图(作者自绘)

网格形构架瓦棚较为简单,比较单一,结构可分为两部分,除了屋顶层外,其主要结构为横竖穿插成网格的架子,网格密度由屋顶材料的属性控制(图3)。在位置安排上,网格形构架瓦棚多位于已有空间上方,作为空间顶面的遮掩,起到弥补空间围合的作用。在葛隆村的走访调研中,网格形构架大多用于住户家庭辅助空间和入户口处,空间面积在1m2~6m2以内。临街空间并未用到此种瓦棚。

网格形构架瓦棚平板化较强,有一定的规整性,在面积上可以做到铺开延展,对较大的空间有很好的遮蔽效果。由于其结构简单,在材料的选择上也较为多样,葛隆村所出现的此种瓦棚在结构材料上比较丰富且包含废弃物品,有金属水管、方切口的管形钢杆、木杆和竹竿等。

其缺点较为多样复杂,面积的延展需要屋面材料拼接的增加,由于拼接方向的不统一和结构粗糙导致屋面的不规整,拼接缝在梳理上存在漏洞,漏雨较为明显。另一方面,平板化较强的屋顶也限制了自身对空间的适应变形,柔性减弱。葛隆村作为古镇和有机村落,缺乏空间要素的统一规整,屋顶和建筑的连接无法严丝合缝,仍存在透风漏雨现象。

其他结构形态是没有统一的结构形式,居民根据环境和手边现有的材料建造瓦棚。这类瓦棚在村落中零散可见,不是主要的瓦棚形态,但从创造性和趣味性上讲仍有研究的价值。如果说前两种是规整的形态,那么此类结构的灵活度将可调整前两者的不足,在解决问题上有更多办法。

在葛隆村的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个特殊的入户瓦棚(图4),建筑的入口处在两栋建筑咬合的中间,雨水及杂物会顺着屋顶凹角落至门前,住户根据原有建筑露出的结构木梁加造支撑杆,做出弧形结构用以排水,并用柔性橡胶垫贴合结构,屋顶既做到遮掩也做到了有序排水,瓦棚与建筑的连接不会产生漏渗水(图5、图6)。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异形结构形态虽然适用性强、灵活性高,但是不具备统一性,其产生是由环境所导致,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适用情况。

以上三种瓦棚结构各自拥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对空间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种:连接关系和延展关系。所谓连接关系是瓦棚处在两栋建筑之间,通常解决入户遮蔽需要。从空间分析角度看,以灰空间的形式拉近建筑关系甚至合成一体,加强了建筑的空间集群,连续成片。葛隆村老街的商铺后方成片的住宅群用此连接方式居多。延展关系是瓦棚处在建筑的单面,作为附加空间存在,扩展了原有建筑的功能。延展空间具有扩张性和有机性,在民间最为常见,葛隆村古镇老街的沿街商铺全部为延展空间,故而街道愈发狭窄导致拥挤,减弱了空间的内部流动性。例如在调研期间听得一位老人对街道狭窄的恐慌,“这么窄的街道,我们这么大的年纪,有个什么事情救护车都进不来!”因此葛隆老街一直存在的一对矛盾,室内空间狭小而引起的向外扩张和室外空间局促到达临界点。

三、相关解决对策浅述

老街的主要问题是功能滞后引发的“野性生长”。依据葛隆村老街现状,通过分析,有三层措施作为解决方案,在梳理街道空间的基础上统一瓦棚设施的规格,并以设施的功能及趣味性带动街道活力。主要设计思路趋向于设计的灵活性、可装配性、贴合性和历时性。

葛隆老街杂乱的主要原因来自于生活区的延伸,自建檐廊导致了空间的形成。瓦棚的覆盖范围大致有三种:覆盖门、覆盖门与窗和覆盖窗,门窗区域以外的空间安插其他功能区。根据走访调研发现瓦棚下功能多样混合,常见有洗漱区、晾晒区、烹饪区、休闲区等,这些功能区依据作用面积的不同直接影响瓦棚的大小,瓦棚的尺寸与位置各家皆不同。

针对瓦棚的研究就是针对室内的研究,室内建筑的不足都由瓦棚之下的区域所弥补,因此在解决问题前,首先要对建筑室内的功能及布局进行梳理,其次与瓦棚下的功能做对照,由于老街的建筑本身具有同一性,故在布局和体量尺度上具有相似性,那么瓦棚的统一就可以实现。其次在瓦棚本身,根据调研发现瓦棚在不同的业态下有不同的尺寸,其中商业如小卖部、理发店等的瓦棚面积较住户大50%,面积约为3~4m2,而日常住户瓦棚的面积则是2~3m2。那么就需要根据对功能和尺寸的梳理,以模块化屋顶适应建筑立面的微小变化,并加入其他辅助设施如晾衣架、吊钩和片灯等,加强作用于美观,增强街道活力。在绿色设计方面,对利用太阳能对夜间照明进行蓄电,利用可回收材料对设施结构进行加工。

四、结束语

乡村建设与古镇保护正在齐头并进,功能落后的古建被逐步跟上时代的发展,从居住在葛隆老街的住户生活中看到了对现状的无奈与自助,瓦棚的整改不仅是对住户生活质量的提升,也是对街道形象的整改,也更利于古镇的保护与后期的维护运营,瓦棚的模块化设计也是为住户和政府节省资金的一个办法,希望转化葛隆劣势,带来古镇新生。

猜你喜欢

构架住户老街
老街谣
建筑安装造价控制核心要点构架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东门老街
顶层住户的无奈——渗漏篇
高可靠全平台ICT超融合云构架的设计与实现
简单的高招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老街(外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