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成性诠释理论下科普类短视频视觉设计研究

2021-01-24张耿马逍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科普色彩内容

张耿,马逍

(大连理工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一、科普类短视频的发展现状

(一)科普方式的视觉设计变化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又称大众科学或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播媒体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科普视觉设计随着科普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科普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分为前科普阶段、传统科普阶段和现代科普阶段。在前科普阶段与传统科普阶段,由于人类的文化传播尚处于口传文化阶段和印刷文化阶段,科普视觉化设计集中于依靠纸张与印刷媒介的科普文章的插图、插画和示意图等。在现代科普阶段,人类的文化传播方式进入电子文化阶段。科学媒介中心颁布的2018年度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网民科普搜索指数为91.64亿,较2017年增长19.17%。网络技术进步让媒介的视觉设计表现能力不断提升,科普的视觉设计表现方式日趋动态化,呈现出从静态图形图像到动态视频的变化趋势。相对于动态视频内容,招贴画、长图文等科普内容的视觉设计呈现方式缺少了视觉直观性与内容的易得性,部分专业复杂的内容也可通过动态的视觉表现进行效果呈现,这使科普动画、科普视频甚至系列电视节目更易被人接受,科普的视觉设计方式由静态向动态化逐步发展。

(二)科普类短视频视觉设计现状

短视频是指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高频推送的视频内容。短视频的长度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在近年流行的新媒体中,短视频占据了极大的一部分信息媒体市场。

1.短视频科普的视觉表现优势

相对于科普类电视节目、科普类视频动画等动态形式的科普视觉设计,短视频在具备画面视觉叙事性的同时极大缩减了观看者获取内容信息的时间;与科普类杂志期刊、插图绘画等同样能在短时间内可获取信息的科普方式相比较,短视频更具备视觉动态化效果,更具视觉表现活力。《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增幅显著,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超越了即时通讯,在网络视听产业中,短视频的市场规模占比最高,达1302.4亿,同比增长178.8%。体现了大众对短视频视觉表现形式的接受程度高,短视频方式的科普具有视觉表现优势。

>图1 元素排列设计欠佳的科普类短视频

>图2 科普类短视频视觉信息主次化设计案例

>图3 科普类短视频合辑系列设计案例

2.短视频科普的视觉设计问题分析

在短视频画面效果呈现上,目前的主流短视频平台都以竖视频为主,短视频的构图设计也从常见的横版视频构图方式转化为竖版构图。部分竖构图影像的视觉要素缺乏信息的主次逻辑关系,画面前后关系与各视觉元素占比混乱,如图1 所示在“科普中国”账号与中核集团联合制作的科普核工业的视频中,内容介绍影像这一主要视觉元素,在画面布局占比中小于吉祥物这一次要视觉元素。右侧《探秘幽灵绿光》主题的科普类短视频的背景画面辅助视觉设计复杂化,下部分叠加的图片与影像近似,易使观看者产生视觉混淆。因此设计上应注重信息设计的主次逻辑与画面布局和构图的秩序感。

在科普内容的视觉表现上,绝大部分科普类短视频存在设计的雷同性,设计的雷同性的产生源于相似题材下对素材的二次加工手法相似,例如使用了同样的素材片段或相同的视觉滤镜效果,导致近似内容的短视频视觉设计趋于相似。

二、科普类短视频的视觉设计的构成性诠释及优化设计

(一)科普类短视频视觉设计的构成性诠释分析

构成性诠释是当代视觉文化和视觉方法论的研究学者吉莉恩·罗斯,基于艺术史传统提出的一种观看与描述影像视觉设计的方法。构成性诠释从内容、色彩、空间组织、剪辑、光影、表达性的内容等方面进行诠释分析。针对科普类短视频的视觉设计元素做构成性诠释分析时,进一步解释为对短视频的色彩运用、视觉元素的空间组织、剪辑表现、光影与情绪氛围的探讨。

1.色彩运用

色相、饱和度和明度用于描述视觉设计中所使用的色彩特征,色彩对视觉元素起到的强调和协调作用,能够产生视觉空间感,色彩设计对科普类短视频视觉画面设计起关键作用。

色彩具有强调作用。色彩可以用来强调影像视觉元素,例如使用高明度与亮度突出视觉效果,来对科普的主要对象、重要部分进行强调,在突出内容的重要性同时吸引观者注意力。次要视觉元素的弱化也能够体现色彩的强调作用,将科普类短视频中的背景采用单一颜色,使其与所强调内容的色彩丰富度进行区分,是对主体物的一种强调。

色彩组合应注重协调性。在构成性诠释中主要考虑色彩是否依赖对比,或相似明度、饱和度和色相的混合是否协调。冈瑟·克莱斯和特奥·凡·李文认为,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的组合,会影响观者对影像真实程度的想象,一旦影像的颜色看起来像其他同一主题照片的颜色,那么观者从影像的观看中得到的真实感也有所提高。相近饱和度与明度的色彩组合设计使画面整体视觉设计具备协调感,在色彩的选择时不使用色彩差异明显的颜色,尽量选用相似明度、饱和度的颜色使短视频画面协调。

色彩能够产生视觉空间感。物体由近端推向远端时色彩也随之有秩序地不断变化,形成色调上的差别,凡是有一定空间范围的物体或者平面都具有这种变化。在影像的视觉设计中,场景实拍类或是vlog类的科普类短视频采用近实远虚的手法进行对前置物体的突出强调,利用色彩虚化效果进行视觉空间感设计。

2.视觉元素的空间组织

影像画面当中的空间组织关系到影像中的视觉元素与容积,既视觉元素的占比。视觉元素的排列应呈现一定主次秩序,视觉元素间存在内容或表达上的因果关系,视觉元素分布应走向流畅、节奏稳定。短视频为符合短视频平台的视觉统一性而采用竖构图方式,横版短视频为适配竖构图,视频周围的画面内容会进行图案或色彩的选择性填充,所填充的辅助性视觉元素与主要视觉元素需要进行主次区分。

3.剪辑表现

构成性诠释聚焦于影像的生产,特别是影像的后期加工技术。在常用的剪辑表现中,适合科普类短视频的剪辑手法主要为连续性剪辑和组合剪辑。

连续性剪辑在视觉感知上使观众不易察觉剪辑的存在,侧重于强调画面中动作的连续性和场景的递进关系,是适用于大部分科普类电视节目、纪录片等影像的剪辑手法。

组合性剪辑是根据剧情发展以及主题,对各种剪辑手法的随意组合。比如用离切和跳切剪辑、交叉剪辑和匹配剪辑等组合方式来强化画面张力,内容转换过程中结合淡入淡出、叠化、溶解、划切等技巧,使画面镜头更丰富,增强叙事性。在对现有科普类影像素材进行二次剪辑加工时,用此类剪辑方式能够将同类内容的短视频在画面中自然过渡融合,增强短视频画面内容的连贯性与整体感。合适的剪辑表现能够增强科普类短视频叙事内容的表达与画面效果。

4.光影与情绪氛围

在构成性诠释理论中,当研究对象为静态图像时的光影指构成画面的光线、光感,当研究对象为动态影像时主要指影像所传达出的情绪与氛围。伦勃朗在静态画面中用光线来强调画作的特定元素,在科普类短视频中光线也可用于制造影像的情绪或氛围。光影与情绪氛围在成品的短视频中也可通过后期添加滤镜来实现效果。恰当的光影与情绪氛围的设计营造带给观看者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科普类短视频的视觉语言优化设计

科普类短视频主要传递的是科普内容的视觉信息,对视觉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主观性与差异性导致每一类别的短视频都具备不同的特点,而该特点在传播中又不断加深着观众对这一类别的印象。短视频所要传递的视觉信息与其视觉特点最终构成了短视频整体的视觉表现。基于科普类短视频影像的构成性诠释理论从色彩表现、视觉元素的空间组织、剪辑表现、光影与情绪氛围角度进行短视频视觉设计元素的解构分析后,从科普类短视频最终呈现出的视觉信息、视觉特点、视觉表现三方面分别提出科普类短视频视觉语言的优化原则。

1.视觉信息的主次化设计原则

科普类短视频传递的信息内容较多,但短视频的画面可展示区域有限且总体时长短,单个科普类短视频平均时长仅为其他科普类视频节目的十分之一左右。因此在视觉信息的处理上需遵循主次化原则。

在内容上需要对所要讲述的科普内容依据叙事顺序和科普内容的传播需求进行信息分级,区分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将非必要信息进行删减。在色彩上降低背景、辅助图形图像等次要信息的明度、对比度。在短视频画面的空间组织分布上将主要元素放于视觉中心,增加主要影像的占比面积,同时注重于次要视觉元素的逻辑性与节奏性。在动态的影像表现中,利用适当的剪辑手法突出主要信息。拍摄或后期加工阶段在光线运用上强调短视频中主要科普的主体物,在视觉上达到主体物前置的视觉层次效果。如图2 所示,“张狂很好奇”和“科学时光机”介绍自然科学类科普的短视频,在视觉设计上做到了主要视觉元素信息占据画面主要比重和视觉中心,在构图上将字幕与标题等辅助视觉信息放置于竖视频画面上下两侧,不干扰主画面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视觉信息的主次化设计效果。

2.视觉特点个性化设计原则

短视频平台依据后台算法分类把内容相近的短视频推送给用户,在不深入观看短视频内容的情况下,短时间靠视觉元素对各类科普类短视频进行区分,视觉特点个性化设计十分必要。

以色彩的个性化使用彰显视觉个性效果,通过元素的空间组织在图片或文字上进行个性化设计。如图3 “科学放映室”和“泽桥科普”两个账号,分别对科普短视频合辑内容封面展示的底图与关键性文字信息进行设计,在剪辑上保持具有个性化的特效转场等剪辑手法和风格,光影画面氛围上突出内容特征,整体色彩设计风格一个偏向冷色调而另一个偏向暖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视觉设计与画面效果,使两个不同系列的短视频都具备了视觉特点个性化的效果。

3.视觉表现系统化设计原则

视觉设计上的系统化可采用统一的色彩、文字、图形等视觉元素,突出同系列短视频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剪辑表现上使用能够使科普类短视频的故事线发展更加明晰的镜头语言,让故事发生的空间更具备真实感,使用连续性剪辑或统一手法的组合剪辑和系统化的视觉表现带给观者叙事流畅和空间一致性的印象。在光影运用上,在实拍过程中或用后期滤镜营造光感统一的画面氛围。通过视觉表现的系统化使科普类短视频从外在视觉效果与内在内容上都呈现出一致性。在色彩应用上可制定在同一系列的每个短视频中都会出现的标准色,用于填充背景画幅等。视觉元素的空间结构上注意视觉元素间的关联性,或是如图3 那样用几类元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画面的方式使系统化突出,也可固定放置一个贯穿于科普类短视频内容的视觉元素,例如系列作品的标志、图标或是短视频栏目的吉祥物等。

科普类内容的叙事性强、信息量大,一些优质的科普类短视频通常呈系列和合辑发布,但传播过程中难免出现单一视频流传的情况,视觉表现的系统化能够使系列视频在单独分享时也能够被辨识。在观众对科普类短视频的内容理解方面,成体系的观看会形成视觉记忆与视觉习惯,增强短视频观后的内容印象与视觉印象,因此视觉表现的系统化十分必要。

三、结语

互联网通讯技术不断发展,短视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因其自身特征和优势,呈现出逐渐取代电视科普的趋势,但在视觉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会影响科普类内容的观看与传播分享。基于影像的构成性诠释理论的角度论述短视频视觉设计,提出视觉信息的主次化设计、视觉特点个性化设计、视觉表现系统化设计三种设计原则。对科普类短视频视觉设计进行优化,改善观者体验和科普知识的获取,促进主动转发与分享。

猜你喜欢

科普色彩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神奇的色彩(上)
主要内容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