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2021-01-24汤飞宇温天旺曾研华吴自明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种作物思政

汤飞宇,温天旺,曾研华,吴自明

(江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立德树人是我国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统的农业正向现代农业迈进,这种情况对高等农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的目标,要求培养既懂农业技术和经营,又具有较高思想觉悟,能扎根农村基层的农林复合型人才。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农科专业招生和就业面临生源质量下降、农业后备力量流失的窘境,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不足[1]。大学课程的主体是专业课程,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专业课程要注意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共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特种作物栽培学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学专业一门专业选修课。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设,每届学生选修人数约在90~120人,之前学生已学完作物栽培学总论,与专业必修课作物栽培学各论同期开设。该课与作物栽培学各论的主要区别在于讲述的对象与重点不同。特种作物栽培学主要介绍大宗作物的特殊类型和小众作物,大宗作物的特殊类型是指常见栽培作物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特殊用途或应用价值的类型,如水稻的香稻和色稻、棉花中的彩色棉、玉米中的甜、糯玉米等;小众作物是指栽培面积有限、对生长环境有一定要求、区域性较强、满足市场特殊需要的小范围栽培的农作物。该课程主要讲述以上作物的发展史、形态特征与分类、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与生长环境关系、调控作物生长与产品形成的技术措施及其效应等。该课程蕴含众多的思政元素,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健康营养食品、大国三农、乡村产业振兴、文化自信等,通过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能够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文从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方法等进行总结,以期为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政教育能力影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2]。为此,特种作物栽培学团队注重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学习,关心国家政策和时事政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业务技能培训等,树立“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此外,加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联系与沟通,请思政课教师介绍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教学方法。与学生辅导员、政工人员等交流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其所思所想和兴趣所在。另外,教学团队成员对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内容深入梳理,认真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把握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课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授课过程中注意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的无缝衔接,活跃课堂气氛,课后加强授课效果评估和反馈,以期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2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相当的精神重塑和价值启蒙作用[3]。特种作物栽培学研究特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特定性状的形成及栽培调控技术等,与个人的成长奋斗、培养成才途径是相通的。特种作物栽培学提倡的无公害栽培、低碳栽培、资源高效利用等体现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我国古代先民在漫长的农作物生产劳动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农书、方志、诗词、农谚等方式传承下来,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素材。当代作物生产科技工作者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不惧困难,勇于探索,在作物育种、栽培理论与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的重大突破成果,他们响应国家号召,主动下农村基层,服务农民需求,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大国三农”情怀。

2.1 作物器官形成的生物学过程蕴含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哲理

以彩色棉纤维的形成为例,每一根棉纤维来源于一个启动发育的棉花胚珠的外珠被表皮细胞,通常只有30%~40%的胚珠外珠被表皮细胞能启动发育,突出外珠被,形成一个球状的突起,该突起发生的时间有早晚之分。在棉铃开花前后3 d启动发育的外珠被表皮细胞最终可形成长度在20 mm以上的长纤维,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在棉铃开花后5~8 d启动发育的外珠被表皮细胞只能形成长度为2~5 mm的短绒,经济价值低。早期启动的外珠被表皮细胞占启动发育细胞总数的30%左右,因此最终只有10%左右的胚珠外珠被表皮细胞有可能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长纤维(成才)。这个生物学现象反映出自然界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不易。具体到大学生的成才上,个人要获得学业和职业生涯的成功,必须提前积蓄能量,早作规划和打算,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2 以作物特定遗传性状的形成、改造和应用为切入点,将党的治国方略、国家的政策安排、艰苦创业精神、创新争先意识的培养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外观色泽是作物的一个重要遗传性状,显著影响作物产品的营养功能、使用价值和用途等。目前已经开发和正在研制的彩色作物有色稻、彩棉、彩色油菜、彩色小麦、彩色马铃薯等,这些特种作物不仅具有基本的物质生产功能,而且还附加了旅游观光、文化娱乐、营养保健等功能,在党中央正在实施的产业扶贫、乡村振兴、建设美丽幸福中国等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彩色油菜不仅能提供可食用的植物油,还可作为观赏植物开发利用,以其绚丽多姿、五彩缤纷的花色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消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培育的彩色马铃薯品种不仅产量比一般品种高30%,且营养价值更高,富含花青素和多酚类抗氧化活性物质,薯肉有红、紫、黑等不同颜色,加工过程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色素,产品的附加值高。推广种植彩色马铃薯对于西北广大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项目。河南大学培育的彩色小麦籽粒有黑、紫、白、绿等多种颜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抗病性强。品种选育人刘海富老师历经20年春秋,靠个人的坚守和辛劳的付出才培育成功,很好地诠释了农业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色米的色素只分布在籽粒的果皮和种皮中,因此只有糙米中才含有色素(因保留了果皮和种皮),精米在加工过程中随着糠层被碾去而丧失了色素。华南农业大学水稻研究团队采用食品合成代谢工程技术,创造性将虾青素合成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导入到稻米的胚乳表达,培育出自然界不存在的赤晶米。虾青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而具有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功能。这个事例体现了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促进我国各项工作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2.3 挖掘我国古代传统农业文明的精髓,为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

我国农业文明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这些朴素的农业思想、理念、智慧实际上包含了作物之间及作物与环境间协调统一的生态学思想。以芝麻为例,16世纪初邝璠的《便民图纂》记载:“芝麻之于草木,若锡之于五金,性相制也”,说明芝麻可作为荒地利用的先锋作物,因其能克制杂草的生长,可以说是生物防治杂草的一个范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对于芝麻种植时间的记载:“二三月为上时,四月上旬为中时,五月上旬为下时,月半前种者实多而成,月半后种者少子而多秕也,”说明了播种时间的重要性及对产量的影响,与现代作物栽培学强调的适时早播的思想一脉相承。关于芝麻的收获也有记载:“以五六束为一丛,斜倚之,候口开,乘车诣田斗薮;还丛之。三日一打,四五遍乃尽耳,”五六成丛,直立晒干,利用芝麻种子后熟的习性,当芝麻蒴果干燥裂口,便可装车拉回脱粒。现代生物学研究发现芝麻果实干燥脱水后再脱粒,可以促进植株内贮藏的养分向果实的转运,促进果实内碳水化合物向油分的转变,从而提高芝麻产量及种子含油量。我国古代先民早在距今1600多年的北魏时期就发现了这个道理,殊为不易。棉田套种芝麻“能利棉”,但“忌重茬、烂茬”,反映了作物间套作理论包含的种间互利合作的生态学思想。通过挖掘我国传统农业知识的精华,剖析其中蕴含的生态平衡、生物防治等价值理念,可以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涵养,增强学生对民族和文化的自信心和认同感。

2.4 在特种作物栽培技术的专业知识传授中渗透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施肥是作物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科学施肥是发展资源高效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必然要求。但作物生产中普遍存在氮肥超量使用甚至滥用,及施用方法不当的不良现象,降低了氮肥的利用率,还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效应。如氮素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的亚硝酸盐超标,氮素的反硝化过程造成了氧化亚氮(温室气体分子)排放的增多。此外,还带来了土壤酸化、土层板结、能源紧张等一系列生态风险。农药的过度使用虽然杀灭了害虫,但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农产品农残超标的风险。在讲述鲜食农产品如水果玉米栽培管理时,通过融入节肥、节水、节本、绿色病虫害防控等轻简高效、生态栽培、低碳农业、绿色生产等理念,使学生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5 结合特种作物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植入改革创新精神、大国三农情怀、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等思政元素

我国特种作物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大多数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农产品。通过对特种作物产业发展历程的介绍,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在特种作物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伟大成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并坚定学农、知农、爱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同样,特种作物的发展也经历过挫折、起伏、反复、波动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成功和创新的艰难,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以及面对挫折的韧性。产业要发展,科技要先行。针对限制我国特种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我国科技人员攻艰克难、砥砺前行、在关键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揭示了苦荞起源传播驯化之谜,为苦荞的遗传改良奠定了基础。以此鼓励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夯实基础、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奥秘的勇气和决心。

3 课程思政教育开展的方法

开展课程思政不是将课程与思政机械地组合,教师要把握好思政元素融入的节点时机,防止在授课过程中脱离教学内容而进行政策宣讲和道德说教,使思政过于生硬或突兀而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课程思政教学融知识讲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于一体,不可截然分开。在遵循课程自身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找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映射点,两者兼顾,同向同行,协同策应[4]。为此,教学团队成员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发掘更多的思政元素载体,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认真安排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法等。在课程目标上,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除了介绍特种作物的生产概况、栽培的生物学基础及基本栽培技术,讲授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的技术原理和调控途径外,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价值观及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建设人才[5]。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教师单纯讲、学生单纯听的信息单向传递为双向交流、互动式的信息反馈机制,注重案例式、研究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前途和个人命运的交汇点上思考我国的作物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引发学生的知识、价值与情感的同频共振,不仅传授给学生作物栽培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学农”“知农”“爱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思政考核上,改变传统以一卷定总分的弊端,考核评分采用期末考试、课堂讨论、平时表现等多元化考核模式。平时成绩侧重考察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对农学类专业的忠诚度、对作物专业价值的认知等方面。在期末考试中增加包括思政元素的综合开放性分析题,考察对当前我国作物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4 结 语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专业课教师不仅是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价值灵魂的塑造者。每一位专业课教师都要有课程思政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特种作物栽培学作为农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作物栽培学的重要组成,承载着科学辨证思维、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文化宣传功能,是开展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充分利用教学的多个环节,开展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在价值引领中凝炼知识底蕴[3],实现教书和育人的相互协调和统一。为了持续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及时解决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以保持其先进性。

猜你喜欢

特种作物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特种侦察游骑兵
小型地面特种机器人初露锋芒
作物遭受霜冻该如何补救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欢迎订阅2020年《特种经济动植物》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这些特种蔬菜种植前景广阔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