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言语生成律”

2021-01-23魏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字塔自然段万物

魏星

理解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理解是内部言语的生成,运用是外部言语的生成。“言语生成律”,就是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教语文。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才会发生深层次的语文学习。

教学一篇课文,主要应考虑两点:第一,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思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生成规则是什么。第二,如何以课文为载体,孕育儿童的情思,激活儿童的言语生成状态,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语言的丰富像“道”的繁衍一样,衍生、再生、化生、生长……言语的生长是有机的,它不停息地确认生命的存在。

在课堂教学中,儿童的言语生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足自发生成的;二是由某种动力、技术等造成的。自发生成的言语学习可以称之为“习得”,由某种动力、技术等造成的可以称之为“学得”。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母语学习的“母”性,使语文教学具有自然、自发、自得的品性。但课程情境下的语言学习要高于自然情境下的语言学习,教师可以利用教与学之间的落差,创造最佳的心理动力、条件,兴起、引发学生的言语生成。

因此,语文教学的“本性”,就是体验、探充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语文教学的“类性”,就是体验、探究“这一类”文本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语文教学的“篇性”,就是探究“这一篇”文本言语生成的个性和生成规律。根据言语生成的规律教语文,自然也就成为语文教学最为重要的第一定律。

我倡导语文教学改革的整体观。语文的整体观,始终是以教育哲学思想为支撑的。我们必须用哲学思维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并指导我们的理智。语文教学包含诸多矛盾体,言与意,教与学,知与行,内与外,放与收等。“言语生成律”足一个复合的、整体的概念,站在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可以破解语文的诸多“黑洞”,从而让语文教学敞亮起来。下面以统编本教材中的《夏天里的成长》为例,說说怎样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

一、《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现场

《夏天里的成长》是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课文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选择了各种各样的事物生长来表达,字里行间充满着浓郁的“生长感”

本课教学,力求避免将语文要素当作静态的、惰性的作文知识去教,而是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通过“哪些事物让你感受到了生长”及“作者写了各种各样的事物,为什么不觉得凌乱”这样的问题,和学生一起去发现“言语生成律”,巧妙地生成了文本的“金字塔结构”,将语文要素可视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学活用,多角度打开思维,构思诸多特定时间、特定环境里的成长现象,学画“金字塔结构”,将“围绕中心意思选材”转化为能迁移的知识。教学片段如下:

1.读题入境

师:朗读课题,突出特定的时间,该怎样读呢?

生:(齐读,突出“夏天里”)夏天里的成长。

师:突出特定时间里事物的状态,又该怎样读呢?

生:(齐读,突出“成长”)夏天里的成长。

师:有“生长感”了!这篇课文非常简短,就像平常我们写的作文一样,三四百字。但课文里有一个字用得特别多,是哪一个字?

生:“长”!

师:数一敷,课文中出现了多少次?

生:22次。

师:作者写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哪一种事物让你感受到了生长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一读课文的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2.对话文本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哪种事物让你感受到了生长?

生:(朗读)“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这里写的是瓜藤、竹子、高粱从“一天”“一夜’可以看出,瓜藤、竹子、高粱的变化很大。

师:什么样的变化?注意作者表达的角度哦。

生:写瓜藤,是长度的变化;写竹子、高粱,是高度的变化。另外我还发现,作者是从看、听两个方面来写的。

师:说得好!请你将瓜藤、竹子、高粱三个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师:“听”和“听见”是不一样的 听见了吗?这位同学思考、表达的角度非常好,一是说清楚写的是什么,二是注意时间词,三是注意变化。我们接着来交流。

生:“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苞蕾的变化特别快。

师:嗯,这是跳跃的长!请你把“苞蕾”这个词语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我觉得这句话很有节奏感,面积从小变大,逐渐覆盖白石头、黄泥土。

师:能读出这种生长的节奏感吗?

(生感情朗读)

师:嗯,生长的感觉出来了!请你把“苔藓”“草坪菜畦”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从时间和变化可以看出小动物的生长,是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生:“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这里写的是山、河、大地的生长 山河大地本来是静止的,但是因为在夏天,草长、树木长、稻秧长、甘蔗长、水长、瀑布长,让山河大地跟着长起来了。

师:你发现了因果关系。能通过朗读表达那种生长的层次感、旺盛感吗?(生读)好,“甘蔗”“瀑布”是新词,请你写在黑板上。

(生板书)

生:“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我知道这是热胀冷缩的缘故。

生:“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为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这里写的是人的生长。作者从万物生长,提升到人的生长。

师:“提升”这个词语用得好!请你把“学生”写在黑板上(生板书)刚才,我们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到了万物的生长理解了,能够读得更好,请同学们再次练习朗读,把那种生长感读出来!

(生练习朗读)

师:我们来齐读课文,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生:(接读)“你在棚架上看瓜藤……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师:熟悉的生物是这样,山河大地是怎样生长的呢?

生:(接读)“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无地变丰满……像是高起来”

师:世界万物是这样,那么人呢?

生:(接读)“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尽量地用力地长”

3.发现规律

师:作者写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同学们把一些事物写在了黑板上,有什么发现?

生:像“瓜藤”“竹林”“高梁”等,这些属于植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属于动物,“学生”属于人物。

师:真会发现!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山河大地(板书:植物、动物、人物、山河大地)。

师:课文写了这么多的事物,却没有凌乱的感觉。作者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

生: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师:请你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生板书)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的开头,还可以放在哪里?

生:还可以放在文章的结尾。安排在文章的开头,起到总领课文的作用。安排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

师:嗯!(将黑板的板书联结在一起,形成金字塔的形状)中心意思放在文章的開头,课文的形状就像——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 山河大地 人物

瓜藤 竹子 高梁 苞蕾 苔藓

草坪 菜畦 小猫 小狗 甘蔗 瀑布 学生

生:金字塔。

师:中心句放在文章的结尾,文章的形状就像——

生:倒金字塔。

师:真聪明!那么这句话还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呢?打开自己的思维。

生:这句话还可以放在第2自然段,先写熟悉的生物,然后过渡到山河大地也可以安排在第3自然段,先写自然界的万物生长,然后由自然万物想到人。

师:嗯!中心句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那第2、3两个自然段可以换吗?

生:不能,第2自然段写的是直接生长的动植物,第3自然段写的是间接生长的山河大地

生:我也认为不能互换位置,第2自然段写的是生活中熟悉的生物,第3自然段写的事物有点想不到。

师:说得太好了,这就是表达的“陌生化”!那第3、4自然段能互换位置吗?

生:不能。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一些哲理,这个哲理不是空洞说的,而是从万物生长中获得的。

师:说得好,掌声!这篇课文写了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可不可以再加一些事物?

生:可以!

师:那也可以减少一些材料。如果把第2自然段中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去掉,你觉得好不好?

生:不好,因为这一段就缺少动物了。

生:我有个发现,第2自然段是围绕“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来写的。如果去掉了这些小动物,就对应不上“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个中心词。

师:给他掌声!我们要围绕中心意思来选取材料。

4.迁移运用

师:这篇课文写的是特定时间里事物的成长。(将题目中的“夏天”擦去)如果让你去写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特定条件下的成长,你准备写什么呢?

生:石缝中的生长。我去过黄山,看到有的黄山松是长在石头缝中的。

生:冬天里的生长。

生:毕业班的生长。

生:盆景里的生长。

生:荒漠里的生长,可以写仙人掌、胡杨、骆驼等

师:下边,我们可以选择一个题目来构思。写这篇文章,可以围绕哪句话来说?选取什么样的素材呢?能不能学习老师的画法,画出一个金字塔结构呢?好,开始工作。

(生画金字塔结构)

生:我写的中心句是“冬天是一个蓄力成长的季节”。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我写了三个关键词:静悄悄的长、酝酿希望的长、顽强的长。然后分别围绕这些词语选择事物,比如“顽强的生长”,我会选择梅花、迎春花等,这样往下想,就搭建出了一个金字塔的结构。根据这个结构,我就可以写出一篇作文了。

生:我写的中心句是“毕业班的生长是跳跃的生长”围绕这个中心意思,我从身体、心理、知识等方面写一些观点和典型事例,这样往下想,就搭建出了一个金字塔结构。

师:同学们的构思很好!这个金字塔结构,能够把我们想的表现出来。请同学们课后完善这个图,把习作写出来。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万物生长是的,人也是一样,要尽量地、尽力地、尽情地生长生长,是最美的姿态。

二、探寻“言语生成律”

从上例可以看出,“言语生成律”包含两方面内容:(1)文本的表达规律;(2)以文本为例,引导学生言语生成的教学规律。这里所说的“言语生成律”,主要指的是课堂语境下的教学规律《夏天里的成长》是富有生命感的,有好的立意、好的语言、好的结构如何利用文本这个载体引领学生亲密接触文字,与教材中的“伟大事物”相遇,创生课堂的生长感,是本课设计的重要理念那么,这节课体现了哪些“言语生成律”呢?

1.言意共生律

从外部视域看,语用能力是语文的显性价仇。从内部视域看,言语思维是言语生成的内在机制。探究言语生成的规律,必须要探究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的内在思维机制和规律。

言,无意小生;意,无言小显。二者同体共出,相互生成,相互发明,“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真正的“一体关系”。言与意,纠结着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储存着语文教育的全部秘密,演绎着语文教育的动人故事。阅读教学是一个“言意→言……”多次循环的转换过程。表达教学是→一个“意→言→意……”多次循环的转换过程。

那么,怎样完成言意互转呢?落实到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言意共生的交切点,而且是最具匠心的点,展开言意融合的动态过程。上述教学,我引导学生抓住“长”,通过“哪种事物让你感受到了生长感”这个问题,与文本深度对话,发现文本从“植物”写到“动物”,从“生物”写到“山河大地”,从“世界万物”写到“人”的生长。每写一个事物,作者都是注意写出时间词,并用各种句式写出事物的变化。学生是在探究文本的表达规律,又是在体验生长的内在意蕴,课堂荡漾出浓郁的语文氛围。

教学中怎样做到言意互转呢?其中的机理体现在如下几点:(l)言、意转换需要以“象”为载体。教学《夏天的成长》,需要读悟万物生长的形象,进而还原与想象生长的面面感,帮助学生进入语言的世界。(2)言、意落差是转换的内在动力一学生对语言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深刻的,也可能是朦胧而漫无目的的。上述教学重在发掘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聚焦在学生的“朦胧”之处,然后把学生的感觉调得精细一些。(3)言意转换需要抓住“教学眼睛”,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方。(4)言意转换需要充分展开过程。言意转换是双向运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双向聚焦,抓住最有生命、最有表现力的语言,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通过读、品、评的方式将“言”和“意”牢牢地粘在一起。

2.相似联结律

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相似,就是事物存在的同与不同的辩证统一。互生、互惠、互存、互栖、互养,是大干世界的根本之道,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道。语文教学若能抓住各要素之间的相似性,就会催化言语的理解和生成。

汉语言文字是意合文字,采用形、义“相似”的特点造出来一。如,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木林森,每个单字构成的“方块”,有结构、有线条、有图像、有意义。汉字背后蕴藏的“字思维”,是一种相似的思维。正如石虎所说:“汉字有道,以道生象,象生音义,象象并置,万物寓于其间。”在识字教学中,若能运用这种相似的“字思维’,就能够复活汉字的生命。

文学创造中存在着“相似”的关系。诗人要表达心中的情感、诗思,需要找到相似的意象。文学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主客观交融的相似建构过程,是作家的生命伴随着意象运动、完成的过程。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科学用智性(逻辑)思维反映自然,而诗歌是用丰满的艺术形象体现感人至深的思想。文学创作的相似律足探索言语生成的一把灵通的钥匙。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相似律”。从语言学的角度來看,语文是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之间的信息转换。要完成这个转换,言语主体与言语客体必须存在着“相似性”,才能完成有效的互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语文是一种“同化”或“顺化”,原有的认知经验与新的言语图式发生重构。若中间不存在“相似性”,则无法发生这种化学反应。从哲学的角度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对话”。对话的深刻、完整、流畅,依赖于教师、文本、学生、编者之间的‘相似性”。

我教学《夏天里的成长》,就有意识地使用了“相似联结律”。第一,相似激活。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文语境即是教学情境。教学时,“调制”学生的阅读心境和文本语境之间的“相似关系”,通过朗读、对话等手段,让教师、教材和学生“三颗心”一起跳动起来。通过大问题架构学习框架,将课文从各个角度有机联结起来,突破了单点联结、表层联结和消极联结,由文本的内容逻辑结构抵达深层的思维逻辑结构。第二,相似迁移。在各种认知能力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恐怕要算是基于相似性的信息加工能力。谁的这种能力突出,人们就说他聪明。教学中引领学生发现了课文的“金字塔结构”,有效迁移到写作上来,实现了读写一体化发展。第三,相似创造学生找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并小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这一句还可以放在哪里,第2、3自然段能否互换顺序,第3、4自然段能否互换顺序,在自主理解的基础上生成了“金字塔结构”这一言语生成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表达其他特定条件下的事物成长,这就实现了言语创造。

3.结构创生律

语言好像是一个有层级的“装置”,由句子、句群、语段、语篇架构而。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一般都要根据自己的立意,考虑想好一个顺序、一个结构,然后再考虑细节。如何连词、组句、构段、谋篇,成为教学要探寻的重要领域。

语脉联结着意脉,它指涉表层的语言、字句的连贯,又与作品深层的气韵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打通表层结构和内部气韵的关联。说话或写文章,都要考虑到句子的逻辑顺序、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语段的组织形式、文章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思路等。

《夏天里的成长》教学的最大创意,即是引领学生发现了“金字塔结构”。这个“金字塔结构”并不是直接告诉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自然而然生成的。当黑板上形成这个“金字塔结构”的时候,学生产生了惊奇感,似乎找到了课文的“伟大事物”。语脉的生成规则有很多,根据“意’,可以生成各具特色的句脉、段脉、文脉。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一篇篇课文,感悟、运用语脉生成的规则。当然,语脉知识不是静态分析的,要在语用环境中采用儿童的方式,展开活动化、可视化的方式,通过“山形图”“金字塔图”“时间轴”等各种样态,让学生真切地“看”到作者是如何“构建文篇”的。

语文教学中的“言语生成律”很多,像适应语境律、契合文体律、选择语料律等。每一类文本部有大家公认的普适性规律,每一篇又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新颖感。生活中有无数的言语情景,每一个可以按无数的语境特征加以描写,创生不同的体裁、语体和风格,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无限精彩。每一篇文本,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平时极少可能直接感受和体验到的事物,掌握表达这样一些有着新的感受和体验的语言与语言形式。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

郝波

猜你喜欢

金字塔自然段万物
Great Vacation Places
海底金字塔
秋天
万物构成
金字塔是用金子造的吗
我来添画
美丽的秋天
道不远人楼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