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节选型课文教学要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2021-01-23周文伟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原著葫芦文本

周文伟

王荣生教授把节选篇目的选文功能定位为“引子”——“由节选引向长篇作品”“由选篇引向整本书阅读’。上述观点准确揭示了节选型课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和价值,对节选型课文的教学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如何准确地、完整地把握节选型课文教学的关键点,有效打开该类课文的学习方式呢?本文结合四年级下册《宝葫芦的秘密》,从三个方面来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一、联系学生经验,把准“学”的基本起点

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集中出现了节选型课文,两篇课文分别选自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开头部分和安徒生的《海的女儿》结尾部分。在之前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无非是定篇教学,教材呈现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的学习也是教材上有什么就学什么。这似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规矩。第一次直面节选型课文,学生没有类似的学习经验,学习起來就比较“吃劲”笔者所在工作室的一位骨干教师在教学《宝葫芦的秘密》时,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读过原著?你知道这篇课文选自原著的哪一部分吗?

生:课文选自《宝葫芦的秘密》的开头

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海的女儿》的导读部分,想一想这篇课文又选自原著的哪一部分对比两篇课文,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生:《海的女儿》选自原著的结尾。

师:这样的课文,我们可以叫节选型课文,可以选择原著的开头部分,也可以选择结尾、中间部分;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章,也可以是其中的一篇或几篇……

看似不经意的一个教学环节,简约却不简单。诸如“本来是怎样的?与预期有何不同?相似在哪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等问题。学生在思考中,以理性的视角,探寻相同、相似和相对的事物关系,激活文本、作者和自身的联结点,使意义与自身的经验建立联结,并联系成整体。教师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的运用,唤起学生的经验,让其迅速融进节选型课文的学习场域中来,把准了“学”的起点。

二、寻找联结点,明确“学”的正确路径

成尚荣先生提出:“语文教学不只是引导儿童关注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儿童以一种适合的方式去寻找和发现。方式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世界的眼睛’。”在节选型课文的学习中,儿童能从课文开放的结构中,学会发现与建立文本与文本、文本与整本书、文本与生活经验存在的普遍联系,并形成联结点,明确“学”的正确路径。

1.联结文本,读懂故事内容

《宝葫芦的秘密》的主要童话因素是一个宝葫芦,它的神奇之处是能使它的主人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来什么。因此,为了让学生读懂故事内容,感受宝葫芦的神奇,执教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出示自学提示: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先自学,归纳批注,然后再小组交流。)

(3)生汇报。

(4)自学提示:选一个故事小组交流,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5)组内选出代表把创编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学生讲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6)你认为宝葫芦究竟是个怎样的宝贝?

(7)王葆也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宝葫芦,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弦子?

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孤立地提出一个问题,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将文本的内容联结起来一如:王葆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可以让学生联系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从故事中去揣摩、体会人物的陛格特点。创编故事,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创生,需要学生建立在读懂故事内容、准确把握人物特点基础之上,不仅关联文本,而且超越了文本。这时,教师顺势而导,提出问题:这是一个怎样的宝葫芦?学生自然就能回答出来:你要什么,它就能给你什么。教师再次追问:王葆也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宝葫芦,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这时学生的回答不再是贴标签式的答案,而是在理解文本、读懂人物之上的真情流露。一连串的追问,将故事的内在逻辑关联起来,学生对文本、人物的理解就立体起来,丰满起来了。

2.联结原著,激发阅读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执教者设计了教学环节:

(1)课文的结尾,王葆和同学闹翻了,假如有宝葫芦,他会怎样做?同学们,不妨去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2)阅读原著,感受王葆的快乐。

宝葫芦为王葆钓鱼、给花草浇水、做弹射式飞机模型、做试卷……

(3)对比阅读,感受王葆的烦恼。

①钓鱼一事夸王葆因撒谎而不安。

②乱插花草标签,令爸爸误解。

③试卷的诡计,使老师和同学不信任。

④电影票的风波,让王葆逃之夭夭。

(4)悟道理。

师:宝葫芦给王葆添了很多麻烦,最终他会怎样做?

生:怒劈葫芦。

师:他为什么这样做?

生:王葆本来是个好孩子,他虽然不肯动脑筋,但他绝不愿意享用不劳而获的东西。所以,当他明白宝葫芦给他的东西都是怎样来的时候,他就气得拼命要把宝葫芦砸碎、烧掉,再也不要它了。

针对节选型课文,教师要有整本书的意识,要能够巧妙引入原著,以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准确把握文本主旨。这需要教师巧妙处理好教材与原著之间的关系,科学指导学生结合原著进行对比阅读通过比较,不仅可以品析出人物性格的差异,而且能准确理解编者意图,为实现与文本、编者的深度对话创造条件。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可以在比较中对文本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能唤醒他们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3.联结生活,树立正确价值观

学生在阅读《宝葫芦的秘密》一书时,不仅需要把握整本书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还要展开想象和联想,联结自己的实际生活,形成理性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如:在学生阅读完整本书后,执教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王葆最终放弃了宝葫芦,为什么?如果是你,你愿意放弃吗?

生:首先,有了宝葫芦想要什么都会有,这就是宝葫芦不好的地方。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果你得到了这种“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你不会感到十分害怕吗?

生:如果通过宝葫芦,你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那你觉得这还有意思吗?宝葫芦还会让你养成浪费的习惯,每天一日三餐都是白白的来到了,吃不下就剩,剩了就扔,扔了再吃你就套養成挥霍无度、暴殄天物的恶习。如果每个人都有一个宝葫芦,那么不出一年,地球就套被垃圾覆盖。

生:还有,宝葫芦的东西是怎么来的?是它有魔力吗?不是的。这些珍贵的物品也是它偷来的。如果每人都有一个宝葫芦,那么市场还有什么用呢?钱又有什么用呢?如果这样,小学生就会偷盗了,偷别人的卡,偷别人的钱,到时候还不承认,那么世界不就反天了吗?

生:在生活中,人们不要幻想自己想要的东西能从无上掉下来,如果想要,也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

“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唯有指向“立德”,方能“树人”。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心智不成熟、是非观念不明确的儿童,教者在教学中要利用有利契机,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并非是贴标签式的空洞说教。教者设计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辨析,明白了现实生活中不劳而获是不对的,如果想要某样东西,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

三、形成语文素养,重构“学”的内在秩序。

节选型课文的教学,是指向学生“学”的学习活动,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各种要素互相联系,形成“内在的秩序”。从节选文本本身来说,有相同文体样式的文本之间的联系,有相同主题文本之间的联系等;从语文学习角度来说,有学习本身的内在规律构建的联系,有儿童经验与语文学习之间的联系,有教师与儿童之间的联系等。把握与改善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发现与重构节选文的“内在的秩序”,“学”的活动必将在“有序”中有效展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将得到提升。

选编节选型课文是统编本教材的重大创新。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要树立关联、融通的课程设计观。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把准“学”的起点;要寻找“联结点”,打通文本内部、文本与整本书、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要重构“学”的内在秩序,有效开展“学”的活动.如此循环往复,语文要素方能转化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亭子桥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猜你喜欢

原著葫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葫芦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宝葫芦
画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