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不完的大书》教学探微
2021-01-23张佳美
张佳美
《读小完的大书》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其所在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是该单元的语文要素。这篇文章较本单元的另两篇文章《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语言浅显易懂、直白朴实。那么,课文的生动体现在哪里呢?如何找到有价值的学习内容呢?
一、解读教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课文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作者在大自然寻找到许多好玩的东西,从中探索到了无穷的奥秘,获得了无尽的乐趣。“课题中的‘大书’指的是什么?”“这本大书里有什么?”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自读就能找到答案。“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言写得生动?”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陌生,按照经验很快就能找到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如果我还是这样教,学生定然学得索然无味。那么,本篇课文到底还有什么不是学生一望而知的?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在哪里?我仔细研读文本,发现了题目中的“读”字大有深意,于是就有了这样的多元解读。
师: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告诉我们,大书就是指——(板书:大自然)那“读不完的大书”中的“读”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觉得题目中的“读”是“观察”的意思。
师:你很会思考,读大自然就是去大自然里觀察。你们能用第一小节中的词语来回答吗?
生:“读”是寻找,去大自然中寻找。
师:是呀,人们常说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当我们读大自然这本书时除了要“眼到”,用眼睛去观察、寻找,还要“心到”。哪些词语是说“心到”的?
生:老师,我找到了“沉思”和“遐想”,读大自然还要用心去沉思和遐想。
师:什么是沉思?遐想又是什幺意思?
生:“沉思”是思考。
生:“遐想”是自由自在地联想
师:是的,大自然中好多事物能打开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产生思考。
师:当我们来到大自然,看看蓝蓝的天空,看看朵朵白云,不禁浮想联翩。
生:这朵像可爱的绵羊。
生:那朵像威武的狮子。
师:在同学们的遐想中白云也充满里乐趣。
师:下了一夜的秋雨,水泥道上铺满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就像铺上——
生:一条金色的地毯。
一个毫小起眼、很有可能会被忽视的“读”字,在学生的反复品读中慢慢变得有温度、有热度、有趣味。
当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把教师用书和自己的常规解读抛之脑后,静静思考还有哪些是学生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带着这些思考,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去解读文本,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学生才能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
二、细读教材,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鼓励学生在朗读品悟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继而能灵动地运用语言文字。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最好的范例。如何充分用好这个范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实实在在地进行言语练习,这是备课的关键。再次细读教材,我发现这篇文章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作者先写自己观察到的,再写从中获得的奥秘或者乐趣。比如作者从老鹰身上感到了雄健勇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因为作者观察到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老鹰的一系列动作给作者这样强烈的感受。如何帮助学生发现作者的表达秘密,并运用这种表达方式进行言语实践,我采用了常用的“比较”教学策略。
师:作者从这些好玩的东西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奥秘或乐趣呢?先来看看课文的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这一小节,找一找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从小麻雀、老鹰和蚂蚁身上获得了怎样的奥秘或乐趣。
生:从小麻雀身上,作者感受到愉悦。
生:老鹰让作者觉得雄健勇猛。
生:作者非常敬佩小蚂蚁。
师:我们把刚才同学表达的意思连起来(出示:小麻雀叫人愉悦,老鹰给人雄健勇猛的感觉,蚂蚁真叫人敬佩。)
师:和原文比一比,你觉得哪种写法好,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原文写得更好,因为写得更加生动、具体。
生:作者写得更好,读作者写的我能想象出这三种,小动物的样子。
师:为什么会给你,你们带来这样的感受呢?我们先了来看看写老鹰的这句话。
(师出示)
师:同学们看,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个动词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广阔的蓝天中出现了一只老鹰,它展开长长的两翼,在空中盘旋着等待时机,突然它一个猛冲,箭一般而下准确地啄到一只猎物。
师:生动的动词突出了老鹰雄健勇猛的特点。再来读这句话,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
(生读)
师:作者又是怎么写小麻雀和蚂蚁的呢?请两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还能借助上图,介绍一下小麻雀和蚂蚁吗?注意把自己观察到的和从中获得的奥秘或者乐趣说清楚。
(师出示) (生交流)
师:在介绍这些动物时,作者都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生:先写自己观察到的动物的样子或者动作,再写自己从中获得的奥秘或者乐趣。
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表达更为形象生动。怎样写才能更生动?带着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品读“老鹰”这个范例,发现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而教师则借助图示,将文章的结构外化为言语的模型,引导学生借助言语模型学习别的段落。学生在这一言语模型的辅助下,更快、更好地浸润在文本中,在朗读、交流中小断地积累语言素材,内化言语经验,体悟表达规律。
细读教材后,我找到这篇课文教学的切入点——聚焦文本的表达,学生借助言语模型,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当学生亲自去触摸语言、操练文字时,大自然的“好玩”,从大自然中体会到的奥秘或乐趣便自然而然地走入学生心间。
三、深读教材,找到教学的生长点
凭借教师提供的言语模型,学生通过多次的言语实践活动进行有效训练,这就是以学习运用语言为目标的语文教学。如果能从领悟课文表达延伸到结合生活实际迁移运用,进一步积累语言建构的经验,就能更好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深读教材后,我关注到课后最后一个练习:‘在大自然这本“读小完的大书”中,你都读到了什么?仿照课文写一写,和同学交流”这个练习恰巧可以成为教学的一个生长点,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实现从“能理解”到“会运用”的提升。
师:在大自然这部读不完的大书中,你寻找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它是什么样子的?你又探寻到什么奥秘,感受到怎样的乐趣呢?
生:我发现知了的翅膀非常轻薄,而且它在树上不停地歌唱,非常动听。
生:有一次我和爸爸在小区里散步,发现一只小刺猬,它浑身长满了刺,听到我们的声音,它立刻缩成了球。
师:除了刚才同学们所说到的一些好玩的东西,其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如果你用心地去读,也套感受到其中的奥秘或乐趣下面请同学们也学着作者的写法,把自己观察到的和从中获得的奥秘或乐趣写出来。 (生练笔)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我们既要重视教会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更耍引导学生走进丰富的社会生活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生动的、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所领悟的表达规律和自己在生活中的见闻、感受相联结,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扬名滨河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