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狭隘国际权力观加剧疫苗“政治化”

2021-01-23汤蓓

环球时报 2021-01-23
关键词:政治化匈牙利卫生

汤蓓

当前,全球范围已有多款新冠疫苗投入使用,成为国际社会防疫抗疫的有力武器。但西方舆论和一些政客在为美国辉瑞、莫德纳疫苗庆贺的同时,对待其他“国籍”的疫苗却是截然不同的态度。

21日,匈牙利批准使用俄罗斯“卫星-V”疫苗,成为第一个批准使用俄罗斯研发疫苗的欧盟国家。另外匈牙利也正与中国商谈疫苗批准与采购事宜。目前匈牙利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吃紧,迄今为止这个人口近千万的国家仅有14万人接种了辉瑞与莫德纳疫苗。考虑到当前的疫情形势和疫苗缺口,“卫星-V”获批对匈牙利来说算是一场及时雨。但西方媒体的关注点并不在匈牙利抗疫的迫切需求上,而是着力渲染疫苗合作背后的所谓“政治意味”。

他们颠倒因果,指责匈牙利破坏了欧洲疫苗政策上的团结。但事实却是欧盟未能订购充足疫苗才迫使匈牙利不得不转向其他外部供货方。

另外一些西媒还构建虚假的相关关系,毫无根据地将匈牙利一些民众对疫苗的迟疑,同该国曾与俄罗斯(苏联)、中国同属共产主义阵营的历史关联起来。实际上,相关西媒援引的民调报告显示,匈牙利民众最主要的关切来自新冠疫苗“研发、测试与批准速度过快”是否会带来安全性问题。而且问卷调查中也并未涉及民众对来自不同国家疫苗的态度问题。

其实,西方媒体甚至一些政客清楚,匈牙利的免疫计划要想成功就必须克服和打消民众疑虑,但他们的报道和言论非但无助于帮助建立信任,反而火上浇油,故意歪曲正常的国际合作,强行将之与政治上的选边站挂钩,鼓噪民众对政府决策的怀疑。

无独有偶,西方舆论在报道中国疫苗与国际抗疫合作时也用了不少“污名化”和“政治化”伎俩。最典型的就是从去年“口罩外交”到今天“疫苗外交”的反复炒作。

急人之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美德,向发展中国家派遣医疗队、援助医疗物资更是新中国国际卫生合作的一个传统,也是大部分国家开展卫生合作时的惯常做法。如果宽泛地把一国政府在国际层面采取的活动都称之为“外交”,那么“口罩外交”“疫苗外交”甚至“试剂盒外交”“药品外交”“医疗队外交”,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但在一些西方媒体语境中,“疫苗外交”已变成一个极其负面的语汇,被描述成乘人之危、获取地缘政治利益的行为。的确,在大国权力政治博弈场中,不排除历史上或现实中有过类似情况。比如美国就常常按照自己的战略重点安排和分配国际卫生援助资金。但西方媒体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这样的帽子硬生生扣在中国头上。

西方“疫苗外交”叙事陷阱的危险之处就在于,它用猜测与臆想中国的政策出发点取代对实际政策的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估。在国际政治环境下,确定国家意图本就困难。在中西之间缺乏基本信任与尊重、国际舆论生态“西强我弱”的情况下,中国的解释、澄清乃至实际行动都可能被歪曲为是对真实想法的掩饰。

虽然不同西方媒体的具体话术不同,但对中国与俄罗斯疫苗政策的政治化解读均与卫生议题的安全化、政治化密切相关,都带有国际政治权力博弈的零和思维底色。

过去,公共卫生问题主要被看作是技术性的“低政治议题”。随着冷战结束,传染性疾病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破坏性逐步显露,进而成为与战争相提并论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威胁。公共卫生从而经历了一个“成为”安全问题的过程。这一方面带来各国对公共卫生问题的日益重视,另一方面也让权力思维渗透到国际卫生合作以及对它的解读中。全球疫苗研发被比喻为国家实力的“竞赛”,以及本国利益至上、囤积疫苗的民族主义行为,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例证。

正因为此,尽管自疫情暴发以来世卫组织一直呼吁国际社会消除分歧、团结抗疫,实际成效却十分有限。在疫苗的国际分配上,南北严重失衡、集体行动乏力、国际协调缺位,乃至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警告,世界“处于灾难性道德沦丧的边缘”。

应该说,道德沦丧不是政策失灵的后果,而是原因。西方对国际政治丛林逻辑的笃信以及冷漠自利的安全观念,是其在疫苗问题上对中俄等非西方国家无端攻击的根源。与一一驳斥这些言论相比,更重要的是建构一套能与之竞争的国际合作话语体系。如果未来国际政治教科书的第一课不是“谋权力”,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的言论自然就不会有市场了。▲

(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政治化匈牙利卫生
如何做一名有魅力的辅导员
智取红领巾
嗅一嗅
从娱乐到革命:论中央苏区时期乡村戏剧的“政治化”实践
腐败的人情成因及其批判
卫生歌
讲卫生
西方生态问题政治化及生态民主的学理分析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