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2021-01-23

科技管理研究 2020年24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大学区域

(西北工业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陕西西安 710072)

1 研究背景

现代大学承担与肩负着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与使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大学本身的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是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整体的具体组成部分,区域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学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体现。实践证明,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必须有其适合的生长环境和土壤。大学只有真正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才能彰显其自身价值,才能获得日益丰富的发展资源[1]。当今,在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应该全面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与职能,深入探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途径和机制,促进现代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确保在激烈的一流大学建设竞争中能够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目前,学术界对一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主要集中于分析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形成、目标原则、机遇与挑战、战略实施等方面。如程肇基[2]提出,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资源、技术支撑,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结构水平、发展战略决定地方高校的物质基础、人才培养方向与政策支持力度;梁彦[3]认为,地方高校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成长中所遇到的难题包括缺乏足够认识、课程的布局与当地经济布局的协调性存在张力、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缺少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等形成合作的体制;有学者将国内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进行对比与分析,提出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终目的[4];另外,也有学者研究了国外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科技工业园区模式、高校与工业/企业合作的模式、亚洲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社会模式、高校服务社区的多样式模式等[5]。

纵观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一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可借鉴的成果,但还存在进一步深化和完善的空间:其一,一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涉及方方面面,不仅仅局限于高校,还需要政府、企业、教师(个人)等多方努力,而如何把这些主体整合起来,产生出协同效应,是当前研究的短板;其二,目前学界主要使用理论思辨和经验描述来研究一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而实证研究相对缺乏。实证研究可以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只揭示客观现象的内在构成因素以及因素的普遍联系,归纳概括现象的本质及其运行规律。当前实证研究方法的欠缺与实证调查资料的不足,容易导致对一流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性的研究浮于表面。基于此,本文研究的课题以国内C9 联盟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其技术转让及专利转让情况、技术转让及专利出售情况、科技经费(投入)与技术转让(产出)3 个方面现有数据,阐明一流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现实情况,试图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2 一流大学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关系

现代大学的发展史证明,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总是与国家或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当前,国家致力于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教育改革,这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是在不断创新中成长延展,一流大学的基本价值是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实现。一流大学的建设,只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结合上找准方位,才能全面履行大学的职能,赢得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流大学的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契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为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二者互相促进、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共生共在[6]。

2.1 一流大学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第一,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来临,它依靠知识创造和科技创新不断向前推进,以高科技和高智力人才为其支撑和保障。1990 年,联合国经贸组织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世界经合组织进一步对知识经济进行了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7]。知识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领域的一场革命,而且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也表明,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快速变革对社会的作用日益深化,甚至是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今知识生产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包括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由模式1向模式2转变。传统的知识生产模式1是指基于“牛顿模式”的科学研究,以单学科(比如物理学科)研究为主;知识生产模式2是吉本斯提出的跨学科知识结构,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知识,其特点是:知识是在应用的环境中围绕存在问题而产生的,以跨学科为主要特征,强化学科交叉和组织多样性,更加强调社会问责制。知识生产方式的变化给现代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8]。

当今,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愈发凸显其重要作用,大学也成为知识生产的重要源头和产能基地。哈佛大学著名校长艾略奥特认为,大学是真理的寻求者,教师若仅满足于给本科生开几门课,那就不会有一流的教学,也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9]。今天的大学承担着越来越多的使命与责任,比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等,但无论社会需求如何变革,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是人才培养,育人始终是大学的初心与本质,其服务社会等职能作用的发挥也是通过完成人才培养任务来进行的。目前,世界各地新型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发展都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协同发展的校企高技术产业集群,既培养人才,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压缩知识从创造到应用、再到产生经济效益的周期,大大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流大学的建设必然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蓄知识与能量,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

第二,大学职能转变中,一流大学建设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科研需求。面对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大学作为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文化第一软实力的重要结合点,它的地位、职能和作用等发生了根本性变革,逐步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同经济、科技、社会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0]。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个类别,其职能自诞生以来就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需求的不断调整和大学不断适应这种需求调整的结果。19 世纪初,现代大学在德国已具雏形,现代大学给社会带来的一种新鲜力量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并重。20 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所蕴含能量的释放,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显示出了革命性的力量,作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大学与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前所未有,美国首先寻找到了大学变革的方向,提出大学要服务社会。进入21 世纪,大学的文化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共同体、文化育人、对社会文化建设潜移默化的作用等成为审视大学的新视角,文化传承创新成为大学的基本职能和提升大学品质的重要途径。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大学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5 项职能,这是我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对大学如何适应社会需要进行的实践和思考。大学职能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对大学给予了更多的期许,推动大学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1]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因此,大学唯有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使命,才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与职责。另一方面,大学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水平是大学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反映,只有不断产生出具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才能给学校带来良好学术声誉和办学资源,由此也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研支持与技术支持。

2.2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全民文化场所与学习场所,是把知识转化为产品的重要基地。社会对知识的需求决定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形式,一流大学通过知识创新、技术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和国力增强的支撑点;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实力、发展质量与产业结构等,也在政策导向上、经济上、专业设置上、科研攻关上等等,对一流大学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参照。

在美国,加州硅谷是由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大学支撑的高科技园区;波士顿128 号公路周围形成的产业群是由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支撑的高科技园区,该地区10 个顶尖生物技术公司中有8个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师和毕业生独立创办的;高等教育规模优势明显是纽约市的一个重要特征,纽约市拥有90 余所各类大学,每年大部分生命科学研究生学位由纽约市的院校颁发,100 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扎根于当地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该区域经济贡献主要是通过大学知识创新与技术转移来实现。

在英国,威尔士地区的传统工业是煤炭和钢铁,随着矿产资源的逐步枯竭,20 世纪中叶逐步发展了轻工业。近20 年,威尔士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确定了“支持社会正义”和“繁荣区域经济”两个战略主题,在联合不同大学和企业建立产业园区的基础上大力提高了当地人民的高等教育水平,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威尔士政府通过论证确定数字经济、卫生和生物科学等重点发展的领域,积极支持卡迪夫大学重点发展有关学科,并设立国家战略性资金进行帮扶,使威尔士地区在这些重点领域具有了全球认可的地位,实现了区域经济新的变革。

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在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 年,我国大学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2.7 万件,发明专利授权7.5 万件,大学作为卖方在技术市场签订技术合同7.6 万项,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量的18.4%;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为453.2 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金额的2.6 %。大学一直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科学研究人员队伍,仅2018 年,投入基础研究人员19.1 万人年,应用研究人员19.7万人年,试验发展人员2.3 万人年,全国科学研究人员中,大学占46%。这些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已经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这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强有力地支撑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支撑。

3 我国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审视

3.1 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象透析

以自然科学为例,技术转让与专利出售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本研究选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9 所大学作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C9 联盟”),从C9 联盟的技术转让及专利转让情况、技术转让及专利出售情况、科技经费(投入)与技术转让(产出)对比3 个方面,阐明一流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与现实情况,试图“窥一斑而知全豹”。本研究所有数据均源自当前最新公布的《教育部直属大学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其中共计73 所学校,包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工信部7 所部属大学)的技术转让数据。

3.1.1 技术转让与专利转让情况

2013—2017 年,73 所部属高校签订24 188份技术转让合同中,C9 联盟拥有5 981 份(占24.1%),占到1/3 以上(见图1)。其中,清华大学的技术转让合同最多,占C9 联盟技术转让合同总数的44.5%,其次为上海交通大学(27.0%),而浙江大学(8.5%)、西安交通大学(8.2%)、哈尔滨工业大学(5.6%)、北京大学(2.6%)、南京大学(1.7%)、复旦大学(1.5%)这6 所大学的技术转让合同数占比均不足1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0.3%)占比不足1%。

图1 2013—2017 年C9 联盟技术转让合同数量

3.1.2 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情况

2013—2017 年C9 联盟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情况如图2 所示。9 所大学技术转让的合同金额为32.5 亿元,占73 所大学当年实际收入(75.5 亿元)的43.0%。其中,清华大学(23.1 亿元)位列第1名,在9 所大学占比71.1%;其余8 所大学占比均在10%以下,哈尔滨工业大学(0.3 亿元)和南京大学(0.2 亿元)排在最末。

图2 2013—2017 年C9 联盟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

3.1.3 科技经费(投入)与技术转让(产出)情况

2013—2017 年,73 所大学5 年的科技总经费为4 285.8 亿元,其中C9 联盟为1 309.3 亿元;技术转让总金额为75.5 亿元,其中C9 联盟为32.5 亿元(见图3)。总体来看,73 所大学的技术转让收入占科技投入经费的1.8%。对比73 所大学的整体情况,C9 联盟科技经费占科技总经费的30.5%,体现出国家及地区对不同大学的经费投入存在显著差异,一流的、顶尖的大学因其较优秀的科研能力能获得较大份额的经费支持;C9 联盟的技术转让收入则占技术转让总金额的2.5%,说明C9 联盟的科技经费转化为成果的效率较高(见图4)。C9 联盟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经费位列前三甲,技术转让收入占科技经费比例最高的3 所学校是清华大学(9.3%)、西安交通大学(2.4%)、浙江大学(1.4%),清华大学无疑属于高投入-高产出模式,其他8 所大学均低于3%,皆可划入高投入-低产出的范围。

图3 2013—2017 年C9 联盟科技经费与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

图4 2013—2017 年C9 联盟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占当年科技经费比例

3.2 一流大学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C9 联盟是国内首个顶尖大学间的高校联盟,更是当前一流大学建设中的重点高校,通过对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管窥当前我国一流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含三方面。

3.2.1 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对C9 联盟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顶尖的9所大学总体科技经费投入与技术转让产出比例整体较高,但高投入-低产出学校居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可能也是国内其他一流大学的缩影。从国家统计局历年公布的《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来看,大学的科技经费投入占比维持在7%左右,而企业、研究机构占比则分别保持在77%和14%左右,大学的投入力度最小,所以成果转化收入也相应低于这两类机构。从科研绩效评价的导向来看,国家、社会乃至大学本身多以论文数、科研获奖数来评价一个大学或一名教师/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和绩效,而社会贡献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在科研绩效的评价体系中少有体现,这是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重要原因。这也反映出大学的科研成果大多集中在理论研究阶段,能够直接转化应用的数量很少,没有规模化的或者大批量的成果投入市场或产业。在科技转化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堪忧的情况下,大学服务经济社会的作用受到相当大的限制。在现行科研评价机制的导向下,科研人员片面追求专利的数量,而对其创新性、市场应用性等实质内容重视不够,大学“重数量,轻质量”[13]的科技评价导致的专利质量不高,致使专利成果难以有效转化。

3.2.2 各级各类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一方面,各级各类大学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认识和重视程度不一致。部分大学没有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大学的生存和进步的高度来认识。一些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较为零散与分散,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与企业之间的一些合作,大学与企业之间还未形成有效的服务体系。大学的服务目的存在功利化倾向,服务内容上着重对产生效益的成果转化,而忽视了文化引领作用发挥;服务目标上追求大而全,缺乏有针对性的特色服务。另一方面是部属大学、区域大学等定位不同、措施效果各异,目前仍没有完整的体制来约束大学要为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作出贡献,政府对大学的宏观调控体制及区域大学自我调控体制更是不完善,政府、大学和企业之间未形成统一、完善、长效的合作体制。这些都制约着大学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步调。

3.2.3 与区域政府签订协议较多而落实明显不足

各一流大学与区域政府广泛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但是在落实方面明显滞后与不足。如在2016 年以前,C9 联盟与区域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达88 份,最多的一所大学有18 份,但部分协议未经深入研究、深思熟虑,与学校及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结合不紧;有些协议仅仅停留在宏观框架层面,缺乏实质合作项目或内容,导致协议签署后无法落实;有的协议签署后,由于领导更替等多种原因无人跟进,束之高阁,致使协议不了了之,成为一纸空文;等等。这些问题暴露出当前大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提升与完善。

4 一流大学建设中高校科技创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14]。在当前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高校理应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科技、人才、信息和文化优势,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特殊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4.1 破除旧有思想理念,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决定着行动的方向。大学要有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牵制,其首要因素就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及思路。在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各级各类高校都在积极寻求适合自身发展、建设一流大学的发展思路与理念,而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当前的重点考虑范围与转向思路,则是当前高校致力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一环。各级各类高校必须转变观念,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办学理念及思路,以有效推动大学的改革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15]曾指出,“双一流”建设要注重以贡献求发展。这种贡献就包括大学在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区域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任何社会组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大学作为一个基本的社会单元,具有鲜明的生产力特征,这就决定了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大学所肩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都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为落脚点,需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这种价值。因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持续发掘汇聚资金、政策等资源,推进自身建设;要通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切实增强学校办学与社会的联系,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针对性,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和治理结构,大力实施跨学科改革,从而实现对办学成果的有效性和常态化的检验,促进开放办学和对社会发展的全面适应性,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大学与区域经济互动过程能够促进教师不断扩大学术视野,帮助学生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4.2 开发校内既有资源,着力提升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大学是教师与学生通过学术联系在一起的组织,内部机构是依照学术发展及人才培养规律特点而设置的,内部各种资源相对分散,管理上的特点在于沟通协商。大学应适应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开发校内既有资源,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完善相关激励措施、政策办法,鼓励师生参与区域事业等,着力提升与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其一,明确大学自身在区域中的定位。大学只有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地定位,找准自己在区域中的位置,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同行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安徽农业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梳理学校办学理念,探索实施“大别山道路”,找准定位,调整机构,整合校内外资源,立足安徽面向“三农”,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实现“富民兴农”,以特色办学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二,成立联合工作平台。大学要集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强统一规划和日常工作协调。比如,西北工业大学与陕西省、西安市联合成立陕西空天动力研究院、西安柔性电子研究院等一批创新机构,围绕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积极推动“翱翔小镇”等科技特色小镇和环西工大创新带建设;制定学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最后一公里”。其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当前,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强国发展战略,加快推动“双一流”建设,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到要加大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力度,因此各大高校应在一流建设方案中,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如北京大学的建设方案中明确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大学要充分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帮助区域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20 年10月国家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对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申报高级职称时论文可不作限制性要求。对于高校来说,扩大了自主权,明晰了产权和利益分配,为办好学科性公司提供了政策依据,也对优化成果转化投融资模式、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国家对大学的考核和评价,要包括产出的科研成果是否确实具有社会价值、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预见,大学在未来对科技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将逐步实现高效运作,逐步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从而使得科技经费产生良好收益。

4.3 着力优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政府、大学、企业协同治理

治理是指一个权力运行多向度的,包括横向互动和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协同治理属于参与治理的范畴,根本上是实现单个子系统无法实现的“1+1 >2”的增量治理。协同治理机制包括形成机制、实现机制及约束机制[16]。政府、大学、企业协同治理的形成机制由发展目标、运行状况以及相关组织利益分配协商;实现机制的重点是内部各系统的沟通交流与整合共享,以及主要系统的管理和对照反馈等;约束机制贯穿于整个协同治理过程,在形成机制、实现机制中融入约束:管理协同各机制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各自的功能效应促使协同效应产生。对于区域政府来说,应把一流大学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政策体系,使大学有效履行服务职责并享受区域有关政策;此外,也应根据具体需要制定调动大学师生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性的专门政策。政府要与大学、企业共同制定区域协同发展目标,制定支持大学发展的政策策略,并深入研究运行体制机制,为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于大学来说,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区域政府和相关组织的支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区域大学的支持,区域大学和区域环境本质上是利益攸关的共同体。要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大学办学状态和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以社会评价作为学校发展的坐标之一,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现并弥补自身的差距,实现学校自身定位与社会对学校期望的协调统一,最终使学校的目标定位成为现实定位[17]。既不能完全依附于区域政府,不能以“等、靠、要”的思想心理争取官方的支持;也不能单打独斗,脱离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要以大学章程为行动准则,与区域政府、兄弟院校、企业、社区等单位合作,争取人、财、物等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拓展产学研用合作渠道。对于企业等其他社会组织来说,以协同创新为纽带,积极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共建教学科研平台,开展高水平人才互聘,鼓励大学科研人员与企业科技领军人才双向交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设立项目基金支持创新思想转变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C9 联盟2013—2017 年技术转让及专利转让、技术转让及专利出售、科技经费(投入)与技术转让(产出)等情况展开研究,探讨了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关系,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为促进一流高校发展、实现一流高校的价值提供参考。

但是限于2018 年、2019 年相关数据尚无实现完全统计,此外,高校服务社会的作用体现在诸多方面,不仅仅是促进经济发展,而且还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而这方面的内容尚未在本研究中体现,因此,得到的研究结果仅为一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为此,需要更全面地设计指标框架,获取及时、完备的研究数据,为一流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服务。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大学区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分割区域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加快大数据创新应用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区域发展篇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