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人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探索

2021-01-23

关键词:素质心理健康理念

戴 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及开展状况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将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作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提出。高校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着力培育师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坚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对每个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负责,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方式方法创新,分层分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已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

各高校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公共必修课,依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每年新生入学后,开展心理普测,多途径、多方式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知道如何自助,向谁求助,以此开展心理问题及心理危机的预防工作,各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创建各高校自身的危机干预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各高校依托每年的320心理健康教育周、525心理健康教育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但是,在开展实践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各个高校开展的活动千篇一律,很难结合各高校自身特色开展实践活动,此外,对于学生个体差异也很难兼顾到。

二、全人教育理念

2018年9月1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讲话时提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设立,这与全人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全人教育理念来源于人本主义学习观,根植于自然人性论。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全人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认知素质、情意素质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为教学目标的教育。真正的学习经验能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现自己的个人特征,也就是说学习是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过程。

全人教育是培养情感、精神、道德、审美、人格、灵性、智力、知识、技能为一体的“全人”的教育,强调人的精神性、物质性平衡发展; 倡导人格素质、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协同发力;重视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揭示社会认知和人生经验的教育价值; 注重人际合作与地球公民意识培养和潜能的发掘。“全人教育”是教育理念的革命,它批判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半人”培养模式,以追求专识与通识,学识与人格,个人与群体,身、心平衡发展为目标; 以关注人生经验、强调联系、重视批判性思维为特征。

在全人教育理论中,“全人”是指素质均衡发展的人,主要有六个方面的素质: 智能素质,主要内容是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情感素质,包括对人、物的人文关怀; 身体素质,主要是指躯体、心灵的和谐统一; 社会素质,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 审美素质,主要指对美的追求; 灵性素质,包括活力、创造力。[1]

有学者指出,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全人教育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提出批评,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2]

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探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构建,是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的践行,探索培养“全人”、整体的人的路径,能够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成长,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本文试图探索全人教育理念下,结合院系特征、学生的心理需求、发展特征,如何去更好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实践活动。

三、全人教育理念下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实践活动是其中一部分。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提到“结合体育、美育课程和文体活动,探索浸润式、互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引导二级学院利用专业特色,探索哲学疗法、文学疗法、园艺疗法、音乐疗法等一批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品牌”,“突出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的心理需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人教育涵盖了智能素质、情感素质、身体素质、社会素质、审美素质、灵性素质六个方面素质,结合这六个方面的素质,可以开展以下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如图所示:

活动设计分成三个层面,第一:认知类活动。目标:发展学生智力、创造力和系统思维以及与生俱来的潜力;第二:体验类活动。让参与者的体验扩大到三个层面:内心体验,艺术、美感体验,身体体验;第三:实践类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参与者与外在的社会自然发生真切的联系,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个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在户外活动中,建立与自然的联结。

(一)认知素质类实践活动

认知类实践活动与课堂上的认知学习是两种不同的认知学习的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学习偏被动性,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偏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高。全人教育理念倡导人格素质、人文精神培养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协同发力;重视终身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认知类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在认知类实践活动中更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准备阶段,通过提前布置丰富、生动的任务,让学生主动去查找、准备相关的知识信息,准备与活动相关的材料。在活动开始前注重活动主题氛围的营造,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避免单一的讲授,丰富活动的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搜集的信息,自由地表达自己观点,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活动中也融入部分知识的讲授,比如邀请与活动主题相关专业的老师、专家给大家就主题做知识的讲授、分享,增加认知类实践活动的专业性。在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及时从活动中整理自己思想上、情感体验上以及知识上的收获,形成自己知识系统的一部分。

学生通过此类认知体验活动,从前期的准备到活动氛围的营造、活动过程中学生作为主体的积极参与、与主题相关专业知识的习得再到活动后的知识、思想的、情感体验上的收获的整理,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拓展知识系统,增添学习的乐趣,形成多方面看待问题的意识,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认知类实践活动的主题要打破专业的限制,涵盖各个主题,比如地理、人文、社科、生物、科技、心理、历史等领域,通过各个领域的认知类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虽然无法让学生做到精通每一个领域,但是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有一个“全学科”的素养。

(二)情感素质类实践活动

在全人教育理念中,情感素质包括对人、物的人文关怀。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展情感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增强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接纳自己的情绪感受、接纳自己,在活动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推己及人,共情、理解他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身边人或物的人文关怀。

在情感类实践活动开展中,可以请心理学老师带领学生开展心理体验类活动。每次实践活动设计一个主题,招募对这个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同质的小团体,在活动中,大家在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带领下,开启自己的思考、体验,讲述自己的经历,在相对安全的环境氛围下,每个人通过言语的诉说更加了解自己、了解别人。此外,也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房树人绘画来开展情感类实践活动,招募想要了解自己的同学,视人数的多少分组,分时进行,老师让学生通过绘画进行分析,帮助同学们探索内在的心理。情感类实践活动中还可以针对学生身边的动植物开展,比如可以针对校园中的飞鸟等动物开展实践活动,成立动物保护协会,激发爱护动物的行为,在照顾动物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升华;开设种植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植物养育、种植过程中获得疗愈。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情境中体验生命意义。

(三)身体素质类实践活动

在全人教育理念中,身体素质,主要是指躯体、心灵的和谐统一。现代医学模式也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加入了心理、社会的因素。陈丽云提出了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强调身体、心理、灵性、社会的和谐互动,该模式认为,人由身体、心理、精神(灵性)构成,且三者和谐互动能促进个体全人健康水平。当个体躯体生病或出现心理不适时,要从整体角度进行调整,促成身体、心理、灵性的平衡互动,从而提升身心健康。

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类的实践活动中可以通过开展系列的正念训练,带领同学们训练有意识地觉察、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对当下的一切观念都不作评判,带来躯体、精神健康、人际关系改善;开展舞动身心的活动,通过跳舞来获得心身的接触、心灵的表达;也可以通过规律化身体锻炼活动,促成学生形成规律运动的习惯,比如可以按照大家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成立运动兴趣小组,固定时间训练,形成规律运动的习惯。

(四)社会素质类实践活动

全人教育理念涵盖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身体、审美等多个方面,包括学生个人责任和集体责任的承担。全人教育理念中的社会素质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开展提升社会素质类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个人责任、集体责任,培养学生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社会素质类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同学们的个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素质实践活动。

(五)审美素质类实践活动

全人教育理念中的审美素质,主要指对美的追求。审美是欣赏、品味、领会事物的美。朱光潜先生把美学与人生相联系,提出了一种全面的面对艺术和人生的态度。他将教育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三种。美育是德育的必由之路,美育可以发展人的情感本能,让人得以健康全面地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审美素质类实践活动可以通过音乐体验、绘画欣赏、摄影作品技术和欣赏、化妆体验等活动呈现。让同学们从艺术体验中发掘潜能,培养欣赏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作品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创新素质类实践活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之后,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全人教育理念中,灵性素质包括活力、创造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素质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开展创新思维、创造力培养的活动。比如左右脑思维训练的系列创新思维训练活动,设计培养创造力的相关实践活动,给学生普及创造的过程,激发每位学生的创造思维、创造力。

本文在全人教育理念和模式下,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终身学习的态度,提升个人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学生的活力,深化学生自我认识的系列实践活动。通过以上六类全人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类活动的开展,创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活动的模块,有助于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素质心理健康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