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议论文写作中素材运用策略探析
2021-01-22张平玉
张平玉
平时议论文的指导与训练大都围绕审题立意、行文推进、素材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但就目前来看,很多学生虽然已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但仍无法灵活地运用素材,存在素材迁移困难、不契合立意、生搬硬套、素材老旧、表述乏味、论证干瘪无力等问题。下面谈一谈新高考背景下议论文素材“深加工”的方法——“四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一、言之有物
恰当运用素材,可让议论文的说理言之有“物”,说理有据,而不流于空泛、褊狭。选取的“物”可分为“真人真事”和“虚人虚事”两种。运用“真人真事”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素材,可以对观点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避免冗长的说理。当然,还可以适当地选用“虚人虚事”类素材,此处的“虚”非“虚假”之意,相较“真人真事”,“虚人虚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类人或事,虽不出现具体的人名或事件,但符合生活逻辑,实有所指。当典型性素材积累不够时,“虚人虚事”类素材能满足论证需要,从而起到议论时言之有物的作用。如:
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有多少“逆行者”选择舍弃了安逸的生活。听,“身为共产党员、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决顶上去!”疫情当前,身患渐冻症的院长张定宇本可选择安心养病,却果断选择担当起新的角色、新的责任。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他忍受病痛的折磨,放下对妻子的牵挂,因为他不想停下,甚至想跑得更快一点,跑赢时间,挽救生命。英勇如此,怎不让人敬佩?放眼望去,许多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也做出同样的选择。看他们有的即将结婚,却放下了爱人的手;有的初为人母,却放下了啼哭的婴孩;有的本该床前尽孝,却放下了病榻上的老人……在疫情带来的错位时空里,他们理性面对落差,勇担责任、无怨无悔,在大爱面前放下了小爱,在危机中创造希望,他们是无敌的勇士,是真正的智者。(摘自2020年浙江考生《理智对待落差》)
在这段文字中,为了证明“理性面对落差”的观点,前半部分用典型的“真人真事”张定宇的例子,写他面对疫情考验,勇于担当,挽救生命;后半部分用“虚人虚事”类素材,“许多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也作出了理智而勇敢的选择,有“放下了爱人的手”“放下了啼哭的婴孩”“放下了病榻上的老人”等不同家庭角色的人们担责“逆行”的场景,真实地再现“智者”面对落差时的勇气与担当。这里虽然没有一一写出姓名,但医护人员这个群体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冲锋在前、义无反顾的形象却更鲜明了。
二、言之有序
运用素材时,注意点面结合、正反结合,使作文不仅有血有肉,且井然有序。
素材的运用应详略得当,既有单则素材的“点”,也有多则素材的“面”,点面结合,增强观点的说服力。应该注意的是,单个素材不能冗长,只需将要旨点明即可。多素材连用时,应该注意文字的简练,建议使用大体相同的句式,适时使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上文示例也是素材点面结合的优秀范例,不再赘言。
素材运用有正反之别。若想弘扬真善美,最好的选择就是引用正面素材;想要鞭挞假恶丑,就要选用一些反面素材。正反结合,让议论进退自如。需要注意的是,反面素材的运用应注意分寸。作为学生,应清楚地认识到,对历史或写社会的黑暗面,旨在揭露病苦,而不是发泄负面情绪。换言之,是引出光明,引出希望。因此,切不可全篇都是反面素材,让作文成为“愤世嫉俗”的宣泄口。当然,使用假设论证法,也能起到正例反用、反例正用的功效。如:
英雄不容诋毁,言论须有底线。一段时间以来,从污蔑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为虚构,到贬损为国牺牲的戍边英雄,再到此次诋毁袁隆平、吴孟超两位院士,类似的恶搞、臆想、抹黑不仅歪曲了真实,也是对英雄和功勋人物的亵渎,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的侵犯。(《以法治之名捍卫我们的英雄》)
在这段文字中,为了证明“英雄不容诋毁,言论须有底线”的观点,选择多则“诋毁英雄”的反面素材联用, 语势连贯,褒贬鲜明。
三、言之有情
运用素材时,将“我”的个人情感融入记叙和议论之中,使之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赋予素材以“情感”的方法,只需要在浓缩的人物事迹中融入情感类的词语,比如选用褒贬鲜明、感情色彩浓烈的形容词加以渲染。应该注意的是,情感的抒发或场景的描绘无需长篇铺展,点到即可,否则会模糊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微弱的灯,照亮寒夜中的路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陋巷中的厨房,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惯看了悲欢离合,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事迹的颁奖词)
在这段文字中,“巷”是简陋的,“灯”是“微弱的”,“灶”却是“红火的”,能“烹煮焦虑和苦涩,端出温暖和芬芳”,凝练的场景描写,饱含感情的语言表达写出了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爱心厨房的价值和意义,读来让人动容。
四、言之有理
运用素材时,应注重材料概述和论证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中心论点恰当剪裁,做到言之有理。但是在议论文写作练习中,很多学生在素材运用上都存在生搬硬套的情况。具体表现在,素材未能与自己作文的议论角度、思考方向以及中心思想紧密联系起来,最终造成素材与文章论述油水分离的局面。针对这样的情况,在引用素材的过程中,要在对素材充分理解与掌握的前提下,将素材灵活地运用于写作之中,以充分阐述理由或论证观点,从而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如:
着眼于科技领域发展的功勋与荣耀,我们是否又注意到光芒之下还有暗淡的黑影——多少打着“科技”旗号的闹剧: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搜题软件的风靡让多少学生成为马尔库塞笔下缺乏批判思维能力的“单向度的人”……在这个以“科技”为支点的天平两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摇摆不定。我们应当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科技是否让我们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像熊培云所言,“当我们在使用工具时也正在以‘具体使用方法被工具奴役”?我想,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的理性。善用工具才是我们未来生活拼图里最合适的一块,滥用科技只会让这块拼图崩塌,支离破碎。正如王开岭在《古典之殇》里所说:“人类应做好两件事,一是点亮黑夜,一是修复黑夜,二者同属文明,一样伟大。”在科技发展引领未来的洪流之中,谨慎处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警惕科技对人性的异化,才是我们面对未来最好的姿态。(2019福建省质检高分作文《执科技之笔,书未来本纪》)
这段文字紧扣作文的核心话题,对未来的科技生活进行深度思考:从目前科技的闹剧切入,引出了科技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平衡问题,进一步提出“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在考验着人的理性”的问题,通过道理论证总结,只有保持人的理性,善用“科技”,才能发挥科技在未来生活中的正向价值,素材和论证水乳交融,结构安排合理妥当,能够充分地论证观点,获得了良好的语言表述效果。
总而言之,只有根据上述提示的要点多加尝试,并多对高分作文中的素材运用技巧进行分析,才能在平时的写作中学有所悟,悟后提升。
【本文系龍岩学院面向龙岩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议论文素材“深加工”策略研究》(立项批准号:2020JCJY016)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