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在广西来宾

2021-01-22吴孝斌

文史春秋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藤峡王阳明

吴孝斌

王守仁(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世称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是心学集大成之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宁王朱宸濠之乱及两广盗乱,获封新建伯,后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是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3位文臣之一。

来宾市位于广西中部,辖忻城县、象州县、武宣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和兴宾区,代管合山市(县级)。王阳明与今来宾市结缘的是他暮年之时所指挥的大藤峡平乱与八寨之战,从他所写《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中的“臣因督兵,亲历诸巢,见其形势要害”可知,王阳明当年曾亲自踏上了来宾市的这些险要之地,进行实地考察。

武宣记忆

大藤峡,也称断藤峡、永通峡,地处武宣县至桂平市的黔江下游,是广西境内最长的峡谷,其流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从武宣县城至桂平弩滩的流域,以上下各有一处明代“敕赐永通峡”摩崖石刻为标志。狭义是指从武宣县三里镇勒马村至桂平弩滩的流域,入峡口位于勒马村境内。传说古时有大藤如斗,横跨江面,昼沉夜浮,供人攀附渡江,因而得名。

明朝大藤峡地域的瑶民武装倚仗其险,长期控制黔江航道,不时袭击地方官绅,抢劫过往商船。大藤峡与八寨的瑶民武装互相呼应,被明王朝视为心腹大患。

明代田汝成著《炎徼纪闻·断滕峡》记载:“抵自藤峡径府江约三百余里,以力山为中界,诸贼往往相通,互为死党。”

清代朱彝尊选编的《明诗综》中有《藤峡谣》:“自藤峡径府江三百余里,诸蛮互为死党,出劫商船……峡人谣云:盎有一斗米,莫泝藤峡水;囊有一百钱,莫上府江船。”

瑶民武装不时袭击沿江之武仙(今武宣县)、浔州(治所在今桂平市区)、藤县、梧州诸城,明宣德六年(1431年),武仙县城不得不从原址(今三里镇旧县村)迁至今址(今武宣镇城区),并改县名为武宣县。

明嘉靖六年(1527年)五月,因广西思恩、田州的民族首领卢苏、王受造反,总督姚镆不能平定,朝廷起用王阳明任两广总督,前往广西征讨思田之乱。十一月二十日,带病在身的王阳明抵达梧州莅任。十二月,他受命暂兼任两广巡抚。

王阳明运用其心学思想,不费一兵一矢即迅速平定了思田之乱。广西各地父老见状,遂成群结队前来控告,请求他乘胜解决断藤峡等问题。

明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王阳明对断藤峡及八寨进行突袭并取得完美的胜利,他写下《破断藤峡》诗一首:

才看干羽格苗夷,忽见风雷起战旗;

六月徂征非得已,一方流毒已多时。

迁宾玉石分须早,柳庆云霓怨莫迟;

嗟尔有司征既往,好将恩信抚遗黎。

《明史·王守仁传》载:“断藤峡瑶贼,上连八寨,下通仙台、花相诸洞蛮,盘亘三百余里,郡邑罹害者数十年。守仁欲讨之,故留南宁。罢湖广兵,示不再用。伺贼不备,进破牛肠、六寺等十余寨,峡贼悉平。遂循横石江而下,攻克仙台、花相、白竹、古陶、罗凤诸贼。”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宣县志》亦载:“断藤峡……嘉靖间诸瑶又据险为乱,王文成公守仁合师征之,至今安聀。”“藤峡始末:……诸蛮缘此无忌,大肆掠夺,江路为断。时总督王守仁定田州还,两江父老遮道言峡贼阻害状,守仁上疏请讨报可。守仁率湖兵至南宁,约日会兵,寇闻湖兵且皆逃匿。守仁故为散遣请诸兵状,寇弛不为备。乃令官军突进……贼奔断藤峡,复追击破之。贼奔渡横石江,溺死六百余人,俘斩甚众,贼溃散。”志书所记李六龙《由武宣经大藤峡感韩公雍王公守仁蔡公经平峡瑶旧迹为赋长句》,亦有“文成公士兵佯撤备方驰,偃旗息鼓深藏逃,攻坚捣穴风披靡,横石江填断不流”之语。

關于横石江(今武宣县境内的黔江区域),《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在记录王阳明此行中有特别的标注:“横石江,亦曰横水江,在浔州府武宣县东南,柳州右江上源诸水至此合流而东,即大藤峡。”1931年5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横石江亦曰横水江。在广西武宣县东南。黔江上源诸水。至此合流而成。即大藤峡。”

武宣境内至今尚存当年王阳明征战大藤峡的古迹。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武宣县志》第六编载:“北河区勒马埠有垒营二,宽长三十余丈,烟墩三个,相传系明王守仁征大藤峡所建。”2000年出版的《柳州地区志·军事志》载:“明嘉靖七年(1528),明军于武宣县勒马埠修建烽火台3座。今已废。”“田台村、勒马埠兵营。明嘉靖七年(1528),明军于武宣县田台村,筑兵营两座,周围长数十丈,高6尺。又于勒马埠筑兵营1座,宽30余丈。今遗址尚存。”

为纪念王阳明征战大藤峡之功,武宣地方民众在大藤山山麓立庙用以供奉祭祀王阳明。民国三年(1914年)《武宣县志》有载:“大藤山发脉由东乡里村背而来,延蔓五十余里,高六十余丈,明王守仁征平大藤峡,民载其德,因立庙此山麓以奉祀之。”

始建于明宣德六年(1431年)的武宣文庙至今仍供奉有王阳明的灵位。

忻城记忆

忻城在明代时期基本均属庆远府(府治宜山)辖境,明弘治十年(1497年)降忻城正县为土县,仍属庆远府管辖。

一、八寨风云。

“八寨”之名始见于元代,明代的八寨遗址地处都阳山脉以南,大明山以东的石山地区,即今忻城县古蓬、北更、遂意和红渡4乡镇地,以及上林县的石门村地,总面积约800平方千米。

关于“八寨”之名,明代忻城土县第六世土官莫镇威在《协剿八寨记》中记有:“八寨,曰思吉,曰周安,曰古蓬,曰古钵,曰古卯,曰都者,曰罗墨,曰剥丁……”《忻城县志》(1997年版)载:“思吉,亦称苏吉,即今红渡镇思吉村;周安,即今古蓬镇龙利村公所的旧镇屯;古蓬,位于今古蓬街南面;古钵,即今红渡镇古钵村;古卯,在今旧镇村东南约三公里处岜卯山的南面;都者,即今遂意乡琼古村到健流村这一狭长的山谷;罗墨,故址即今红渡街;剥丁,今为北丁村,古蓬镇南五公里处的三叉路口上,背山面岭。”

明嘉靖《广西通志》卷五十六载:“又如柳州府宾州八寨与忻城相近,忻城县贼不动则已,动则招宜山县平田、风火,马平县山充、大路等贼前往八寨屯聚去,招来宾县北三北四白牛黄峡等贼动经千百越境,忻城八寨实为贼之渊薮。”

明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两广总督兼巡抚王阳明调动之前思恩、田州已经归降的卢苏、王受武装力量,悄然发起平定八寨之战。

《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十九载:“守仁因八寨贼去断藤稍远,别遣布政使林富、副总兵张佑监督土目卢苏、王受五千余众,进剿入寨瑶贼,各兵乘夜衔枚袭之。昧爽抵贼巢,遂破石门天险,贼始惊觉,且战且走。日午,贼结聚二千余人来拒,官军奋击之。贼既失险气夺,不能支,遂大溃,奔入重险。官军夜募死士掩其不备,二十四日,袭古蓬寨,破之。连克固安(“固安”应为“周安”之误。——作者注)、古钵、都者峒诸寨,于是八寨之贼亦尽。前后擒斩三千余人,两江底定。”

王阳明以其智慧迅速平定了八寨之乱,心有感慨而写下《平八寨》诗一首:

见说韩公破此蛮,貔貅十万骑连山。

而今止用三千卒,遂尔收功一月间。

岂是人谋能妙算?偶逢天助及师还。

穷搜极讨非长计,须有恩威化梗顽。

二、移筑南丹卫。

平定八寨后,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王阳明亲自到周安诸寨进行实地考察,决定将南丹卫(明代广西重要的军事卫所)从宾州(今宾阳)迁至周安。

王阳明在《议立县卫》一文中写道:“看得八寨瑶贼,稔恶为患,巢穴连络千里,实为广西众贼之渊薮。近该本院进剿,扫荡巢穴,若不及今设置军屯卫县,据其心腹要害,以厄塞各贼呼吸之咽喉,断绝各贼牵引之脉络,不过数年,又将屯聚生息,祸根终未剪除。本院身亲督调各兵,看得周安堡正当八寨之中……但未经广询博访,详审水土之善恶,民情之逆顺,中间有无利害得失,拟合再行查访……”

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十二日,王阳明在《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中正式提出“移筑南丹卫城于八寨”:“臣等看得八寨之贼实为柳、庆诸贼之根柢。……今幸八寨悉已破荡,正宜乘此平靖之时,据其要害,建置卫所,以控驭群贼。臣等看得周安堡正当八寨之中,四方贼巢道路之所,会议于其地创筑一城,度可以居数千之众者,而移设南丹一卫于其间。”

作出移筑南丹卫的决定之后,王阳明立即安排宾州守备孙纲等人开始进行工程建设。不久,王阳明病而归亡,继任者林富另作他计而停止了此工程建设。

此南丹卫移筑旧址位于今忻城县古蓬镇周安村东侧滂江河两岸,整个遗址现在全被辟作砖瓦窑和石灰窑及农作基地,分布面积约1.5平方千米,由3座城及城外烽台组成,城垣为夯土建筑。

三、白虎山石刻。

在忻城县古蓬镇凌头村委周安屯西白虎山东麓和西麓的石壁上有明、清时期的摩崖石刻18方,大小不一,书体各异,篆、楷、行、草均有,部分被毁,是研究古代八寨的重要历史文物,其中有10方石刻与王阳明平定八寨及移筑南丹卫有关。

(一)张祐次石壁韵题刻。高0.53米,宽0.64米:

仙子何年到此游,漫留真迹识岩头。

诗藏旧诫昭昭在,水绕新城款款流。

八寨定知成俗美,九重无复动边愁。

我来勒石铭功德,地久天长颂不休。

粤城可兰书

张祐,广东南海人,字天祐,号可兰。明弘治年间袭世职为广州卫指挥使,正德年间擢副总兵,镇守广西,进署都督佥事。明嘉靖初被弹劾怀奸避难而入狱,后释放令闲住。嘉靖七年(1528年)二月,王阳明奏请朝廷重新起用张祐担任副总兵,并负责征剿八寨之事。

(二)嘉靖戊子岁闰月十八日题刻。在卧仙岩上,高0.5米,宽0.64米:

协同镇守副总兵镇国将军张祐奉兵部尚书新建伯王委重建筑南丹卫城。偶登仙人石,惟冀工役早竣,永奠兹土,务俾夷瑶绥服咸归。春台玉烛之中,人马平安,共至寿考。康宁之域,庶副委讬,乃遂予私。时同事者按察副宪翁公,分理则南宁府同知陈志敬、宾州守备孙纲也。

嘉靖戊子岁闰月十八日题

(三)陈焕题诗。在卧仙岩上,碑高0.44米,宽0.86米:

阳明王子已仙游,留得芳勋勒石头。

高鸟重投网罟入,逋鱼均放水波流。

聿兴粉蝶青霄立,无复编民卒岁愁。

驻节偶来多古迹,一尊酒尽未归休。

分守道余姚陈焕书

陈焕,浙江余姚人,历任工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布政使,入为光禄寺卿。

(四)李应祥次韵题刻。在卧仙岩上,碑高0.48米,宽0.62米:

仗钺西来岂浪游,指麾烽垒万山头。

七年浑若丹心尽,一洗滂江血赤流。

圣代版图今镇静,边域鬼魅莫惊愁。

太平已许将军置,耕凿讴歌口益休。

荆楚李应祥次韵

李应祥,湖南临澧人,由武生投军,常立战功,授广西思恩参将,后升松潘副总兵,入武军营任副将,万历十三年(1585),出任四川总兵。

(五)孙纲跋题。在卧仙岩旁石壁上,高0.29米,宽0.75米:

钧旨于斯八寨游,无村夜泊此岩头。

凶山有约如回顾,恶水无情向北流。

此地传闻生贼种,累朝杀戳使人愁。

从今设置千军镇,殄灭瑶蛮永绝休。

右无名氏诗,莫稽题于何时。然已载诸宾志,则其来远矣。此地自古负固不服,游人不通,故世传为异人之笔。细绎结句,似为今日谶也。戊子冬十月,纲奉新建伯尚书王委筑城垣,至此初见硃书烟然,逮后观览者多摩挲模糊,恐久失其真也。故為刻之,以俟观风者考焉。

嘉靖戊子腊月守备宾州中山孙纲跋

(六)豫斋书题。在卧仙岩旁石壁上:

次壁闲韵

周安此度是重游,又见梅花遍陇头。

春信喜从天上至,年华惊向暗中流。

细推物理须行乐,且取椒盘自散愁。

更喜圣朝崇德教,许销金田与民休。

嘉靖戊子十二月吉 豫斋书

翁素,字子贞,号豫斋,浙江慈溪县人,嘉靖七年(1528年)任广西按察司副使,受王阳明之命监湖广土兵袭剿断藤峡,后任分巡右江道。

(七)回春岩题刻。在回春岩石壁上,高0.30米,宽0.97米:

回春岩

副总兵张祐为南宁同府陈志敬书

嘉靖戊子岁孟冬闰十月十八日也

(八)陈志敬书题。在回春岩石壁上,高0.26米,宽0.48米:

戊子之冬十月奉新建伯尚书阳明王公委至周安督筑南丹卫,闲与守备孙纲历览山水,而得是岩翳于大石,命于辟之。适副总戎张公可兰亦以总理前事至,敬请游焉。公曰:“斯地也,而有斯岩也,可无名乎?”敬曰:“回春”,公曰:“何所取尔?”敬曰:“斯地也,公既奉命率师征之于前,宪伯翁公豫斋矜残悯伤抚之于后,是乃秋冬剥落之余,而有阳和发育之德也。”公曰:“然”。遂为书之,镌于岩左。敬僭笔纪此。因叹乎岩之所遇,犹夫人之所遇,固有其时也。意未足而系以诗:“岩落青山绿水环,对岩花木亦堪看。岩偏路窄嚣尘远,随处人生可寄闲。”

嘉靖七年十二月朔

奉政大夫南宁府同知东莞陈志敬书

陈志敬,东莞虎门人,历任浔州通判、南宁府同知、按察司佥事等职,后封中宪大夫。嘉靖七年(1528年)王守仁征八寨,命陈志敬提武缘兵从征,升为江左兵备道。平定八寨后,受王阳明的委派协同督理移筑南丹卫城于周安事宜。

(九)次陈同府即事韵。在回春岩旁的石壁上,高0.40米,宽0.40米:

次陈同府即事韵

蛮洞新开府,谁云不可居。

宝峰应有玉,滂水岂无珠。

田里少籷糯,园畦剩菜疏。

晚归山市客,生意足庖厨。

七年张祐书

(十)陈焕诗和。在回春岩旁的石壁上。

八寨亦何陋,此岩或可居。

膏膄是香稻,真宝岂明珠。

稉俗知时化,盘飱献野蔬。

观风今有到,奚必具行厨。

嘉靖庚寅姚江西愚陈焕和

忻城县白虎山石刻已于2009年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迁江记忆

今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曾是古代迁江县的县治所在地。迁江县于宋天禧四年(1020年)始设,属宾州。

一、迁江八所。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江县志·疆域略》开篇即有:“通志称邑之八所屯,即王文成公所平八寨故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王朝在迁江县开设直隶广西都司的屯田千户所,下辖百户一十四员,把八寨拨该所韦铺等八百户管辖。

八寨本属迁江八所,后来因八寨瑶民武装日益强大,迁江八所土官无法控制局面,明弘治六年(1493年),朝廷调兵镇压后,将八寨其地拨归思恩军民府管理。正德年间,又将八寨其地拨附归顺州(治所在今靖西市),该州土官岑璋转交给他的侄子岑梧代守。

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驻节宾州,谋划和指挥平定八寨与大藤峡之乱,迁江八所是他始终关注的地方。

明代忻城土县第六世土官莫镇威在《协剿八寨记》有:“八寨者……藏于万山之中。深岗密菁,险不胜数,故迁江八所屯。及上林三里民地,贼寨各千余,负固不服,如虎如狼,如虺如蝎。悍莫能制。嘉靖年间,新建伯王守仁得思恩降贼,潜师进破,贼大溃。”

由于八寨瑶民武装“贼势日盛”,迁江八所的土官与八寨瑶民武装“交通结契”,为其行动提供方便,并分享“劫掠之所得”。王阳明当年到达迁江八所时,敏锐地认识到此问题的严重性,当即果断地采取了措施,“绑赴军门,议欲斩首示众,以警远近”。

出于长治久安的考虑,王阳明决定将南丹卫移筑于八寨的周安,于是派遣迁江八所的官兵去周安那里修筑城垣。《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中说道:“然其时贼势已平,遂许其各率土兵入屯八寨,就与该卫官军分工效力,助筑城垣。待城完之日,就与城外别筑营堡,与南丹卫官军掎角而守。亦各分拨贼田,使之耕种,以资衣粮。”

二、印山书院。

古迁江县有印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原书院内有王阳明像,供地方人士瞻拜。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江县志》有载:“印山书院,在城内县前街。……十六年冬,奉本府黄砚宾太守发来重搨王文成公像一尊,知县颜嗣徽裱悬书院,以便邑人士瞻拜。”

迁江知县颜嗣徽对阳明先生非常尊崇,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曾偕四属同僚谒访思恩府王阳明祠堂遗址,慨叹其废圮已久,于是向知府黄砚宾商请,希望能共同捐廉为倡,修复阳明祠堂,并提议于祠中镌刻阳明先生遗像。此事得时任广西巡抚马大中丞支持,并寄黔省所藏阳明先生遗像拓本,镌石立于阳明祠中,以供粤西人士瞻拜奉祀。拓本原件则由颜嗣徽将其装裱成轴,悬于迁江印山书院内,供士人瞻拜。

印山书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古迁江县的八景之一。1935年版《迁江县志》载,印山书院中的“王文成公遗像于民国十年(1921年)兵燹后毁”。印山书院后来被用作民团司令部,是今迁江小学之地。

剿抚并用 安民为上

王阳明当年平定八寨及大藤峽采取诸多举措,并获奇功。

一、精心准备,出兵奇袭。

一是摸清敌情、探清虚实。王阳明决意出兵之时,即秘密派出得力干将前往八寨及大藤峡,将各要塞情况及瑶民动态探查清楚。

二是明修书院、撤兵造势。王阳明在南宁创办敷文书院教书讲学,既有其以文化人的根本目的,同时也给他人造成了不想用兵的错觉。《粤西丛载》记载王阳明“督四省兵驻南宁,因创办敷文书院,日聚幕僚诸生讲学,更不谈兵,三司莫测其意,谓公假此纵敌,将密有指授也”。他在请旨进剿的同时,却又大造声势,撤走湖广永顺、保靖的土兵,告示不再调用。王阳明进入广西之初,瑶民武装开始也因担忧而有所防备,随后听闻王阳明解散各守兵,还疑有诈意,后来又不见官府调兵聚粮,也就逐渐松懈。

三是审势选将、暗地调兵。王阳明重用永顺、保靖的苗兵及刚归顺的卢苏、王受壮族士兵。特别是卢苏、王受对八寨的情况最为熟悉,为报王阳明之恩而不遗余力,因此王阳明就以他二人为前锋,暗地调兵。他在《牌行领兵官》中要求:“然后克定日时,偃旗息鼓,寂若无人,密至信地,乘夜速发,务使迅雷不及掩耳,将各稔恶贼魁,尽数擒剿,以除民害,以靖地方。”

明嘉靖七年(1528年)四月,各将官依计而行,快速而悄然潜至,发动突然袭击,八寨与大藤峡之敌果然悉数溃败。

二、严肃军纪,定乱安民。

王阳明在部署行军进兵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军队的纪律,以定乱安民为大计。

他在《征剿八寨断藤峡牌》中指出:“今兹之举,惟以定乱安民为事,不以黩武多获为功……仍禁兵马所过乡村,毋得侵扰民间一草一木,有犯令者,仰即遵本院钦奉敕谕事理,当即处以军法,俱毋有违节制方略,自取罪戾。”

他在《牌行领兵官》中要求:“今兹之举,惟以定乱安民为事,不以多获首级为功。各官务要仰体朝廷忧悯困穷之心,俯念地方久罹荼毒之苦,仍要禁约军民人等,所过良民村分,毋得侵扰一草一木。有犯令者,当以军法斩首示众。”

他对负责八寨的将领沈希仪特别提出(《行参将沈希仪守八寨牌》):“仍要严禁下人,惟在殄除真正贼徒,不得妄杀无辜,及侵扰良善一草一木。敢有违犯者,即照军法斩首示众。”

三、剿抚并用,抚恤怀柔。

王阳明坚持剿抚并用、恩威并施。他要求各地官员亲自挨村逐户前去慰问,“给以告示,犒以鱼盐,待以诚信,敷以德恩”,惩恶劝善,抚民化民,即使盗贼罪孽深重,只要他们愿意悔悟,仍给予其立功赎罪的机会。他非常注重强化村寨治理,推行十家牌谕,设立具有招抚与防御双重作用的寨堡。八寨及大藤峡地区很快便安稳下来,广大民众得到休养生息。

他在《告谕村寨》中明确告示:“……其间平日纵有罪犯,从今但能中心改过,官府决不追论旧恶,毋自疑沮,或为彼所扇惑,自取灭亡,后悔无及。就使已剿余党,果能悔罪自新,官府亦待以良善,一体抚恤。若是长恶不悛,一剿、十剿至于百剿,必加殄灭,断不虚言。”

他在《绥柔流贼(五月)》说:“……及各县知县等官,亲至已破贼巢各邻近良善村寨,以次加厚抚恤,给以告示,犒以鱼盐,待以诚信,敷以德恩。……若彼贼果有相引来投者,亦就实心抚安招来之,量给盐米,为之经紀生业,亦就为之选立酋长,使有统率,毋令涣散。……如农夫之植嘉禾而去茛莠,深耕易耨,芸茎灌溉,专心一事,勤诚无惰,必有秋获。夫善者益知所劝,则助恶者日衰;恶者益知所惩,则向善者。”

经过持续的征剿及优抚安民,明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大藤峡及八寨之乱全面平定,地方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全面恢复。

平定八寨和大藤峡之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而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尚未等得朝廷的批复,明嘉靖七年(1528年)十月初十,他就启程归乡。当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留下最后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最终病逝于江西南安途中的船上。文

猜你喜欢

大藤峡王阳明
基于R/S分析的大藤峡出山径流灰色预测
大跨度、超高双向门机快速安装工艺解析
大藤峡水利枢纽节点工程为珠江水运发展按下“加速键”
试论王阳明的孝德观
大藤峡放歌
王阳明“因时致治”法律思想探讨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大藤峡公司已拨付征地移民安置资金11.69亿元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