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不再是梦
2021-01-22吕涵
吕涵
【教材分析】
《梦回繁华》是部编本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是由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毛宁所写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节选自《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部编版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力和文学鉴赏力。
该单元的导读从两个方面明确了单元的学习目标,一是通过学习“文明的印迹”这一人文主题,了解我国在这些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感受前人的非凡智慧与杰出创造力,发现大自然的奥秘,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二是从文体出发,学习时要体会说明文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是如何使用恰当的方法来说明的;还要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梦回繁华》是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艺性说明文,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作品以长卷形式,生动细腻地记录了十二世纪北宋汴京东南城内外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是宋代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这幅画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了解该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作者毛宁在介绍绘画时,采用逻辑顺序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品内涵、整体情况、艺术手法及文化价值。他从绘画欣赏的角度重点展示了绘画的主体部分,选择了与作品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密切相关的部分进行介绍,重点在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摹状貌的说明方法,以富有古典文化气息的说明语言再现了这幅画所表现的北宋时期空前繁荣的城市生活。
教材编排时着意构建了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该单元前两篇是教读课文,后两篇是自读课文。在自读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教读课文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在自读中细读、细品文章的关键处,以落实“自读”环节发生真实学习为主要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笔者认为,部编教材自读课的教学定位与教学策略应该在教学中体现。余映潮老师说:“自主阅读课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占有少量的活动时间,但承担着重要的指导任务。”[1]课标中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2]那么,对于《梦回繁华》这篇文艺性说明文,该如何开展自读教学,落实单元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以文艺性说明文《梦回繁华》为例,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通过学生自查相关资料、浏览课文、弄清说明对象、梳理文脉并提取主要信息、默读课文积累词语、精读选段抓关键语句、合作探究交流心得、拓展视野延伸阅读等环节完成自读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采用默读的方法浏览全文,梳理文章思路,把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2.品味文章生动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细读中间说明部分,进行批注。
3.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非凡的智慧與杰出的创作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梳理此文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如何恰当地选择和运用说明方法。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
3.感受作品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培养鉴赏、思辨和审美能力,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特点,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领略这一国宝级画作的美,培养鉴赏和审美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视频激趣导入
(屏显视频《清明上河图》。)
一张宣纸描绘着一城宋韵,画中风流在时光中绽放,瞧!“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今天我们一起读着毛宁的文字,认识一下那几经战火、辗转飘零、历尽劫难的故宫百宝之首《清明上河图》,来了解这份“国宝”的前世今生。(板书课题、作者。)
简要介绍《清明上河图》。
屏显(专家学者通过对“清明”考证得出的三种观点):
清明上河图
①“清明节之意”。
②“清明坊之意”。
③“清明盛世之意”。
“清明”一词,本是画家张择端进献此画时所作的颂辞,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其暗示了当时内忧外患的现状,也暗含了张择端对宋徽宗的劝谏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建炎之后,这幅画便成了北宋遗民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媒介。
二、速读——知画之“源”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后知晓内容,梳理文章写作思路,了解说明对象,把握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板书:“源”。)
(1)快速默读课文,完成表格。
屏显:
默读要求:坚持手、眼、脑并用,划段落、标重点、加批注。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
参考:
明确:逻辑顺序:就全文而言,作者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思路清晰全面,重点突出,采用的是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
(2)在预习的基础上浏览全文,结合课后阅读提示,标注各段的段意。
(学生浏览课文,概括归纳各段段意。)
预设:
第1段:介绍创作背景和说明对象。
第2段:简介作者及其创作的动机。
第3段:概说作品的规格、内容以及特色。
第4段:介绍作品的主体内容。
第5段:总结作品的艺术特点和社会价值。
明确:继续培养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略读浏览能力,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文章内容并快速概括主要信息,同时检查预习情况。
2.跳读课文,依据各段中的关键语句划分文章层次。
屏显:
第一部分(1段):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引出说明对象。
第二部分(2段):简介作者及其创作动机,了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情感,点明“梦回繁华”的主题。
第三部分(3-5段):具体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艺术价值、社会价值。
明确: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跳跃式阅读的方法,提取各段的关键语句,可以迅速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并理清各段之间的层次关系。
三、细读——仿画之“语”
1.朗读第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如何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
要求:①放声朗读,梳理内容。②圈点批注,注意语言。
(板书:“语”。)
预设:
(1)“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2)第4自然段在介绍画作时,作者是按照从右到左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在介绍画作内容时从画作的“开卷处”“中段”和“后段”来写,是按照“次——主——次”的逻辑顺序。
明确:朗读重点段落,品味语言的同时,夯实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点。
2.运用圈点批注的方式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毛宁在描述《清明上河图》时使用了怎样的语言?
预设:
例1:“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四字短语。
批注:使用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且典雅而富有韵味。
例2:“插满柳枝的”“长途跋涉的”“高大雄伟的”等表修饰的形容词。
批注:高频率使用表修饰的形容词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例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批注:为了说明《清明上河图》节奏感极强的特征,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汴京近郊、汴河两岸和汴梁市区的街道不同的繁华景象比作音乐不同的节奏,一方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三处不同的内容及不同的社会风貌,另一方面便于读者了解一些比较专业的内容,使得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
例4:“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邊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批注:使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虽然画面人物众多且形态各异,但作者对其进行了具体的细节描绘,赋予静止画作以动感,将画面人物写得细腻传神、活灵活现。
例5:关键词——画面开卷处,画面中段和后段。
批注:这几个关键词正好和第3自然段的“城郊、汴河、城内街市”相互照应。既是按照画的从右到左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体现了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特点,又彰显了作者思维的缜密。
例6:“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批注: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有较强的说服力,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7:“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
批注:“可能”一词表示推测、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画之“语”细细品:把课文第4自然段具有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特征的四字短语进行改写,比较表达效果。
屏显:
画之“语”
示例1:
原文: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
改文:早春,微带着寒意,稀疏的树林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远远望去,农民的房屋和田地若隐若现,赶集的乡下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一长队毛驴。
示例2:
原文: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改文:街上行人非常多,很拥挤,川流其间的有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男的、女的、年老的、年少的,从事各个行业的人都有,没有什么不具备的。
明确:修改后的文字虽然更加具体细致,但原文的语言有点有面,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具备精练有力的概括性,错落有致的节奏感,过目难忘的画面感,古典风韵的文言味,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4.学以致用说国宝。细读文章第4自然段的内容,学习作者典雅而有韵味的语言,请以“国宝讲解者”的身份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
要求:从画作的开卷、中段、后段任选一处详细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内容,使用本单元学到的说明文知识,合理发挥想象力,想象繁华之景。
预设:
例1:同学们,《清明上河图》的画卷从右至左展开时,先映入眼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北国早春的气息在疏林薄雾中,在农舍田畴间,在老树新芽中扑面而来。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驮队和骑驴而行的长途跋涉的行旅沿着河渠而来,我仿佛听到踢踏的蹄声和赶驴的吆喝声,清脆而响亮,冲破寂静,使画中的恬静多了一份喧嚣。
例2:同学们,《清明上河图》的中段尽显汴河两岸的繁华,汴河不仅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忙碌的船工在这里挥汗如雨,疲惫的纤夫们逆水而上,他们用劳动铸就了繁荣之景!还有结构精美、宛如飞虹的拱桥连接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街市,尤其是对一艘准备行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的细节描绘,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这紧张的一幕也成了全画的高潮!
例3:我讲解的是《清明上河图》画作的中段,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一边握篙盘索,一边呼唤叫喊,桥上有人呼应相接,岸边有人挥臂助阵,还有过往行人伸长了脑袋聚集在桥头围观,都无比好奇这艘巨大漕船会怎样驶过拱桥,而那些忙于生活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以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
例4:我想讲解《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后段,这部分主要描写了汴京市区的街道,这里房屋林立,聚集着各行各业,走进店里,可以买到罗锦布匹、沉檀香料等,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贵族聚集,还住着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繁忙逼真,各色人物形神皆惟妙惟肖,北宋空前的繁荣景象可窥一斑。
例5:我想讲解《清明上河图》画作的后段,瞧!“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帛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可见一千多年前的汴京行业之多、商业和文化活动之发达超乎想象。
明确:张择端作画独具匠心,讲解员介绍内容时细致描摹了清明时节郊外的清晨之景,巨大漕船过桥时千钧一发的紧张之感以及汴京街道店铺林立、人山人海的繁华景象,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和想象画面等角度紧扣“繁华”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学中有思,思中有行,同样是“独具匠心”。
屏显:
学以致用说国宝
吴冠中在《桥之美》中提及,“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四、品读——赏画之“神”
在这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多个人物,牛、骡、驴等牲畜几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品读第5自然段,概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板书:“神”。)
预设:
例1: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全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例2: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例3:《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梁的记载基本一致。
例4: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
例5:作者毛宁在介绍时运用了“兼工带写”的手法,并用“移动的视点”再次诠释“繁华”。
明确:视点摄取,兼工带写,写实性强,细节真实。
五、研读——悟画之“思”
屏显:
合作探究:
1.作者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文字描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盛景,文章标题为何不是“清明上河图”而是“梦回繁华”。
2.选小组代表谈谈现实意义。
明确:引导学生关注标题,思考文章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板书:“思”。)
1.预设
例1:建炎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清明上河图》有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所以作者说“梦回繁华”。
例2:“北宋统治者大造盛世假象”——当时的汴梁空前繁华,可是后来北宋迅速衰亡,所以这意味深长的梦回繁华是张择端借画表达对那个盛世的留恋。
例3:北宋已成历史,且年代久远,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和画作去了解和想象北宋汴梁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风貌。
例4:表达作者对北宋繁华景象的赞叹,对传统艺术的赞叹。
明确: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表面写繁华盛世,歌颂大宋王朝,实则在画面的多处向统治者发出警示,从毛宁在第2自然段介绍作画的时间来看,正是“北宋统治者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文章称“梦回”,这“梦”不仅是南渡的北宋遗民寄托对故土的怀念之梦,画家张择端寄托对即将失去盛世繁华的感伤之梦,亦是作者寄托对曾经繁华的赞叹、感叹与遗憾之梦……因此,《梦回繁华》不仅详细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更暗含了画家和作家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之情。
2.预设
例1:《清明上河图》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用心触摸文本的同时,为古人非凡的智慧点赞,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热爱中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例2:了解古人在绘画上的卓越成就,感受其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培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促进务真、向善、求美的价值观的形成。
例3:以史为镜丰富积累,学习古人之智来装点现世生活。
明确: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青少年肩负续写时代华章的重任,必须坚定信仰,扬起自信之帆,披荆斩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教师小结: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饱含着对曾经繁华的赞叹、失去繁华的感伤、重回繁华的渴望,但终究是梦;作者毛宁匠心独具,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文字叙写了对北宋都城盛世繁华的追念之梦!同学们,文化遗产不止于繁华记忆,更拥有生机勃勃的未来,文章虽是《梦回繁华》,但今天的中国经济腾飞,人民安康,繁华已不再是梦!希望你们肩负起中华民族长久繁华之责,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学习,相信新时代画卷将会展开更辉煌的篇章。
六、作业布置
读——陈诏《解读<清明上河图>》。
听——苏升乾《清明上河读宋朝》。
写——模仿《梦回繁华》,参考下面表格,写一篇微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属课内自读课文。部编本教材编排时构建了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阅读教学体系。在教学中,我想突出体现王荣生教授对教学提出的两点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3]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内容都在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里,“阅读提示”就是告诉学生,这篇课文要学什么,该怎样学。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落实“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理念。
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前面几篇教讀课文的学习和课下布置的预习任务,八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自学这篇说明文的能力,再通过教学助推学生自学得法,让每一位学生优化学习状态,学有成效。基于此,我在“导课”环节用视频介绍《清明上河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表格形式直观梳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学生巩固说明文的知识结构框架,接着依据学生学习情况并结合阅读提示,设计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关注“语言学用,读写技能”的提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4]通过教读课文学到的方法,我在自读教学时更关注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提升。“速读——知画之‘源’,细读——仿画之‘语’,品读——赏画之‘神’,研读——悟画之‘思’”四个环节分别展示了学生的自读活动,“速读”和“品读”的目标是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浏览能力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细读”和“研读”的目标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比较、归纳、揣摩、体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征,重点细读赏析第4自然段的语言特色,初步仿用说明文语言完成“国宝讲解者”的语言实践活动;“研读”的目标是从语言实践出发去渗透人文价值的引导,强化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思维拓展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这堂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巩固说明文相关知识的效果,并借助教材语言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依靠各种形式的“读”渗透爱国情感,除了体会文章本身的情感和思想外,还有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取得了较好教学效果。
注释: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页。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197页。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59页。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