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利用课堂观察优化教学策略
2021-01-22王玉虹
王玉虹
历史学科作为了解社会发展历程,体会各国各时期不同风俗习惯的重要学科,对于开阔学生眼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以记忆、理解为主。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或者对历史不感兴趣,那么学习压力将会倍增。因此,教师要在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引入课外学习资源、组织合作式学习模式、丰富课堂互动模式、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更加高效。
一、引入课外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环节了解学生对于哪一方面的内容感兴趣,然后基于此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
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大业》时,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外界资源,实现对课堂知识点的学习。教师经过一段时间与学生的相处,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偏好也都有大致的了解。如有的学生对影视剧比较感兴趣,他们更愿意从这些影视剧中寻找学习的兴趣点。这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引入一些影视剧,如《开国大典》《八佰》等。通过这类影片,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感,实现教学目标,端正学习态度。
二、组织合作式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地采取合作式学习模式,让学生可以学得更加轻松。而且在团队协作中,教师可以以旁观者的角色去观察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维的敏捷程度、课堂参与程度,以及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观察,有利于教师调整课堂进度。
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教学为例。外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那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究竟怎样呢?在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难以设身处地地体会当时我国的处境,对相关知识点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范围内学习。教师可以同步观察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时,教师可以对部分同学进行针对性提问。这样,教师就能够明确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然后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着重进行讲解。
三、丰富课堂互动模式,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通常是教师一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某些知识点,很少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无疑会限制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时,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说”出来。说的过程其實就是学生将对知识点的理解、文章脉络的梳理展示给其他同学的过程。这对学生来说挑战较大。这样,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思维动态。学生之间相互补充,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和清晰。
四、利用思维导图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利用思维导图总结相关知识点,是对学生学习能力较高层次的考核。历史教材上所罗列的知识点都有其固定的脉络,但是部分内容要通过调整才能让思维导图更加容易理解。这就考查了学生对于前后知识点的理解情况,能否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以方便自己记忆和学习。
例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就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
总之,通过观察,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保持对历史课程的兴趣。课堂观察对于教师来说,既简单又困难。简单是因为教师随时都在观察学生,困难是因为在观察的背后,教师究竟能够汲取多少有效的信息是难以做出定论的。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课堂观察改进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96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