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将奥尔夫音乐活动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2021-01-22阴雅楠

黑河教育 2021年12期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

阴雅楠

[摘 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原本的”音乐观念,它是一种自然性、艺术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结合。幼儿在不会说话之前就已具备学习音乐的能力,音乐是幼儿掌握的第一门语言,每个人天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有研究发现,幼儿出生不久就能欣赏音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大。然而,人类的乐感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说明早期的音乐教育是何等重要。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而且要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

[关键词]幼儿园;奥尔夫音乐;幼儿

以往的音乐教育很多时候注重的仅仅是几个简单的舞蹈动作或者几句歌词的学习,片面强调技能的训练,而不注意调动幼儿的情感生活积累,让他们积极主动、愉悦地体验音乐艺术。其实,音乐可以贯穿于生活的每个环节,打破音乐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这些教学内容分散到一日活动中,给幼儿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结合我园艺术领域特色活动,我们将奥尔夫音乐活动与一日活动相结合,其原理就在于幼儿一日作息时间是依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而科学合理地安排,结合幼儿喜欢音乐的特点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在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中渗透相应的音乐或者乐器教育,让幼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一、选择优美的乐曲,激励幼儿主动参与

《指南》中的艺术领域提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相结合的,它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性教育,以生活客体为素材,以音乐为媒介,以游戏为基本表现形式,将音乐本质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幼儿,使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加充实、有趣、随时随地充满感动与惊喜。

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主张》一文中提出:“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音乐是儿童生来喜欢的……”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日生活中,我们要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地动起来,让幼儿多接触音乐,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兴趣为出发点。在音乐活动的选择上,首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考虑到幼儿的身心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体力、动作发展及心理发展水平都不相同,因此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法,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样才能保持幼儿主动参与的热度,不会因为觉得活动太简单而感到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活动太复杂而感到畏首畏尾。其次,选择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要以生活客体为素材,以音乐为媒介,以游戏为基本表现形式。在一日活动各环节创设音乐氛围,让幼儿在一日活动中欣赏一些律动、舞蹈组合,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二、依据一日生活流程选择相应的音乐,促进行为习惯养成

音乐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因此,要依据幼儿一日生活流程,选择相应的音乐。

(一)选择适宜的音乐游戏,感受学习的乐趣

《指南》指出:“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幼儿欣赏时的行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会激发幼儿不断去实践,去探索。兴趣培养是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前提,因此,在活动中要寻找适宜的音乐拍打一些节奏,使音乐生活化,提高幼儿的乐感。这时可借鉴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思想,将节奏放在首位,利用身体做打击乐器(如拍手,跺脚,拍膝盖等)。结合语言,借助这些形体动作来进行练习,激发幼儿的兴趣。如:

X  X  | X X   X  ||  X  X |   X X   X  ||  X  X |  X X  X  ||║

请你| 拍拍 手║请 你| 踏踏 脚 ║请 你| 快坐 好║

由于这些歌词幼儿很熟悉,节奏拍打起来也比较容易,可將此类音乐游戏与一日生活常规相结合。

(二)选择音乐游戏与户外体育游戏有效的结合

《指南》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在满足幼儿自发性活动需要的同时,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音乐活动与户外活动相结合,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如“库企企”“狐狸与小鸟”等趣味性较强的音乐游戏,可以让幼儿在感受音乐的同时进行户外角色游戏活动,有效锻炼幼儿的肌肉力量。活动中,走路和变换队形需要幼儿精神百倍,神采奕奕的精神状态,此时可选择进行曲类的音乐;每天幼儿做完课间操回到班上后,体力消耗很大,有点疲惫,此时可选择一些田园音乐或轻柔的、空灵的、源自大自然的声音,能很好地安抚幼儿的情绪。

(三)选择适宜的音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

艺术教育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之中,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能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结合我园的特色活动,在一日生活中选择不同的音乐,让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有音乐的陪伴。

在生活常规各个环节上,选择不同的音乐,以音乐代替教师指令性的语言。如每天早上的点名时间总让人感到单调,如果在其中加入旋律、声势或节奏后,效果大不一样。这种新颖的形式让幼儿在一天的开始就有了一个快乐的体验。又如在幼儿入园或离园时,选择轻松、愉快的钢琴曲,让幼儿拥有愉悦的心情;在幼儿休息和进餐时,选择舒缓、优美的轻音乐来稳定幼儿的情绪,提高审美情趣;幼儿午睡时选择轻柔、安静,能稳定幼儿情绪使其进入梦乡的乐曲;在幼儿离开活动区时,选择节奏型较强的音乐,提示幼儿分类收拾玩具并走出区域;幼儿洗手时,先通过节奏型组织幼儿排队,再播放固定的音乐来洗手。

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便于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在教室里可以设置音乐角、表演区,提供音乐、打击乐器、音乐图谱、头饰、彩带、民族服饰等,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氛围。另外,还可利用家长资源,鼓励他们带幼儿去欣赏文艺表演,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让音乐循序漸进地贯穿在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过程

幼儿活动常规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扰,防止常规培养中的不良因素。对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常规的培养需要以下几个阶段:

(一)口头语言、肢体语言、音乐语言三者有机结合

幼儿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主要通过感知、表象来认识事物。因此,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第一阶段要做到音乐、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在小班幼儿刚入园的初期,排队是一件困难的事。于是,可以通过用肢体语言、节奏型、口头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他们排队。

如: X  X | X   X  X :║(节奏型)

请 你| 排 排 队:║(边拍手边口头语言提示)

由于节奏型简单容易并伴有肢体语言,幼儿很喜欢这种形式的排队,很快帮助教师解决了新生入园排队困难的问题。

(二)口头语言逐渐消失

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虽然幼儿在生活的各个环节能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但仍然会出现时而遵守、时而不遵守的现象,因此,要用音乐、肢体语言来指导其行为规范,必要时用口头语言做相应暗示,以提醒、督促幼儿。

(三)肢体语言逐渐消失

对幼儿来说,“听”是对音乐信息的储存,“唱”是对音乐的表达,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听觉训练和歌唱活动是紧密相连的。随着幼儿对音乐越来越熟悉和依赖,肢体语言在良好常规培养中逐渐显得可有可无,很多时间不需要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说明,幼儿就能在音乐伴奏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摇篮曲》一响,自然会学小猫轻巧地走进午睡室安静躺下。

(四)音乐语言独占鳌头

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就会产生牢固、稳定的“习惯性”,即动力定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就是反复的强化过程。音乐刺激越来越起主导作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基本甚至完全消失,音乐成为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在长期的音乐常规培养过程中,幼儿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只要有相应的音乐响起,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

总之,音乐既能让幼儿身心愉悦,又能促进其想象力的发展。长时间的音乐教育不仅让幼儿喜欢上音乐,而且在音乐的熏陶下,提高了交往能力、主动性、合作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的一日生活过得更有意义,更加开心和快乐。

参考文献:

[1]马成.幼儿打击乐活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何小琴.幼儿园生活活动组织[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幼儿园幼儿
幼儿园里欢乐多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爱“上”幼儿园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