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域主义在农宅更新设计的应用
2021-01-22孙梅霞郭苏明褚寒洁
孙梅霞 郭苏明 褚寒洁
关键词:新地域主义 海岛乡村 农宅 更新设计 微气候
引言
乡村是人类聚居的基础形式,与城市相比,更多地保留着人类生活生产中的地域文化记忆 [1] 。海岛乡村依托富饶的海洋资源,其热带气候特征、海洋景观资源及人文历史,既影响原住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又吸引着众多外地游客和投资。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美丽海岛”乡村建设在发展中也逐渐面临社会、空间、环境等转型问题[2] 。就农宅更新设计而言,规划设计多从物质空间的统一考虑,忽视了经济及人口结构改变后原住民生产生活的新需求、地域文化的传承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新地域主义(Neo-regionalism)指建筑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或民俗的风格,使现代建筑中体现出地方的特定风格[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关注新地域主义的概念梳理、演变过程[4] ;建筑师用传统材料来表达现代建筑空间[5] ;而景观规划师在环境设计实践中融入新地域主义理念 [6] 。然而在乡村农宅更新设计中,新地域主义理论与实践更新设计中并未得到应用尝试。关于乡村微气候的的研究,宏观上多集中在村落空间气象环境的研究,微观上对街巷和建筑尺度微气候环境方面展开研究 [7] 。传统乡村的绿地、冷巷、背山面水的地域环境是改善乡村微气候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草地绿化、冷巷等建造技术,为类似尺度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借鉴。
基于上述考虑,文章以珠海桂山村为例,将新地域主义设计思想应用于农宅的更新设计,并结合微气候分析,打造未来集生产、生活和生态为一体的多功能农宅,不仅丰富理论研究而且也是对实践新的探索。
一、珠海万山区桂山村的基本概况
(一)村落地理区位概况
桂山村位于珠海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桂山岛的西南端,占地0.38平方公里,人口规模0.23万户,如图1。地处亚热带,属典型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常年平均气温为22.4°c,夏季长达6个月,几乎无冬。全年雨量丰盈,海岛四季常青、花团锦簇。
(二)桂山村地域特色分析
在乡村聚落空间方面,村庄肌理受到地形与传统聚居形态的影响,以集居型和散居型为主的依山就势的传统村落布局。在街巷空间方面,村落街巷道路规划以主干道、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及环岛路共同构成交通体系,道路将功能片区有机相连,村落拥有文天祥广场、妈祖庙及桂山舰烈士陵园等红色记忆场所,村民定期举行民俗庙会活动,传承民俗文化。在建筑形态方面,村落传統建筑空间组合层次有序,高低起伏与山体轮廓相协调。农宅多采用厚重的传统石墙以抵御台风侵袭和海风侵蚀,多为单层或二层建筑。
(三)桂山村农宅现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农宅人员复杂,原住民、租户及游客在同一屋檐下,致使功能空间不足,且主客房的私密性受到干扰。年轻人也更多选择外出务工,村庄逐渐呈现衰败。桂山村处于转型期,需要有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进行辐射作用。文章选取桂山村村口爱民路和平安路交叉路口的11号农宅作为改造案例,设计总用地面积约为283㎡。房主是由奶奶、父亲、儿子、儿媳组成的四口之家,家中青壮年前往珠海外出务工,同时拥有三户长期租户。基地位置优越,更新改造后可作为村口的一栋标志建筑,能够以点带面,辐射周边,有效激活相邻元素。周边景点有文天祥广场、妈祖庙、桂山灯塔及桂山舰烈士陵园。周边道路开阔,农宅位于桂山村爱民路和和平路交叉路口,极目远眺,可望见桂山灯塔。
二、珠海桂山农宅更新设计的问题
面对桂山乡村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型,大量游客的来访导致现有的老旧农宅空间功能难以满足游客们参观、生活的需求;并且受制于土地空间的限制,这部分老旧农宅需要在有限的宅基地内做出更新建设。农宅更新设计面临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如图2:
(一)空间布局难以实现多元化需求
村民在自发改扩建过程中,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农宅空间布局不合理。从房间布局排列来看,农宅各部分空间及功能环绕客厅展开,客厅位于室内中部,两边紧邻的房间影响客厅的通风采光。从辅助空间设施来看,首先是卫浴设施布局的不合理,一层卫生间距离农宅卧室远,尤其给年迈的住户带来使用的不便。其次,厨卫设施的面积不足。一层厨房空间狭小,二层缺乏设计相应的卫浴设施,辅助空间的使用频率仅次于卧室,因此亟需重整农宅空间布局,符合住户的日常使用习惯。从居住人员变化来看,珠海村民通过出租农宅部分房间来提高家庭的收入,农宅集户主、租客于同一屋檐下。一层入口南侧房间和二层北侧房间供租户使用,但房间围绕共同的出入通道,在使用高峰时间,住户和租客的私密性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二)微气候舒适性差、适应性措施少
当地建筑的生态性主要从节能材料考虑,忽略了建筑空间构成的生态性设计。农宅各部分空间普遍环绕客厅,客厅位于中部,由于没有窗户紧邻,内部采光通风不畅。农宅在空间布局和立面设计中未科学考虑气候环境的影响,建筑室内存在热舒适性差的问题。
(三)景观空间的老旧、破坏与缺失
乡村景观传承文化基因,乡村传统的空间环境是形成人们生活产生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基础[8] 。院落生活是当地村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但由于用地空间受限和渔业生产的发展,农宅院落景观空间和耕种空间逐渐减少。院落空间的铺地被不透水的水泥材质覆盖,虽有少量的绿化,但没有合理的规划。
三、基于新地域主义的珠海桂山乡村住宅更新策略
方案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新地域主义理念”,一方面,在更新中传承实体物质形态,保护村民的生活习惯,延续地方的传统价值[9] 。另一方面,依托现代理念和生态建构技术对其进行新的诠释,如图3。具体策略如下:
(一)室内空间的整合、重分割
1.重新梳理空间布局:方案在一层开辟走廊,将租客卧室与客厅进行合理分隔,并在走廊尽头增加卫浴间,既解决客厅采光通风难题,又增设了辅助空间。方案在二层、三层新建灵活度更高的钢结构,保持建筑的支撑体固定不变,农户对隔板进行灵活组装、拆卸和移动,根据租赁需求对房间作二次空间划分。
采用平面分散、立体布局来组织交通流线,形成首层户主用房、二层、三层北部租客用房、二层中部公共用房的空间格局,如图4。房主主要流线是建筑物主要使用者的交通流线,首层各空间通过走廊线性交通相连,以中心客厅空间为过渡空间,由中心空间向周边主卧空间、次卧空间和辅助空间辐射状展开通行分支。靠近入口右侧的楼梯是组织房主交通流线的重要枢纽,以垂直方向把居住空间和活动空间进行分隔和联系,将人流多的空间布置在下,将人流量少的置于上。租客主要流线是建筑物次要使用者的交通流线,通过院落北部单独的楼梯,合理组织租客的交通流线,减少对户主的干扰。
2.实现空间功能更新:原有农宅空间功能单一。方案在一层通过空间的整合,将起居室与室内餐厅空间与客厅空间结合,提高客厅的利用率,方便现代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用需求,如图5。其次,方案将二层、三层局部空间划分为公共空间,增加共享的空间功能。通过设置公共餐厅、公共活动室,激发户主与租客的交流欲望,让共享的建筑空间改变社交,使农宅部分内部空间外部化,住宅空间社会化[10] ,如图6、7。
(二)室内室外微气候适应性策略
桂山村常年受东南面暖流的影响,伴随台风袭击,人常常会产生不舒适的“湿热感”,自然通风、防潮、防晒是当地建筑空间营造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冷巷策略理念,“冷巷”是在室内设计连接各房间的通道,通道截面面积较小,经过此处风速增大、风压降低,与通道接通的各房间较热的空气被带出,从而通风降温。方案对农宅内部打造“冷巷”热舒适性建筑空间,将二层错开部分楼板,在室内形成循环流通各房间的通风廊道,“冷巷”顶部设有屋顶和天窗,既避免阳光直射,又像烟囱一样起到拔风效应,加强通风,降低室内湿度,如图8。在夏热冬暖的桂山村,农宅的更新设计应在上下层通高空间、走廊、通道等方面结合热舒适性技术,争取夏季形成循环流通空气的通风廊道,冬季充分利用太阳辐射,提高室内舒适性。
(三)院落景观空间的更新与活化
在院落水平界面,将储藏室改造成院落厨房,并置入果蔬种植等功能活化公共空间,成为住户追忆农耕历史和租客减轻压力的空间。在垂直界面,楼梯竖向空间增加格栅元素和种植盒,丰富立面空间形态;增加顶部院落单元,自然增加平台功能,适当种植洋紫荆、番木瓜、朱槿等海岛生长型乡土植物,集晾晒空间、交往空间和景观空间于一体。
(四)传统建筑技术和材料的再现
石头砌成的房屋,彰顯地域渔家风情。由于当地高温多雨,房屋和墙面采用具有透气性高、隔热效应好和抗腐蚀性好的砖石、混凝土等地方材料。方案有选择地保留部分原住民石材肌理和旧有建筑空间架构,再现当地历史生活记忆。
结语
在海岛乡村建设的大前提下,以珠海市的桂山村为例,从其地域文化中的传统建筑要素、环境要素、传统文化等中提取如原住民石材肌理、通风防潮、农耕文化等要素,通过新建钢结构、“营造冷巷”等现代化建构方式的整理与创新,将其运用于农宅的更新设计中,在传承渔村文化的基础上解决传统农宅现代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探索出一种适宜现代乡村的海岛农宅更新模式,满足村民多样化经营战略、人体热舒适需求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