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声景观设计手法

2021-01-22厉泽萍朱凌陈波

设计 2021年1期
关键词:设计手法树种选择风景园林

厉泽萍 朱凌 陈波

关键词:声景观 植物景观设计 树种选择 风景园林 设计手法

引言

声景观(Soundscape)最早由加拿大著名音乐家R. MurraySchaf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50多年以来,声景观从被动的改造设计发展到积极主动地创造良好的声环境。声景观的提出扩大了传统的声学设计中设计要素的范围,将“自然声”、“人声”也进一步囊括其中[1] 。其次是通过特定场景的设计,唤醒记忆声,逐渐将声景观的设计要素扩大到了“心声”[2] 。纵观国内的声景观研究,李国棋论述了“人-声音-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关问题,并从美学角度,对听的感受进行了探索[3] 。葛坚等提出保全和培育自然声、合理动静分区以及充分考虑声景与其他造景元素协调的三个主要公园声景设计手法[4] 。刘滨谊等概述了声景的起源和特点,提出借声、补声、反衬、掩声以及声音的综合利用等声景的设计方法[5] 。袁晓梅等从意境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6-7] ,并提及了在文化保护中声景观也应成为一种保护对象[8] 。

综上,国内的声景观研究起步于20世纪下半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越来越注重感官层次的多样性,声音景观研究的应用价值日益体现。植物是园林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以往的研究和设计大多基于传统的正负零的设计手法,注重对整片设计区域声音的把控,对植物与声景观结合方面没有详细论述。本文将从植物景观设计角度出发,探讨植物声景观的设计原则、树种选择与设计手法。

一、植物声景观设计原则

(一)生态性

植物景观设计中最根本的追求是生态性。一方面,在植物声景观设计中,无论选用什么植物,植物自身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通过蒸腾作用,带走热量,降低环境温度。通过设计使植物个体发挥互惠、竞争等种群间相互作用而形成巧妙组合,使其适应共同生存环境,吸引虫类、鸟类等生物,达到稳定的群落结构,进一步产生良性循环的生态效益。另一方面,在徐化成主编的《景观生态学》一书中,便提到了声音这一特殊的形式[9] 。声音分贝太高会导致噪声,60db以上的噪声使身体感到不适,甚至会对人产生伤害。而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植物的合理配置达到减少和消除噪声危害的作用。

(二)悦耳性

悦耳是声景观设计中最根本的追求,是对于听觉感官的满足。尽管在听觉美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但是声景观设计中追求的悦耳指的是一种普适性的美,这种美能够让人心情放松,头脑愉悦。

当声景观作为植物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在视觉听觉上都具有美的特征。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自然声,例如壶中天地里的虫鸣鸟叫、真山真水中的潺潺溪流,植物若是与这些优美有趣的声音结合便是相得益彰。与此同时,声景观也带来了精神上美的享受。不同的声音引发人不同的联想,使人思想产生共鸣[10] 。

(三)文化性

植物声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性,第一方面是植物自身的文化性,植物自身被人赋予了特殊的内涵,如用松柏象征坚贞、竹象征坚强、荷象征高洁。另一方面,植物引起的声景观塑造的场景给人带来文化性的体验。植物声景观不但能带来听觉上的快感和美感,还可以和内心共鸣,也就是能让人听到声景观的“声外之声”;此外,通过植物景观设计以及山水、建筑等各类要素的设计将人文意境物化,还能使人们在起承转合的园林空间中体验一幕幕诗画情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11] 。

二、植物声景观设计的植物选择

声景观设计方法有正、负、零三类[2] 。所谓“正设计”,就如加法,是指在原有的声景观中添加新的声要素;“负设计”正如减法,是指在原有声景观中去除或者弱化一些与环境不协调、不必要、不被希望听到的声音要素;“零设计”是指对原有的声景观按原状保护和保存,不做更改。

1979年,陳俊愉先生提出植物景观规划中树种选择应包含三类: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及一般树种。而葛坚在声景观设计中,又将声音按其特色分为基调音、信号音和特色音[12] 。结合两种分类方式在设计上的共性以及三种传统声景观设计方法(正、负、零),如表1所示,本文将植物声景观设计中的植物分为隔音树、基调树、信号树和标志树4大类。

(一)隔音树

隔音树本身也会发出声音,但在全园中,主要为声音划分空间,隔绝周围其他非自然声的影响,起到隔音的作用,主要体现了生态性。隔音树大多是整体间隙小、多叶、多孔、多枝的植物,如雪松、悬铃木等。

除了上述的物理障声之外,也可从视觉上淡化环境噪声给人带来的烦躁情绪,例如植物柔美的外形和丰富的色彩在心理学上都能改善人的心情。可见,街头公园中细叶的植物、柔软的草坪,这些在物理上阻隔噪声较弱的植物,也能让人在心理上觉得亲近自然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

(二)基调树

基调树发出的声音作为植物声景观设计的基础而存在,描绘植物声景观设计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在声景观设计中,对于背景音的把握非常重要,就好像准确把握场地的基本特征是景观视觉设计时基本的设计环节一样。基调树的特点是以乔木为主,种类较少,数量多,以此来形成环境的背景音。

植物叶片的质地、形态都会影响声音。薄且细腻的叶子声调较高,厚且宽阔的叶子声调相对较低。常用来描述风声的拟声词有“呼呼”、“哗哗”、“簌簌”、“沙沙”,这几种拟声词都描述了风吹过植物群体而引起的声音。可见植物由于叶片的形状、大小、薄厚、疏密,叶柄的长短等都会影响其自然发声,并且带给人不同的感觉。一般老叶较浊,新叶较清,不同的植物也会有不同的音色。这些各不相同的感受就形成了不同的基调音

除此之外,自然声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动物的参与,一些引鸟引虫的植物,也能作为基调树。这种植物声景往往具有季节性,这也就形成了在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基调音。总之,基调树是营造一种自然氛围,以悦耳为主要目的。

(三)标志树

标志树发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场所特征。这里的声音特点不再仅局限于上文描述的“呼呼”声或是雨水拍打的声音,更多的还有具有特色的动物声,或是各类声音的和声。其特点类似于植物景观规划中的骨干树种,主要目的就是形成一片区块内的植物景观中的声音特色,更多体现了文化性。例如柳浪闻莺公园,除了柳树为主题的特色景观外,浆果类植物为鸟类提供了食物。上中下层的植物搭配也为各类鸟类提供了它们所需的活动、觅食的绝佳生境[14] 。莺成为了公园中莺啼的显著文化特征,莺啼也就成为柳浪闻莺公园中的标志声。

(四)信号树

信号树带有发出信号的功能,利用其本身与听觉有关的提示特性来引起人们注意。主要目的是形成特别的植物声景观从而吸引人们的关注。在植物声景观设计中,信号树大多是引鸟引虫的植物,因为大部分树种由于风、雨等发出的自然声较小,不足以成为信号音而存在。这部分植物类似于植物景观规划中的孤赏树,以其发出的声音奇异特别而最受人喜欢。同一种树种可作为具有不同特点的信号树存在。松树的针叶往往小且生长较为密集,借风之声,能够营造“松风”、“松涛”等听觉景观,小片疏林草地点缀几棵小松树,形成舒缓轻柔的意境,而大片松林则给人汹涌澎湃的感觉。

三、植物声景观设计手法

在“正设计”、“负设计”、“零设计”三种传统植物声景观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声景植物选择提出障声、借声、反衬三种植物声景观设计手法,如表2所示。

(一)障声(隔音)

噪声是指听起来不和谐的声音,在植物声景观设计之初就应减弱这些不好的声音的影响,为植物设计中的声景观创造良好的背景声环境,与场地声景共同构成“近、中、远”多层声景,从而增强声景的空间感[5] 。从植物单体来看,面积较大、宽度较大且质地较厚的阔叶植物对噪声的衰减作用最强,即前文所说的隔音树;从整株植物来看,叶片相互重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噪声方向,形成乱反射,使透过枝叶空隙后再次射入环境中的噪声减少20%~30%[14] ,因此,为了取得较好的障声效果,需要在植物景观设计时上中下层植物相结合,在各个高度对噪音进行阻隔。

如图1所示,在植物声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声景观的服务对象是人,中层植物与人耳的高度一致,主要要对中层的噪音进行阻隔[16] 。中层植物应选用分枝点较低,枝叶生长密集,叶片大而厚的植物,并且常绿植物在其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后,在中层植物的基础上搭配上层植物,选择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相结合,为中层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最后,下层植物所能起的作用较小,当对声音阻隔要求更高时候,可选用叶片较大的地被植物增加近地的反射作用。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障声的手法主要应用于场地设计的边界,如城市道路、闹市区、工厂等。城市道路是主要的噪音来源之一,多选用隔音树围合边界,起到阻隔噪音的作用,即场地内自成一片声音体系,与城市道路隔絕。为了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往往在高中低层次上都选用隔音树,但是由于隔音树的特点,会造成视线不通透,界面不够开敞的缺点,在选用的时候应根据场地状况灵活选用。在工厂中,隔音树也往往充当工厂的“围墙”,虽然不存在视线不通透的特点,但往往受到工厂粉尘或其他污染的影响,长势不佳,会影响其隔音效果。除此之外,隔音树的心理屏障是始终存在的,被隔音树围合了的边界往往给人带来心理舒缓的作用,形成心理上的声环境。

(二)借声

《园冶》中的借景篇写道“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其中所展现的“巧于因借”大多指的是视觉上的因借。但声景观设计中,“借声”也是借景的一个重要手段。“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竂,逸士弹琴于篁里。[7] ”可见琴声、歌声等人工声以及鸟叫声、风声、水声等自然声都作为一种景致被收入园林之中。其中涉及到植物景观设计的有风声、水声、鸟叫声等自然声。

基调树大多是借风之声,凭借植物受风吹动发出的“沙沙”、“簌簌”、“哗哗”这样的声响,营造自然声的氛围,使人觉得更加接近自然,获得多感官的体验。同时,这样的声音也就定下了公园的基调(动听或壮观),与市民公园相比,森林公园基调声营造出的背景层次更为壮观,也就意味着人接近自然的这种体验更为强烈。这种差异感往往受到植物种类、数量的影响。也有少数公园的声基调树是借水、借动物或是借其他的声音,但其作用都是形成公园的背景,营造自然的场景,让使用者感受到不同于建筑室内,而是身处自然。这种体验感也需与视觉设计相结合,只有设计场地较为开阔的环境下,才能塑造出壮观的基调,在听觉上给人疏朗随宜的体验。若是设计场地局促,如小的私家园林中,往往更偏向追求动听的基调音。

标志树则多借动物之声。借风之声往往只能定下大致的基调(动听或壮观),而动物之声则更为多样:优美、柔和、婉转、悠扬、嘹亮、喧闹……也正是这种多样性形成了某一地域的特征和引起使用者的注意。例如柳浪闻莺公园,除了柳树为主题的特色景观外,还有一片枫杨林,形成枫杨+香樟——桂花+冬青——杜鹃+八角金盘——沿阶草的群落结构。其中枫杨叶形特殊,翅果垂下,发出的声音明显区别于柳树枝条拍打细叶发出的声音,而香樟、冬青又为鸟类提供了它们最为喜欢的浆果。上中下层的植物搭配也为各类鸟类提供了它们所需的活动、觅食的绝佳生境[13] 。很多时候这种地域特征的形成与植物声景观设计中的意境又是密不可分的。

对于信号树来说,可以起到视觉景观中“雕塑”、“小品”的作用。大部分使用者很多时候是并不在意或者理解周边环境声音的,但是当有一处讲解牌指出这处声音具有历史典故或是象征意义的时候,人们往往会赋之以更多的注意。这也反映了声景观的评价实际上也离不开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例如,残荷听雨。残荷借雨之声,实际上能够发出的物理声音分贝很小,人们听之闻之,能够有清冷萧瑟的感受,是进入了古人“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首诗的意境之中,由此会在初秋的雨季对于这样的声景多几分理解和感悟。可见,植物景观设计中的借声既是借自然之声,更是借一种意境,既借“自然声”也借“心声”。

(三)反衬

声景观设计中,还经常用到反衬的手法。反衬的手法其实是障声和借声两种方法的巧妙结合。在设计中上升到了意境的层次,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正是因为蝉噪、鸟鸣这样的声音,才能更使人感受到寂静的存在。如图2所示,在植物景观设计中,一方面,通过障声的手法,在设计场地的边界密植植物,在场地内用借声的设计手法,吸引虫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在此处欣赏风声、水声、虫鸟啼鸣声,形成心理屏障,带来一种内心的宁静。这里就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设计手法。另一方面,由于植物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荫蔽作用,聚拢人气,自然也就带来了声景学中的人工声,在声景观设计中采用同样的手法,创造活动的空间,吸纳交谈声、活动声等人工声,营造适合社交、散步的声景观空间,形成一种有人文生活气息的氛围,达到“以静衬动”的效果。反衬讲究的是在植物声景观设计中各类型植物的选择和配置。既障声又借声,目的是营造让人在使用中能够切实感受到这种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声景观。

但在具体的设计中,以上的手法都不能一言以蔽之,但大体上来说,有以下两种。对于城市公园而言,首先要有一个整体性的主题,在声音主题的基调上,其他的声音作为辅音,构建和谐的声音“交响乐”,并且按照不同的分区将“交响乐”划分不同的“和声”,把“安静空间”和“热闹空间”合理分区,并充分考虑“缓冲空间”[16] ,就像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提到的“瞭望-庇護理论”一样,使用者可以在多样的空间中各取所需。在一个较大且开敞的空间内,既有能满足人们娱乐活动的热闹氛围,也有缓解压力的宁静氛围。不仅如此,那些既能提供一定倾听距离,又能将人们包围在一个较为宁静环境中的场合是最受欢迎的。

对于郊野公园而言,声音的主题和分区显得相对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对郊野环境中声音的保护,以及使用者对于声音的体验和感悟,可适当地结合解说系统,或是着重开发声音体验的旅游项目。

结语

现在的声景观设计依然多为被动的改造设计,本文通过对植物声景观设计的探讨,期望为植物声景观的设计提供借鉴,也为其他感官的景观设计提供灵感。

多感官结合设计已经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就植物声景观设计这一方面来说,对于视障人士而言,文中提及的信号树能给予信号指引,基调树、标志树使得场所更有辨识性;对于普通使用者而言,植物声景观的营造能让使用者对于景观的理解从物象到意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丰富对景观体验的感受。

限于篇幅,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听觉本身,对于视听结合的把握未能展开,并且在物理声学方面涉及较少;同时,对于使用者而言,设计出的声环境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但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将声音视为植物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这或许对于那些特殊人群,如视障人士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这种多感官的景观体验由于其独特的互动性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

猜你喜欢

设计手法树种选择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浅析新中式景观设计与传统景观设计的对比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