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难点与管理手段现代化探析

2021-01-22王晓鑫

设备管理与维修 2021年14期
关键词:医疗器械器械技术人员

王晓鑫

(普宁市人民医院,广东普宁 515300)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科技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各行业的发展。其中医疗器械的不断进步,使得医院的诊疗水准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保障医疗器械的使用效果,医院需要重视医疗器械的养护管理,避免因养护问题造成的器械故障,导致发生诊疗事故。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医院实现医疗器械养护维修及管理。

1 医院医疗器械的维修难点

1.1 医院员工普遍缺乏管理意识

目前,医院员工普遍缺乏医疗器械管理意识,这样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医院员工对医疗器械的维修不重视,忽视器械故障,最终发生医疗事故;二是缺乏器械管理意识,不重视储备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人才,或者储备的维修技术人才多数在40 岁以上、未经专业培训,维修水平极为有限。在遇到较大医疗器械故障时,一时找不到维修人员或者维修人员能力不足,导致医院运行中断,产生不良影响。维修技术人员待遇有限,人员流失大,这也是医院缺乏医疗器械管理意识导致的问题[1]。

1.2 维修技术手段落后

医院资金有限,既要保证有足够的医疗器械,也要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器械维修。但是几乎没有对于器械维修技术的研究投入,导致医疗器械维修技术手段落后,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时间不长,或者难以保证医疗器械实际使用时的精确度和功能性,影响诊疗效果。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医院只重视医护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对维修人员的培训管理及维修技术的研究投入极低,无法保证维修技术手段的进步,导致维修器械设备时,只能频繁进行更新换代。

1.3 医院的主导能力弱

随着科技发展,医疗器械的种类越来越多,对临床诊疗帮助很大。随着医疗器械的发展,对于维修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大型精细医疗设备,需要更加专业的器械知识,医院维修技术人员往往不能胜任。这些大型精细设备一旦出现维修技术人员难以控制的问题,就需要通知供应商派遣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维修设备。这样一来医院失去了器械成本和配件方面的主导权,陷入被动,对医院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有着极大影响[2]。

1.4 管理工具落后

目前,多数医院仍旧使用纸质记录档案,通过人工手写的方式记录工作,这种方式很容易漏记或者丢失,档案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在维修医疗器械过程中很容易因档案错漏问题忽视器械的某些故障。尤其对于长期不使用的医疗设备,得不到及时精准的维修养护,设备出现故障和老化问题的概率极大。

1.5 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不严谨

目前,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对医疗器械的管理很不严谨,使得医疗器械出现故障后得不到及时维修,直接造成医疗器械的损坏。当前医疗器械更新极快,医院方面又未能重视对医护人员的器械使用培训,导致医护人员在使用器械期间频频出现错误,对医疗设备的影响极大,也容易受损致使器械无法使用。医院在管理培训维修技术人员方面也做得不到位,导致医疗器械故障上报后,维修部门技术人员不能正确检测出设备故障问题,导致器械损伤,可能引发患者身体诊疗数据出现失误,最终出现误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

2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的现代化管理

2.1 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管理

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采购、维修、质控和养护等环节。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是对单件器械进行管理,从采购计划、使用过程、维修记录到最后的器械报废都要全程管理,期间要对器械的采购成本展开计算,分析使用效益。然后通过管理,降低设备使用成本,提升医疗器械综合效益。建立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够降低医院的财政压力,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建立需要将相关理念融入整个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同时还要向员工宣传该理念并保证员工的配合度。

2.2 建立信息化维修养护团队

要保证医院医疗器械的管理质量,那么最好是建立一个专业的信息化维修养护团队。该团队需要具备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供应方的员工以及医院的医护人员等三方人员。团队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维修养护医疗器械。三方人员要科学流畅地沟通交流,形成专业的器械维修养护团队,共同开展器械维修养护工作[4]。其中医院医护人员尤为必要,承担着团队与医院的沟通桥梁作用,能够代表医院方提出合理要求;供应方人员最好是有专业能力的工程师,因其对器械构造和运行原理的了解,以及对器械维修养护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能够避免错误的维修操作,防止给器械带来更大损伤。维修技术人员是医疗器械维修养护工作中最重要的组成,是直接维修养护器械的专业人员,所以必须要有专业的维修养护知识,还要定期培训以防维修技术落后。三方人员需要保持流畅沟通,以保证器械维修养护的及时性,三方可通过QQ、微信、邮件等方式建立信息化的沟通机制,保证团队中的无障碍交流,提高医疗器械维修养护质量。

2.3 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信息系统逐渐被引入各级医院的管理体系,将医院的挂号、预约、支付、药品记录和病历等信息汇总分类,为医院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帮助,提升了医院工作效率。目前,还有许多医院引入信息系统后还额外开发出其他功能,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配合,能够对医院业务,例如医疗器械属性、科室及耗材等进行管理分类。在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帮助下,医疗器械管理实现了统一,还能够实现实时监控,使得采购、维修、养护等工作不再彼此分离。一体化管理不仅能够满足管理需求,还能降低器械使用成本。引入的信息系统有HLS、LIS、PASS 等,相比于整个医院体系,引入先进信息系统的医院相对少些。因此,相关部门需要注重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帮助更多的医院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医院也不能放松医疗器械的管理工作。因为管理系统最终还是要人来执行,放松管理工作会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不能落于实地,成为面子工程,不能起到相应作用。医院引入信息管理系统后,要将医疗器械管理工作转移至线上管理,对维修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时还要加入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知识,方便信息管理系统的落实。例如,建立医疗器械信息化档案并对其实行分类,记录每一台医疗器械的采购、使用、维修及报废流程的详细信息。维修技术人员在每次检修完成后都要将工作记录完整呈现于档案中,找到相应责任人签字确认。设置好医疗器械的维修养护周期,保证不同种类的医疗器械达到维修养护周期后,信息系统能够发送提示预警信息。不同种类的医疗器械有不同的养护方式,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对此进行详细记录。一段时间后,信息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并分析相关数据,形成数据库,辅助维修技术人员的工作,这些数据还可作为器械质量的参考依据[5]。

2.4 建立维修数据库

在医院的管理体系中引入信息系统后,信息系统可自行采集并分析医疗器械的相关数据,建立对应数据库,辅助维修技术人员的维修工作,保障维修管理的质量。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如此,详尽的维修数据记录还可向故障管理提供更多的数据依据,极大提升了维修养护工作的效率。对于数据库的管理,医院需要招聘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以此实现对维修数据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并和供应方共享医疗器械相关数据,同时要求供应方支持医院的医疗器械维修养护工作[6]。

3 结束语

医疗器械在医院诊疗工作中占据较高地位的情况下,医院要格外重视医疗器械的管理。分析医院在医疗器械维修方面的困难,如医院对医疗器械管理的忽视,维修技术研究投入比例低,医院在维修器械方面主导能力弱,管理工具落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等。以此为基础,提出针对医疗器械现代化管理的各种手段,如建立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组建信息化维修养护团队、引入信息管理系统、构建维修养护数据库等,希望对我国医疗器械维修养护管理工作有所助益。

猜你喜欢

医疗器械器械技术人员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医院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维修管理策略
越南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线上培训
我国首批正高级船舶专业技术人员评出
欧盟医疗器械法规MDR正式执行
企业技术人员能力评价的探索
幼儿园自制体育器械的开发与运用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
北京市医疗器械检验所简介
健身器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