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饮食习惯要抛弃
2021-01-22董绍军
□ 董绍军
老话常说“病从口入”。因为食物中毒致死的事件,近年来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所耳闻。就在2020年10月,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发生一起集体中毒事件。12人参与家庭聚餐,长辈9人因食物中毒而不幸离世,3个年轻人因不喜欢食物口味没有食用。而造成这场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一种名为酸汤子(即玉米面汤)的食物。
鸡西食物中毒事件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疾控部门采样检测后,在玉米面中检出高浓度米酵菌酸,同时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检出,初步定性为由椰毒假单胞菌污染“酸汤子”而产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也就是说,在该事件中发现的米酵菌酸,正是食物腐败时产生的剧毒物质,也是致死的“元凶”。米酵菌酸产生于椰毒假单胞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毒素,极容易在26℃环境下产生,从而引起人或动物在短时间内中毒。
米酵菌酸的毒性很强,一旦发生中毒,潜伏期短则30分钟~12小时,长则可达1~2天。因为米酵菌酸通常侵犯大脑、肾脏和肝脏等主要实质性脏器,对细胞线粒体的破坏性极大,因此中毒的患者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严重的人甚至会出现眼睛皮肤发黄(黄染),尿量减少甚至是昏迷等症状,最终因为多个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一般来说,摄入的毒素越多,病人的症状就会越严重。由于没有特效药,因此米酵菌酸引起中毒的死亡率可高达40%~100%。这种毒素非常耐热,即使在120℃的高温下加热1小时也不能彻底将它杀灭,就算做熟了吃依然可使人中毒。而生活中常见的淀粉类制品、变质的木耳银耳类和发酵的谷物类食品,都极容易发生米酵菌酸中毒。
从“酸汤子”中毒案中我们可以发现,发生这类细菌污染食物而导致的中毒,大多是农村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个体食品加工者,究其原因是缺乏食品安全意识。因此,大家不要轻易在家尝试自制发酵或腌制食物,如烟熏肉、水浸糕、咸菜、咸蛋等。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标准的食品工艺流程,极有可能使食材在制作过程被真菌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对人体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
日常生活中,可以从食材选择、加工器材、加工过程及储藏方法等方面控制。
首先,大家选购的食材应保证新鲜、卫生,要现场查看产品原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并关注储存条件是否符合包装标示要求,购买后要及时吃,一般购买当天吃完。在加工器材的选择上,建议大家平常用的砧板最好熟食、生鲜分开用。在加工过程中也应尽量保证食材煮熟,不要因为过分追求口感,而食用一些容易产生寄生虫的生鲜产品。
此外,如果菜品需要隔夜储藏,也一定要注意防止食物变质。吃不完的剩饭剩菜在放进冰箱冷藏前,必须包上保鲜膜,不然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一些蔬菜,极易产生亚硝酸盐,所以最好做到“随炒随吃”,减少发生食物中毒的几率。
预防食物中毒,最关键的一点是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吃任何霉变、有酸臭味或没有质量保证的食物。自家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通风措施,最好不要囤积粮食。平时出门在外,也尽量少去一些卫生不过关的小餐馆就餐,预防食物中毒。如果遇到因为误食而导致中毒的情况,患者要及时喝水,并用手指抠喉咙进行催吐,同时保留好食品的样本,尽快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尤其是现代人爱吃海鲜的习惯,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饮食误区。
河豚虽然美味,但体内含有剧毒,仅0.5毫克河豚毒素就能致命,每年因为吃河豚鱼而中毒身亡的案例也不在少数。所以早在1990年,国家《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就有明确规定,河豚鱼不得流入市场。不仅仅是河豚,一些人爱吃的醉蟹、醉虾等美味,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给人体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
虾蟹中常含一些寄生虫和细菌,虽然腌制醉虾、醉蟹的过程使用高度数白酒,起到了部分消毒杀菌的作用,但无法彻底杀灭细菌和寄生虫。如果经常性地食用醉虾、醉蟹,会增加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染病中毒的风险。
此外,每年的夏秋季是织纹螺旺汛期,各地因误食织纹螺而导致中毒的事件也时有发生。织纹螺毒性较强,少量食用即可致人死亡,至今没有特效药,医生对病人多数是采取催吐、导泻、洗胃等办法,加快新陈代谢,尽量少地让人体吸收,同时给予补液、护胃等治疗。因此,不要私自购买或食用织纹螺类产品。如因不小心误食织纹螺而发生口唇麻木、恶心呕吐等类似食物中毒的症状,必须立即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