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院时CT检查评分结合GCS评分对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及转归情况的预判价值

2021-01-22朱晓航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24期
关键词:外伤性中度颅脑

朱晓航

(南京梅山医院神经外科 江苏 南京 210039)

外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生多与意外事故相关,如交通事故、生产事故及坠落等[1]。其类型主要可分为硬膜外血肿、硬膜内血肿、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属于危急重症,需及时接受治疗干预。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类患者的存活率有了极大提升,但普遍存在预后不良等现象,故及早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采取妥善的治疗干预方案是患者预后改善的关键性因素[2]。CT是颅脑损伤诊断的重要方案,可多切面、多角度检测患者的颅脑损伤情况,从而为患者的诊断、治疗等提供依据[3]。GCS是一种颅脑损伤昏迷程度评分量表,目前在临床应用已较为普遍,通过评分能反映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4]。本次研究将CT检查评分与GCS评分联合应用,以探讨两种评分方案对患者预后、转归的预测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128例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CT检查、GCS评分。其中男性患者77例,女性患者51例;年龄18~78岁,平均(42.36±7.26)岁。颅脑外伤原因:交通事故78例,坠落伤29例,其它21例。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经临床、影像学诊断明确为外伤性颅脑损伤;(2)相关资料保存完整,能够保障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详实、准确;(3)患者知情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1)存在CT诊断禁忌;(2)合并其它对患者预后产生影响的严重疾病,如恶性肿瘤、主要器官器质性损伤等;(3)合并精神、认知功能障碍。

1.3 方法

患者在收治后接受CT诊断,仪器飞利浦64排螺旋CT,取仰卧位,头位。扫描时自听眦线向上连续扫描,管电压130kV,管电流150mA/s,层厚10mm,螺距1mm,矩阵512×512,扫描完成时由仪器配套工作站将原始图像进行薄层重建,由同一个影像学团队阅片。

患者在收治后,采用GCS评分对患者的颅脑损伤进行评测。

1.4 CT检测评分

CT检查总分为15分,按照轻度、中度、重度进行分级,其中轻度得分为0~5分,中度为6~10分,重度为11~15分。

1.5 GCS评分

GCS评分主要涉及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语言反应、睁眼反应,总分为15分,其中轻度昏迷13~15分,中度昏迷9~12分,重度昏迷3~8分。

1.6 患者预后评分

患者预后理想:治疗后6个月,患者的功能恢复理想,基本能独立自主生活,可存在轻度功能缺陷。患者预后不理想:治疗后6个月,存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功能缺陷或障碍,患者卧床生存、植物生存、死亡。

1.7 联合评分分级

当两种检测评分结果一致时,按照结果分级;当两种检测评分预测结果不一致时,采用级别更高的,如患者CT为轻度,GCS评分为中度,即采用中度作为最终评分。

1.8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检查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表1 显示,CT检查评分轻度组(n=62例)、中度组(n=39例)、重度组(n=27例),每组预后理想、预后不理想分别为(53例、9例)、(29例、10例)、(8例、19例)。CT检查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的预后不理想发生率为14.29%,25.64%,70.37%,相关性分析显示(r=0.756,P<0.05),CT评分与患者病情严重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表1 CT检查评分与预后的关系[n(%)]

2.2 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

表2显示,GCS评分轻度组(n=61例)、中度组(n=38例)、重度组(n=29例),每组预后理想、预后不理想分别为(52例、9例)、(30例、8例)(9例、20例)。GCS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的预后不理想发生率为22.95%,21.05%,68.97%,相关性分析显示(r=-0.714,P<0.05),GCS评分与患者病情严重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表2 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n(%)]

2.3 CT检查联合GCS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CT检查联合GCS评分轻度组(n=55例)、中度组(n=36例)、重度组(n=37例),每组预后理想、预后不理想分别为(51例、4例)、(33例、3例)(7例、30例)。CT检查评分联合GCS评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的预后不理想发生率为7.27%,8.33%,81.08%,相关性分析显示(r=0.805,P<0.05)。

2.4 不同评分方式与患者预后关系分析

从表1、表2、表3可知,CT检查评分、GCS评分及CT检查联合GCS评分均能够预测患者的预后,但采用联合检测的轻度患者预后理想占比更高,重度患者预后不理想占比更高,更能够预测出患者的预后情况。

3 讨论

外伤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在临床常见,主要发生原因为意外事故,患者在受伤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等。近年来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数量呈现增多趋势,继而引起临床的更大重视。得益于医疗技术的提升,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在显著下降,但存活者出现相关功能障碍的占比居高不下[5]。因而在患者入院时对其开展有效评测及预后预测有重要价值。

CT诊断是临床重要的影像学检测方法,由于技术进步目前在颅脑损伤的诊断中应用广泛且价值得到临床医师认可。在诊断颅脑损伤时,CT可对颅脑内不同切面进行扫描,经重建后,能评估外伤性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为医师制定诊疗方案提供参考。GCS评分是格拉斯哥大学的2名教授总结设计的一种评估颅脑损伤后昏迷程度的评分量表,历经约半个世纪的应用,为评估颅脑损伤导致的意识障碍及损伤程度的评估做出了突出贡献[6]。目前GCS评分是外科临床医师临床应用较多的评分标准,其应用效果也得到广泛认可。

在本次研究中,将两种评分应用于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评估中,结果显示CT检查评分、GCS评分均与患者的预后有相关性(P<0.05),入院时的两种评分能够评估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并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及预后情况。对本次研究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还提示CT检查评分联合GCS评分能够使评估、预测结果更为可靠,因此在患者入院时进行颅脑CT检查,GCS评估具有必要性,对患者的诊疗,疾病发展预测及预后预测均有较高价值。

猜你喜欢

外伤性中度颅脑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流程管理在外伤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手术救治护理配合中的应用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CT引导下钻孔引流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效果分析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小米手表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Current pre-hospital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anagement in China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