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奶牛场亚临床酮病的调查与防治
2021-01-22史文军
史文军 李 怡
新疆兵团第八师畜牧兽医工作站,新疆石河子832000
亚临床酮病是一种慢性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奶牛常在产犊后10~60 d 发病;造成奶牛亚临床酮病重要原因是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均衡引发奶牛的营养代谢负平衡。亚临床酮病能够造成奶牛的产奶量下降、乳品质降低、体重减轻;母牛的发情延迟、配种率低下、产犊间隔延长等;产后子宫易感染,复旧不全;出生的犊牛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部分奶牛临床往往继发蹄病等最终被淘汰,给奶牛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的时间与范围
2018年7月-2019年6月,选择本地区的121团、141 团、142 团、143 团、144 团、148 团等6 个团场12 个规模化奶牛场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 法
1)样品采集。试验期间,每天06:00 左右,饲喂奶牛前收集自然尿液;在挤奶厅收集奶样(弃头3把乳的新鲜乳汁5 mL),收集的自然尿液和新鲜乳汁立即现场进行检测。
2)样品检测。使用苏州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出产的尿液分析试纸检测。方法:把试纸上的试剂部分全部浸入尿液中,立即取出,在盛尿液的容器边缘刮去多余尿液,根据色调表上的反应时间(40 s)在明亮处(如日光灯下)判断结果,当试纸带的颜色与标准色带15 mg 位置相接近时判定为阳性。
使用粉剂法检测新鲜乳汁中的酮体。方法:亚硝基铁氰化钠法(亚硝基铁氰化钠0.5 g,无水碳酸钠20 g,硫酸铵20 g 研磨混匀待用)。取粉剂0.1 g,置于试管中,加入新鲜乳汁2 滴,对着日光灯观察颜色反应;判定标准:黑紫色“++++”;紫色“+++”;红紫色“++”;粉红色“+”;无颜色变化“-”;黑紫色和紫色的颜色变化判定为阳性。
以上2 种方法易配制、易携带、易操作,可现配现用,更适用于现场尿酮和乳酮的检测。当1 头奶牛的尿液用试纸带测定为阳性、乳汁用粉剂法测定也为阳性时,才判定为亚临床酮病。
1.3 发病率计算公式
奶牛酮病阳性率(%)=酮病阳性奶牛头数/奶牛总数×100%。
1.4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使用Excel 整理试验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胎次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二胎奶牛的酮病阳性率最高,发病率为45.70%,并随着奶牛胎次的增多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二胎奶牛酮病阳性率极显著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P<0.01),这与李强等[1]报道的奶牛酮体阳性3~5 胎多发的观点有所差异,待以后进一步分析。
2.2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产奶天数的关系
由表2可知,产后21~40 d 酮体阳性奶牛发病率最高,达到51.14%;通过SPSS 17.0 软件进行分析,产后21~40 d 酮病阳性率奶牛数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的奶牛(P<0.01),并随着产奶天数的增加酮体阳性奶牛数逐步降低。这是由于在正常生理情况下,4~6 周(28~42 d)达到泌乳高峰,而其食欲和采食量的恢复要到8~10 周(56~70 d),因此当泌乳高峰到来之时其机体内的能量和葡萄糖就不能满足泌乳消耗所需,势必加剧了供给和消耗的不平衡,机体被迫动用体内脂肪和体蛋白来加速糖异生作用,从而导致乳酮和尿酮的升高。
2.3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产奶量的关系
按照年产奶6 t 以下、6 t 以上和8 t 以上3 个梯次进行统计。由表3可知,年产8 t 以上奶牛比6 t 以上奶牛酮体阳性发病率高22.37%,年产8 t以上酮病阳性率奶牛数极显著高于其他2 个梯次的奶牛(P<0.01)。这充分说明产奶量越高酮体阳性发病率也越高,这与有关资料的报道相吻合。
2.4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月份的关系
由表4可知,寒冷的1、2、3月和炎热的6、7、8月奶牛酮体阳性率较高,寒冷的1、2、3月和炎热的6、7、8月奶牛酮体阳性数差异不显著(P>0.05);寒冷的1、2、3月和炎热的6、7、8月奶牛酮体阳性数分别较4、5、9、10、11、12月差异显著(P<0.05)。这与北方的气候有关,该地区的1、2、3月正是乍暖还寒的初春,冬季降落大量雪,此时开始慢慢融化,圈舍内不时会有多量的积水,地面泥泞,奶牛运动受限,体能消耗增加,再加上饲草饲料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期;6、7、8 3 个月本地区气温炎热,最高可达40 ℃,容易造成奶牛热应激,使奶牛食欲下降,采食量降低;上述2 种情况均易造成奶牛营养代谢障碍,出现奶牛亚临床酮病。
表1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胎次的关系
表2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产奶天数的关系
表3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产奶量的关系
表4 阳性酮体奶牛发病数与月份的关系
3 讨 论
1)新疆地区属于特殊的内陆半荒漠干燥气候,冬季气温低,春季来临较晚,圈舍潮湿;夏季温度较高,湿度较低,与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异。
2)垦区目前奶牛多以规模化饲养为主,产奶牛均分为高、中、低3 个群体进行饲养;饲料营养搭配比较固定,一年四季青饲料、多汁饲料饲喂少,这也是同其他地区有差异的原因之一。
3)此次奶牛亚临床酮病阳性率发病有以下特点:①二胎的酮体阳性率比较高,达到了45.70%。②寒冷的1、2、3月和炎热的6、7、8月奶牛酮体阳性率较高。
4)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奶牛亚临床酮病阳性率为10%~30%,但不同地区奶牛亚临床酮病阳性率存在较大的差异;如广州地区平均为44.41%[1],南京地区平均为34.00%[2]、上海地区平均为29.10%[3]。通过对垦区奶牛亚临床酮病调查发现,阳性率平均为17.46%,较以上地区偏低。
4 防控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供应平衡日粮
根据奶牛不同生理阶段分群管理,随时调整饲料的营养比例,重视饲料的质量。舍饲奶牛每天必须有一定的运动时间,增进食欲,饲养原则是既不要过肥也不要过瘦,日粮中的蛋白含量、干草与谷类的比例要保持一定比例,采用全混合日粮技术饲喂,产前添加阴离子盐可以降低酮血病的发病率。
4.2 环境调控
按照环境调控要求,圈舍内设置牛床,根据各场的条件铺垫细沙、木屑、蒲草或其他柔软干爽的物质,并具有防暑降温、防寒保暖、通风等设施设备,能够为奶牛提供良好的环境温度,2~3 d 圈舍内清扫粪便1 次,并保持排水设施的良好运行。运动场应设置“小岛”、凉棚,凉棚应设置在运动场饲喂的地方较好,运动场15 d 左右清扫粪便1 次,并保证奶牛有足够清洁的自由饮用水;建立严格防疫消毒制度并严格实施。
4.3 建立隐性酮病监测制度
产前1 周隔天测尿pH 值、酮体1 次;产后1 d,可测尿pH 值和乳中酮体,隔天1 次,直到出产房(产后14~20 d),凡测定尿液pH 呈酸度,尿(乳)酮体含量升高及阳性反应的奶牛应及时处理或立即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