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数1-18元素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磁力贴》的制作和使用
2021-01-21周琼
周琼
【摘要】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律这几个知识点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更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个“分水岭”。由于知识点抽象,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播放视频辅助教学,实验室中又没有相应的教具仪器可供使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作者利用黑板磁力贴设计制作了一件《序数1-18元素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磁力贴》,首先在作者任教的初三年级第三章的教学中投入使用,随后又推荐给其他化学老师使用,师生反映很好,很好地解决了中学化学中的这一教学难点。
【关键词】化学教具;磁力贴;原子结构;制作;使用方法
1.制作材料
磁力胶贴、丙烯颜料、画笔、圆规、剪刀、直尺。
2.制作方法
2.1底板制作
(1)用圆规在磁力胶贴上,以半径30cm、24cm、18cm、12cm画出同心圆,代表“原子”。尺寸以教室内黑板实际尺寸及教学需求为依据,可适当调整。本次制作以笔者实际制作出的教具尺寸为准,进行展示。
(2)用浅色丙烯颜料对4个圈层进行上色,并待颜料晾干后,从内而外的圈层依次标记“原子核”、“K”、“L”、“M”,分别代表“原子核”、“K电子层”,“L电子层”,“M电子层”。(如图1中效果(1)所示)
2.2顶层模具制作
(1)以半径1.5cm,分别画出18个圆作为“电子”,18个圆作为“质子”,18个圆作为“中子”。
(2)用鲜艳的丙烯颜料对“电子”、“质子”、“中子”进行上色,在“电子”上标记“—”号,在“质子”上标记“+”号。取黑色磁力贴,剪下5cm乘5cm的3个正方形格子,作为每层核外电子数书写部分。(如图1中效果(2)所示)
3.使用方法
3.1用法一
将“序数1-18元素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磁力贴”教具贴在黑板上,然后对学生讲解各个圈层的意义,再将对应个数的“电子”贴在核外电子层,对应个数的“质子”、“中子”贴在“原子核”内,来展示1-18号元素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以下是关于原子和离子的两种用法。
以锂原子为例:分别取3个带正号的圆形磁力贴代表“质子”、4个红色磁力贴代表“中子”,贴在“原子核”内,将2个带负号的“电子”贴在“K电子层”的相应位置,1个“电子”贴在“M电子层”的相应位置,表示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以锂离子为例:分别取3个带正号的圆形磁力贴代表“质子”、4个红色磁力贴代表“中子”,贴在“原子核”内,将2个带负号的“电子”贴在“K电子层”的相应位置,表示锂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用法并非固定,可根据教师课程设计情况及实际运用变化的需求灵活调整,也可以在原子基础上增减电子,转换为对应的离子。依此类推,可对学生展示其他原子及离子的结构,根据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及核外电子排布变化的递变规律,很好的推导元素周期率等。(如图1中效果(3)所示)
3.2用法二
以锂原子为例:用粉笔在原子核内写+3,将3块黑色磁力方块依次贴在“K电子层”,“L电子层”,“M电子层”的最右侧,使3个方块在一条水平线上,垂直于地面。在K层小方块上写2,L层小方块上写1,表示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以锂离子为例:用粉笔在原子核内写+3,将3块黑色磁力方块依次贴在“K电子层”,“L电子层”,“M电子层”的最右侧,使3个方块在一条水平线上,垂直于地面。在K层小方块上写2,表示锂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该方法是对“用法一”的延伸及具体化,为下一步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方式做铺垫,使该知识点衔接自然流畅,易于理解。(如图1中效果(4)所示)
4.保存及携带方式
保存方式极为简单,模仿画卷的保存方式,磁力胶贴为橡胶中融入永久磁力分子,柔软有磁性,不宜折叠,适合卷曲为圆柱形,然后用橡筋将圆柱两头固定。由于硅胶抗氧化能力有限,最好封闭保存,用塑料袋存放最为妥当。
黑色硅胶较为耐脏、抗腐蚀,用后不必特意用水冲洗,用干毛巾擦拭整洁即可。为防止硅胶风化出现裂纹,可在磁力胶贴背面用宽的塑料胶带张贴一层,可提高使用寿命5年以上。
平时可放置在教室存放教具的橱柜中,以备随时取用,若需外出授课展示,背包携带即可,重量大约500g,轻巧便捷。
5.用途
5.1前18号元素原子及对应离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5.2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以及在周期表中的排布规律。
5.3原子内质子、中子、电子的位置和电性、数量。
5.4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元素性质的关系。
6.教具特点
6.1选材优点
(1)有磁力,可粘贴于黑板。(2)可在上面用粉笔书写和擦除。(3)轻便可卷曲,方便携带。(4)材料易得,性能稳定。
6.2使用优点
(1)色彩鲜明,展示直观。(2)功能齐全,推廣性强。(3)经济实用,操作简单
参考文献:
[1]王程杰.我国中学化学实验现状分析.教学仪器与实验,200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