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哲学《道德经》下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辩思

2021-01-21王兵何轶

体育时空 2021年23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道德经思想

王兵 何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2-123-01

摘  要  本文以老子所著作《道德经》的第四十二章文,简要阐述有关于体育的哲学思考,思考基于传统哲学下的体育本质,这对如今的高校公共体育哲学思想的发展或许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  传统哲学  公共体育  思想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一、道与体育

那么老子口中的道究竟是什么呢?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教授对道德经的研究可谓是付诸于一生,他认为“道”是一个抽象的、假设性的名词,它可以代表我们所要知道的一切的概念,也就是我们想知道什么,就可以从道来推得结果。道是比万物生之前都要久远的一种“天下之母”,运行在宇宙之中,永不停息。道也是虚无的,因为虚无所以可以变成任何看得见的事物,是虚无的也是实在的。这种特性决定了道的至高无上性,是万物运行不能离开的道,同时道也是自然的,包括自由,也就是人皆有自己的道,趋于好或趋于坏都是道的表现。道不去做人的主宰也不做主人,道只是提供方向、机会和本钱。人运用这些方向、机会和本钱自由自在的做想要做的事情,当然最终的结果是看是否符合道的本质,不符合的话,自然而然就是灭亡。任何时候都要看到事物的阴阳面,时刻注意阴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刻动态变化的,阴阳相互交融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体育课程定义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可以看出公共体育课的核心词是“体育”,众多学者以不同理论的视角对体育进行定性,可最终却没有一个真正公认的合适的标准,似乎总能找到某些“缺陷”,总会偏向社会学或生理学概念,定义过于笼统、含糊。我们在对体育这个概念进行定性的时候,是否需要从传统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呢?基于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积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内涵是值得我们去汲取和学习的。

二、逐步“变质”的高校公共体育课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就是可以说的“道”那就不是道,我们说的道,只是道的一个小的部分;我们现在说的名也不是全部的名,也只是一个小部分的名。如今的体育课程是与“健康、情绪、工具”等挂钩的,使得本质的异化而概念模糊。公共体育课程更多的是成为了一种形式。反观“体育”二字,最开始是原始人类为了捕猎、生存获得食物等才逐渐认识到了增强体质的重要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渐渐辅助劳动的工具被大量运用导致人的生理机能出现退化,体育的需要也逐步增加,从而体育的概念也随之变得泛化,也可说是一种泛滥。不可否认的是,高校师生在追求体育本质的过程中受到了实践价值的影响,即我们现在说的“体育”只是体育的一个小的部分,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体育的本质。只有从本质出发,才能明白什么是公共体育课。

三、等同概念下的辩思

我们可以先假设道—体育这个概念是等同的,因为有其虚无性和实在性,是统一的一种人们可以感受得到的存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就可以说是体育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如今体育的发展来看,体育在许多人的眼中代表了健康,这是受不同时期的体育指导思想的影响,其中已經有众多学者对于体育等于健康这种观念提出了质疑甚至是批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公认的是体育可以促进健康,而不是代表健康。

体育假使是虚无的一种特别的概念,它生的一是什么呢。“体育”生的就是“体育”这个一,原有的道的概念的体育是虚无的是等于道的体育,即是包罗万物的母亲,它生出了体育这实在的存在,使人们以体育开始作用于实际的人,并运用不同的手段、工具和形式来促使其生二。这个二是什么呢?体育是一,生二也就是生“体”和“育”。“体”是实在的生理机能方面可以实际监测、观察到的体,“育”是心理层面的不可视见、天人合一的育。“体”和“育”的二的结合与交互生成了三,这个“三”是抽象的同时也是具体的,是具有辩证性的统一的。这个三就是“以体育人”,人作为最终的受益者或受害者,最终道的作用要落到人才有实际的作用。假使无人的道,那就不是道,因为人的意识里不存在这个事物,也不被人感知到。假使“道”的真实性是存在的,那么它的虚无性也是存在的。万事万物皆有道,道辩证统一于阴阳之中,所以单方面的存在便是不可能的。体育的“二”作用于体育人这个“三”之中,三之中的“体”“育”“人”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动态发展的,是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深化联系、促进发展的,如此也就有了三生万物。万物便是各种各样的结合体育的本质或非本质的“物”。

四、结论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理念也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体育作为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的困境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对体育的内涵进行了丰富外,其结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体育”的哲学本质上来,即回到“道”的真义中来,除去“杂质”,回归璞真,以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发展提供哲学上的思考。

★通讯作者:何轶(1973-),男,湖南永州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道德经思想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