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探《社戏》
2021-01-21王宇杰
王宇杰
百读不厌的《社戏》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是那一顿充满野趣与童趣的罗汉豆?是那一如仙山楼阁般美的戏台?还是那初夏水乡特有的迷人景色和淳朴宽厚、热情好客的平桥村人?都是,又都不是。再好的素材,再新颖的立意,如果没有巧而好的“为文之道”,这一切都将春色大减。《社戏》的艺术之巧有很多,但我觉得其铺垫艺术更值得咀嚼。
开篇描写“平桥村是我的乐土”,极力铺陈乐土,诸如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可以大钓“水世界的呆子”,使读者都不禁心驰神往,可作者却突然将“袋口”收紧,用一句话归结:“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读者的胃口开始被吊起来了:乡间的生活已是够有趣的了,原来还有“第一”有趣,第一盼望的社戏呀,不免又心急急地想随作者一起去窥“社戏”之妙。
可是,作者却又不紧不慢地写看社戏前的一波三折,让读者也随着他去盼望、去沮丧、去绝望、去柳暗花明、云开雾散。经过了这一番感情的颠簸,读者的胃口又吊起了些:好事多磨啊,这好不容易才出来的“社戏”该上场了吧?
别急,你又被农家少年们那娴熟的驾船技巧,被月夜水乡那迷人景色缠住了,你似乎也闻到了那“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这美的一切,似乎都在預示着将要出现的“社戏”的美好,胃口又高了些:“社戏”该出现了吧?
终于出现了!那被红霞罩着的、缥缈得如仙山楼阁般的戏台给了人许多遐想。可是,铁头老生却不肯翻筋斗,最喜欢看的“蒙了白布”的“蛇精”也终未出现,而最叫人害怕和讨厌的老旦却依然唱个不休。
然而,归航中那顿充满童趣和野趣的罗汉豆,那围绕着罗汉豆所展示的平桥村老幼们淳美的人情,那种宽厚善良和友爱,却叫读者大眼福口福和“心福”。犹如登山看景,尽管沿途所见皆美,但又怎能比登上山顶,将美景尽收眼底时的那种感觉?
回头看看,方才悟出,原来作者将最美的藏在最后。前面几吊胃口,一再铺垫,原来既是为了托出“社戏”,更为了垫出这“罗汉豆”的异香。假如作者一开始就将那淳厚的人情美和盘托出,假如作者不给我们安排一次看似失望的“社戏”,我们又怎能这样深切感受到这“罗汉豆”的异香?正如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试想,如果没有那“千呼万唤”的铺垫,又怎能有出场时那动人的魅力?而作为“为文之道”,这样“千呼万唤”的铺垫艺术,除了能将主体之美烘托出来外,还能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既能增强主题的深度,又能拓宽题材的广度,让我们在难忘那洋溢着异香的罗汉豆的同时,依然神往那“乐土乐事”,依然回味那片美丽的月色,依然难舍那仙山楼阁般的戏台。
好一顿“罗汉豆”!好一场“社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