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视域下太行区妇女生产及其影响
2021-01-21琚鹤李永福
琚鹤 李永福
【摘 要】 传统中国社会封建思想对妇女的束缚根深蒂固,她们生活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阴影之中。抗日战争既考验了中国社会的抗争能力,也推动了妇女的解放。报刊这一载体客观记录了妇女生产在抗日战争中给予我军的巨大支撑作用,以《新华日报》(华北版和太行版)为参照,通过对其有关太行区妇女生产报道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三个维度条分缕析,有益于我们全面认识太行根据地妇女生产对抗战的积极贡献。
【关键词】 《新华日报》;妇女;生产;抗战时期
【中图分类号】 K26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6-0063-03
《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主办的一份党报,报道内容主旨彰显,同时也刊载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状与英勇抗日的重要实绩。本文将《新华日报》作为考察视阈,以其有关太行根据地妇女生产报道为线索,深入探讨抗战时期在党报上呈现的太行根据地妇女生产的内容、方式以及影响。
一、《新华日报》有关太行根据地妇女生产的报道
《新华日报》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多篇关于太行区的报道,妇女生产构成了其主要内容。“生产”一词包含众多含义,本文主要从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繁衍后代的生产两个层面来展开论述,尤其侧重物质产品的生产。
(一)强化妇女政策的导向作用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党在生产建设中尤其强化对妇女工作的引导,“(一)(1)使散漫无组织的妇女劳动力,首先以家庭为单位团结临近妇女参加互助组……(3)在自愿结合互助小组内,进行教育,最容易促进妇女团结,逐渐减少妇女的自私落后意识,提高妇女的政治觉悟。(二)村合作社在推动妇女纺织工作,必须有女理事参加。”此外还从思想、政治等方面着手推动妇女走出家门。
有了正确的领导,组织的实施才会落到实处。不同情形下妇女的生活状况和思想觉悟大不相同,相对应地就会有适宜的政策加以引导。比如,我党以农村模范单位为载体,组织妇女抗战,进而影响别项妇女工作。如此放主要力量于模范单位的做法,旨在加强生产,促进社会发展。以上通过《新华日报》的典型推介,落脚点在加强党对妇女工作的重视及其对妇女各方面发展的希冀,延伸之,就是广泛而深入地推动妇女的解放。
(二)搭建妇女组织框架
在《新华日报》的报道中,太行区先后成立了“晋东南妇救总会”以及各区诸多生产互助组,为组织太行区妇女团结起来参加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1.晋东南妇救总会
1937年3月7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大篇幅纪念“三八节”,与此同时也适时推行了一项重要工作,即晋东南妇救会的正式成立。此举为华北妇女树立了典范,对太行区的妇女抗战、生产工作、慰劳、保育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初步保障。抗战形势加剧之际,在三八国际妇女革命运动纪念日倡导人蔡德金女士的指导下,太行区妇女组织一改之前“工作实际赶不上妇女思想觉悟的进步”的落后状况,体会到组织就是力量的深刻涵义,逐渐形成新的战斗力量和战斗阵容。
2.战时妇女服务队
战时妇女服务队是不妨碍家庭与生产的、以村为单位的组织,它有如下一些特点:不脱离家庭,也不离开村庄,进行本村战时某些工作。如此凡是村里的妇女都可吸收进来,把妇女战时能做的与应做到的工作,统列于服务队之中,在其统领下分别进行工作。是故在抗战紧急动员期间,部分区会组织战时妇女服务队,比如太行五区就组织战时妇女服务队,由妇救会领导为抗日部队服务,进行洗衣、缝纫、锄奸、慰劳等工作。襄垣的妇女在这一方面表现极为优异,《新华日报》曾提到,据可靠统计,襄垣妇女在战时服务队中,只今年冬季缝纫的棉衣便在三千套以上。可见战时妇女服务队在大后方为部队提供了充足的基本保障,通过报纸的宣传推动使得其他区域不断完善辖境内战时妇女服务队的相关工作。
3.生产互助组
生产互助组的存在基于三个条件,即自愿结合、等价交换、民主领导。在我党领导下,自愿生产互助演变为四种现象,其中第四种就是妇幼老弱甚至不事生产者参加互助。在政策推行过程中,妇女的表现最为突出,如报道称:下寨村的妇女们,有互助的妇女已有三十个小组,只三月一号到三月十一号,这些妇女们在劳碌的纺织下,完成了三百六十七斤土线、八斤土洋线、家庭劳作(做饭推碾)以及抗战勤务(看井、交通)。而且我党在自愿结合方面主导的“入组自由,退组自由”原则,有利于扶持弱势群体和确保互助运动始终处于可控范围内。这也是为何妇女生产互助组得以顺利进行的一大因素。
(三)推进妇女生产动员
妇女社会生产动员是理论政策的实际体现,也是生产宣传的主要渠道和方式。抗战时期妇女生产是在党和根据地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在意识形态导向明确的政治理论约束下发展起来的,更是在妇女组织程序中实施建构的,这一过程《新华日报》皆一一见证。
《新华日报》不论是以政治性文件的展示,还是以生产结果为中心的报道内容,对妇女生产宣传动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新华日报》有关太行根据地妇女生产报道的特点分析
《新华日报》秉持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宗旨,对抗战时期太行区的妇女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为此总结出如下三个特点。
(一)形式多样,语言通俗
《新华日报》对妇女的报道形式多样,不仅包括以第三者口吻的正常记叙,还采用了正式文件公示、歌调、诗句、采访等形式,比如康克清和浦安修在晋东南的女士访问记,从多个角度对妇女在战前战后的生活状况和生产状况进行描述,以多样化的宣传内容吸引妇女进行阅读,呼吁妇女走出家庭進行生产,从而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除此之外,报纸还围绕当地妇女的生产进行报道,多采用地方性语言,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当地读者的兴趣和知识范畴,使人们更加容易理解文字内容,极大提高了宣传效果。
(二)正向宣传与批评教育相结合
我党在抗日战争中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各个抗日根据地情况是什么就报道什么,不掺和任何虚假消息与成绩。我党领导发行的《新华日报》自然坚持这一原则和精神,为现今研究者留下了真实宝贵的财富。既然是真实报道,内容便有好有坏,报道中有曾经懒惰的贫农妇女在抗日的特殊时期积极生产,也有妇女干部在工作中走形式傲慢不已,出现某些妇救会形式主义的作风,没事乱开会,不很注意组织妇女生产。报道将发现的问题与漏洞公之于众,接受公开批评。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良莠不齐的现象至今为止未能完全消除,如此报道体现了《新华日报》的客观性、真实性与社会性。
(三)贴近生活,实事求是
抗日战争不只是战士的职责,也不仅是男人的任务,而是需要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目标。太行区人们身体力行地进行抗日,《新华日报》记载了其中的片段。对于妇女来说,舞刀弄枪上战场显然有很大的不适性,妇女能做的最多就是从日常生活出发,进行生产。生产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放双脚,我党也深刻认识到了小足的束缚让妇女发挥不了作用,不仅妨碍了她们的健康,也缩小了她们的活动范围,妇女放足运动便在各县展开。《新华日报》中多记载的是放足运动后的情景和状况,如左权县小西村的刘北妮、刘春荣、孟银兰等,都能参加运输工作,和男人一样。她们说:我们已经自己能做活,不靠男子也能生活,只有放大足,参加劳动,好好学习,才能解放自己,改变自己只能在炕上灶台的命运,从心底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新华日报》从农民的真实生活出发进行记载,还原了妇女生产情况。
三、《新华日报》有关太行根据地妇女生产的影响
《新华日报》对抗战时期太行区妇女生产进行深入报道,不仅涉及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而且还关乎她们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打破旧有观念,重塑妇女形象
对于经历了抗日战争的太行区妇女来说,贤妻良母的旧社会女性形象远不止此,劳动力短缺的艰苦环境下妇女已经可以独当一面,战前参军打仗,战后生产配合,《新华日报》对“妇女英雄”“妇女模范”的报道不胜枚举,其中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1.刻画抗战女英雄形象
抗战期间有很多的抗战女英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林同志,在日军发起的一次围剿中,李林主动带兵掩护主力部队,最终壮烈牺牲,《新华日报》以“巾帼英雄李林壮烈殉国,女战士十余人亦光荣牺牲”为标题对其描写入木三分,以激发更多妇女加入到抗战中。除此之外,在《新华日报》的报道宣传下,也有众多妇女效花木兰之故事,一听到参军报名,莫不喜形于色,踊跃参与。不论是否能够成为抗日战士,妇女们始终保持着抗日热情,内心与战士同在。
2.铸就积极拥军女性形象
拥军工作是抗战时期必不可少的一项大事,所谓时势造英雄。在物质匮乏的生存环境下妇女们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手工纺织,亲力亲为,帮助我军队伍不断壮大。不得不说,妇女通过参加生产着实提高了自己的话语权,在《新华日报》的报道中,时不时地出现妇女发动壮汉去参军的故事。另外,妇女以自身擅长的洗衣做饭通过竞赛的方式为抗日战士贡献自己的力量,形成拥军热潮。
3.描摹新社会女劳模形象
报纸通过其独特的教育功能以通俗化、地方化的语言对民众进行宣传,相比其他政治号召更加循序渐进,因为有了这样的媒介传播,根据地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生产的妇女,棉花的产量、织布的速度均明显提高。妇女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新华日报》曾多次褒奖妇女在生产中的领导能力,与抗日战争之前的妇女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凸显妇女智慧,尽力支援抗战
《新华日报》中有很多对妇女在生产中的报导,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科学技术极度落后的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无限性。如田地施肥过程中妇女用“灶火熏土”,据描述熏过的土浇上粪便是上等的肥料。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太行区妇女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解决困难,报纸以生动具体的语言和事例向我们阐述了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妇女遇到难题并自己攻破难题的过程,进一步凸显妇女的力量,尽力支援抗战。
(三)促进家庭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生产不论对妇女还是家庭来说都产生了质的飞跃,在参加了生产之后,丈夫买地开荒,加入劳动互助组,夫妻二人齐心协力努力生产。类似事件在《新华日报》的报道中不占少数,可见生产不仅促进了妇女自身经济的发展,对其家庭关系也具有重大影响。纵观整个历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设,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绝大部分家庭也在实践着这一理论。只有家家团结起来,小家变大家,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了。
四、结语
传统时代中国妇女地位较低,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段,通过我党积极政策的调动及妇女的有效响应,作为“半边天”的女性,其能力与作用逐步凸显,极力支撑与支援了抗日战争这一攸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局。
太行根据地处于晋冀豫三省交界,多为山区,内外沟通闭塞,经济较为落后,妇女地位更为低下。通过《新华日报》的客观报道,更能彰显所在区域女性的转变过程及表现,从中也能看到我党为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更为关键的是多维度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全景式的场阈,此为本文选题的立足所在,也为当下相关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
【参考文献】
[1]弩.纺织小组的组织与领导[N].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1-19(04).
[2]社论.纪念三八庆祝晋东南妇救总会成立[N].新华日报(太行版),1939-3-07(01).
[3]健秋.襄垣妇女进步了[N].新华日报(太行版),1940-3-07(01).
[4]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编辑组.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240-241.
[5]水火.康克清、浦安修女士访问记[N].新华日报(华北版),1939-3-7(06).
[6]治及.左权妇女放脚,参加劳动行列[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3-2-17(04).
[7]穆欣.一位民族女英雄[N].新华日报(华北版),1940-9-28(01).
[8]義书.昔东二区新创造,妇女在灶火里熏肥[N].新华日报(太行版),1944-1-17(01).
[9]田竞开.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妇女报道分析[J].青年记者,2018,27(9):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