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与实然: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1-01-21刘锋
摘 要: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处于“实然”与“应然”的紧张状态之中。从应然目标来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其内容体系应具解释力、表达方式应具亲和力、传播主体应具示范性、运行机制应彰显现代性,如此,必将对坚持“两个巩固”、确保党长期执政、实现民族复兴、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发挥重要作用。就实然现状而言,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成就显著,但在意识形态建设的相关主体、方式方法、内容创新、宣传载体、评估标准等方面仍有亟待破解的难题。为此,应强化主体塑造,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完善话语表达和运行机制,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和吸引力;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和解释力;加快载体建设,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探索评估体系,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引领力。
关键词: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1-0071-07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委社科一般项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SM201910005011);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研究”(19YJC710039)。
作者简介:刘锋(1988-),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研究方向: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1]。这是在深刻总结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是夯实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根基的现实要求,是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逻辑。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指党的意识形态由于其自身的先进性和科学性所产生的可以对人们进行说服、指导、感召的能力,以及党的意识形态对现实问题进行回应与阐释的能力。当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应然目标是什么样的?实然现状又是怎样的?如何破解“应然目标”与“实然现状”之间紧张状态的难题,即新时代应怎样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围绕这些问题,学界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解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重要论述、中外意识形态建设比较视域等角度,多层次、多维度、多学科探讨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成就、困境、路径等,相关成果较多。笔者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的探讨主要采用“问题—对策”的范式,但对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应然目标的分析较为模糊、不够深入;对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现存问题与现实困境的把握不够精准与全面,以至于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路径的分析缺乏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鉴于此,本文在全面审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实然”与“应然”这一紧张状态的基础上,遵循“应然目标——实然现状——实践路径”的研究理路,对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进行学理探讨。
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应然目标
进入新时代,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要求党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系要有充分的解释力,表达方式应有亲和力,传播主体应具示范性,运行机制应彰显现代性,还须与外部环境相协调。不断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助于牢牢坚持思想宣传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对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党的长期执政,以及促进社会大众自由全面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
(一)从构成要素视角解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应然目标
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必不可少的基本单元,是系统得以发展变化的动因。就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构成要素而言,具体包括党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表達方式、传播主体、运行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
一是内容体系应有充分的解释力。任何一个理论要被人们所信服,都应具备对时代之问进行科学回应与阐释的能力,即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课题,从而指导实践,彰显科学理论的内在品质和思想力量。因此,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必须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解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旨归,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现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构建适应新形势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创新性,从而给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创新性和让人信服的理论解答,为破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迈向新的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二是表达方式应有亲和力。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方式决定其传播实效。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话语表达立场,话语表达方式应注重人文关怀和情感渗透,把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原则性和话语表达方式的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把继承传统优势话语与创新富有时代特色的话语结合起来,把逻辑的力量(“说理”)和情感的力量(“陈情”)结合起来。特别是要研究不同受众的特点和习惯,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针对性地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和灌输,并以行之有效的述说方式和话语内容来增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诠释和建构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使党的意识形态可亲、可敬、可信、可用。
三是传播主体应具有示范性。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自身形象、人格魅力和个人权威等,往往影响着宣传者所传播的思想信息被传播对象所接受的程度。为此,从事思想舆论宣传、社科理论研究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工作等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必须具备高尚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个人魅力,才能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传播主体必须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真理的力量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感召社会大众。同时,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传播主体政治要强,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基础上对各种舆情进行甄别、分析,坚持处理非对抗性矛盾与处理对抗性矛盾相统一的规律,对于那些恶意诽谤、肆意造谣甚至搞历史虚无主义的对抗性矛盾,要坚持有理有节开展舆论斗争。此外,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关键在于党的各级组织,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责任,要勇于亮剑、敢于斗争、善于管控,不做“骑墙派”和“看风派”,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从而塑造党政干部在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中的良好形象。
四是运行机制应彰显现代性。运行机制即引导和制约事物形成发展的内在机能、基本准则及相应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要求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要新颖,宣传机制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宣传理念的创新、宣传机制的创新、宣传手段的创新。同时,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极其严峻,也促使新形势下党的意识形态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对此,应充分把握新媒体对象化、分众化的趋向,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意识形态宣传思想工作,摒弃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的做法,促进意识形态运行方式多样性,大力推动党的意识形态传播手段创新。同时,要完善舆论监督机制,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加强党的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此外,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还要与外部环境相协调,彰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二)从内在价值视角剖析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应然目标
价值意味着客体内容满足主体的某种需要所具有的意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内在价值其实质主要指其所具备的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富强、执政党建设、社会大众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指导作用。
一是从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来看,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凝聚亿万人民力量,同心同德、坚定信心共同应对疫情防控和夺取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重要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等“硬实力”,还必须拥有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等“软实力”。新时代通过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可以提高党的意识形态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以此来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使“断裂”“失衡”的转型社会得以有机团结,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是从执政党的建设和党的长期执政来看,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和思想保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建构价值认同,增强党员领导干部信仰,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能够形成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推动伟大事业的发展,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力量基础;能够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经济社会有序和谐稳定发展,夯实党长期执政的坚实根基;能够抵御不良思想文化渗透,筑牢思想防线,增强人民群众的“免疫力”,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此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应对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心理上和价值上的高度认同。
三是从社会大众自由全面发展来看,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引导人们树立和践行正确思想价值观念的重要条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可使和谐合作的舆论氛围与社会共识得以营造和形成,文明的道德风尚得以在全社会广泛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彰显,契合了社会大众的心理认同和精神需要,能够增强人们奋斗的信心,鼓舞人们前进的斗志,提升人们的认识境界。同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还可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抵御不良思想的影响,为实现社会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保证。
(三)从重要功能视角阐释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应然目标
功能即功效、效能,是一种行为模式,借助这种特定的行为,某事物实现了一定的目的。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可以从根本功能和基本功能两个层面来分析党的意识形态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固基铸魂、治国理政等所具有的独特效能。
一是根本功能层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得以强化,使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以巩固。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守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旗帜,是构筑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精神家园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着力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对当前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執政党发挥着重要作用。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只有把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做好了,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了,党的号召力和战斗力增强了,才能推动我们党完成肩负的崭新历史使命和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反之,如果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我们的伟大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
二是基本功能方面,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为有效应对社会思想意识复杂多元多变的态势,推动反击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斗争向更深层次延伸、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夯实了思想理论基础。党的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文化力量,是我国“软实力”的核心所在,并深刻地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与话语霸权的渗透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的防御力与竞争力提出了严峻挑战。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力量,有助于繁荣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巩固拓展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更好地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凝魂聚力。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的实然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辟新道路、创造新理论、建构新话语的良性互动中,以实现“两个巩固”为目标,以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方针,以坚定“四个自信”为关键,通过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力度,通过加强网络舆论管控和宣传舆论阵地监管有效地遏制了各种错误思潮的蔓延势头,同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基础上完善与创新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不断地将中国制度优势和治理实践优势转化为理论优势、话语优势,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内在契合,为我们坚定不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就,主要体现在: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到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得到贯彻,意识形态的主旋律更加响亮,思想舆论领域的正能量更加强劲,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幅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意识形态领域仍不平静,面对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面对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意识形态斗争和较量有时十分尖锐。”[2]特别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党的意识形态在主体、方法、内容、载体、标准等层面仍有亟待破解的一系列问题。
(一)社会阶层分化、各种问题交织叠加和党员队伍自身的变化,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整合与统领形成冲击
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促使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分化。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利益追求、政治参与、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这对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带来挑战。因此,着力提升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同时,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等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拜金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等在一定范围滋长蔓延,侵蚀了党内生活和政治生态。“部分社会成员的信仰缺失、心理失衡和道德失范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认同度形成阻滞。”[3]45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贪污腐败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动摇和削弱了社会大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二)西方意识形态加紧渗透与党的意识形态管控模式陈旧,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随着全球化浪潮由经济领域逐渐延伸到政治、文化等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强势话语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价值观渗透,炮制“意识形态终结论”、超阶级的“普世社会价值论”等错误思潮,对我们党的意识形态进行侵蚀,致使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危机。其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冲击,西方文化产业的强势扩张对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构成威胁。一些错误社会思潮伺机冒头,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党的意识形态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显著,引领多元的社会思潮需要着力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同时,意识形态管理机制存在的薄弱环节阻碍了党的意识形态统领作用的发挥。由于相对忽视意识形态接受者的主体地位,导致党在意识形态的宣传过程中习惯地使用“防范—控制—约束”的陈旧模式进行意识形态管控,用行政命令来解决思想及其他一切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戒备、对抗和敬而远之的心理[4]。在意识形态管控手段方面,一些地方对传统媒体的控制成效比较好,但对新媒体的管控还比较薄弱;一些地方运用行政手段直接掌控的较多,而运用法律等间接掌控的还比较少。
(三)对现实问题的理论回应不及时与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略显单调,弱化了党的意识形态的统摄与主导地位
急剧变化的时代风云、波澜壮阔的实践发展呼唤博大精深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化发展面临“塔西佗”“修昔底德”“中等收入”等“陷阱”,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党的意识形态对这些复杂的现实问题的回应略显滞后。部分从事社科研究与宣传的学者更多地停留在解读、阐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层面,而在立时代之潮头、立足时代之基以及回答时代之问层面略显滞后。特别是一些理论研究与宣传的问题意识不够强,尚未把解决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目标导向。
同时,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奇迹”,但尚未完全形成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和价值引领力,不能完全适应建构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以及传递中国声音的现实需要。于是,有论者呼吁,要“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5],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等。此外,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设置尚不完善,过分强调工作成绩,一度甚至屏蔽负面信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话语表达方式略显陈旧,空洞乏味的八股文风仍然存在,理论宣传方式稍显单调,特别是政治话语过多、生活话语不足,宏大叙事的话语表达过多、微观叙事的话语表达较少。这些都削弱了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阻滞了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的提升。
(四)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载体和教育方式创新不足,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态势不相称
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我国成为全球新媒体用户第一大国。在此背景下,新媒体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传播作用。与此同时,互联网领域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变动不定,话语传播难以有效控制。作为人类价值归属与思维形态的衍生物,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匿名性、突发性等特点。它的快速发展使主流媒体的主导作用受到巨大冲击,影响了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引领力的提升。当前,“我国已进入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通讯社的开放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6],各种错误思潮以网络为温床快速生成发酵。国内新媒体领域“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新媒体领域西方“话语霸权”和“网络外交”蠢蠢欲动,网络负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党的意识形态产生了消解作用。灌输等传统的政治宣教方式的教化作用受到冲击,数字报刊、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新媒体作为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渠道和传播载体急需高效利用,以弥补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介的表达短板。
特别是一些地方对干部群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重视内部控制而轻视意识形态的内化教育,在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意识形态教育的显性灌输较为凸显而隐性渗透方式仍然薄弱。此外,在党的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机制上还存在即时应景的多而系统长效的少的问题。可以说,相对陈旧、单调的传播手段与宣传载体,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大众多元多样的诉求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带来海量信息的现实发展态势,从而制约了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有效提升。
(五)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评判标准尚不健全,评判方法上“定性有余,定量不足”
由于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表现形态比较复杂,以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从而导致难以对意识形态建设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在對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进行评估时,往往过多使用定性的评估方法,较少使用定量的评估方法;更多注重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显性的、近期的效果进行评估,而对于那些隐性的、长远的效果的评估则关注不多。
此外,人们往往习惯于根据以往的典型案例或局部经验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效进行评判,相对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和具有现实操作性的评估体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且对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形成阻滞。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坚持静态与动态相联系的原则,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估标准、探索设计切实可行的意识形态建设成效评估指标体系显得尤其紧迫。
三、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应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一致、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共同理想的先进性和现实需要的广泛性相衔接的原则,并通过强化主体塑造、创新方法方式、推进理论创新、加快载体建设、探索评估体系等,着力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展现马克思主义的顽强生命力和影响力,激发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一)主体层面:强化主体塑造,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一是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垂范,发挥榜样带头作用。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关键在党的各级组织。各级党的组织都应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思想言论,敢于同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进行坚决斗争。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党员领导干部应加强自身党性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清正廉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是知识精英应以维护广大人民利益为宗旨,以维护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为价值追求。知识精英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态度往往影响着社会大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态度。鉴于此,知识精英应成为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社会责任的肩负者,从而成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坚决维护者和积极倡导者。三是宣传文化部门的工作者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做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学习者、信仰者、实践者。无论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单位、文化艺术单位,还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等,都要传播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决策,决不允许有“舆论飞地”。四是积极引导社会大众增进对党的意识形态的认同与维护。党的意识形态要获得社会大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必须从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实际利益入手,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满足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构筑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惟此,党的意识形态才能为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拥护。
(二)方法层面:完善话语表达和运行机制,提高党的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和吸引力
一是实现方法革新,优化话语表达方式,创新党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新时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应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分层施教,用典型事例和数字说话,多讲贴近人民群众实际的事例,多联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用大众化的风格、通俗易懂的话语解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二是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思想舆论阵地,积极、健康、向上的东西不去占领,消极、腐朽、落后的东西必然大行其道。所以,要敢于亮剑、敢于发声,用辛辣精准的笔调抑恶扬善,用简洁明快的逻辑表述深刻道理,在明辨理论是非中筑牢思想防线,在端正价值立场中净化舆论生态。三是推动意识形态管理与运行机制的完善创新。推动党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加强党对媒体和舆论的引导;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确保思想舆论与新闻媒体始终为人民群众服务;选优配强党的各级宣传思想部门的领导班子,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把各个领域的知识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建立稳定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构建社会成员践行绩效和利益回报相统一的激励机制,形成意识形态合力与社会协同管理格局”[3]315-316。
(三)内容层面:推进理论创新,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供给力和解释力
一是必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回答时代之问,完善与创新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凸显党的意识形态的文本权威,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二是在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理解范式,纠正前人的种种误读,着力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与启示,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可以改造现实世界的“物质力量”。三是坚守人民立场,彰显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真挚人民情怀。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秉持“人民至上论”的原则,实现“人民幸福论”的伟大目标,从而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四是坚持以话语系统的创新为着力点,在内容与形式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互动中进行基础性和原创性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威,确保党的意识形态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载体层面:加快载体建设,扩大党的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是继续发挥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传统载体的功效。在提升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过程中,继续发挥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渗透功能,同时还要适应新媒体的崭新场域,创新舆论引导格局,完善舆论监督机制,拓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的辐射范围。特别是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大新媒体正能量原创性内容的生产力度,进而提高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党的意识形态的引领力,从思想上凝聚亿万网民。二是优化宣传教育平台,丰富话语表达载体。新时代既要充分发挥报刊、图书馆、学校等传播媒体与宣传教育渠道的作用,又要有效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构筑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宣教网络;用“理论+文艺”的方式,通过演讲比赛、主题党课、感恩教育等主题实践活动将理论、文艺、服务送进基层,传递给人民群众。三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各级政府和党政领导干部作为网络管理和社会治理的责任主体,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治理能力和水平,“科学引导并借助社会成员和社会组织的力量实现网络共治,积极把握舆情生态,增强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杜绝其演化为现实群体性事件的能力” [7]。同时,要发动和依靠群众,“从确保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的高度走好网络群众路线”[8];要積极利用网络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拓宽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传播的“新疆域”;在战术执行层面重视网络新闻评论的应用,打造一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的精锐部队,拓展马克思主义网上传播阵地。
(五)标准层面:探索衡量提升成效的评估体系,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引领力
一是从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实际效果层面建构宏观评估标准。其中,目标标准是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活动的内在检验标准;效果标准是以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效果为标准,即党的意识形态对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價值,以及对意识形态受众进行宣教所产生的效果。二是从思想状况、价值取向和道德行为等角度建构微观评估标准。通过微观层面的评估,着重考察党的意识形态对社会成员的发展、个性养成以及人格理想的自我实现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三是从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等层面完善评估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成效的指标体系。具体应从教育工作的评估、管理工作的评估和实施过程的评估等层面来考察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表现、意识形态建设环境的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物质效益状况等层面来考察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3]323-324。四是完善评估方法,尤其是要重视定量方法的探索与运用。在评估方法上,应坚持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定性方法与数量化评定法、成本效益评定法等定量方法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当然,评估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复杂性、动态性,决定了评估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同情境和类别有针对性地加以运用,避免简单化和静态化,从而全面科学评估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提升成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15.
[3]黄传新,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
[4]王永贵,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1.
[5]谢伏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19(5).
[6]王喜成.关于掌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和领导权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16(6).
[7]于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44.
[8]李艳艳.美国互联网政治意识形态输出战略与应对[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97.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