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中澳盐摄入与健康数字新闻主题分析

2021-01-21赵梦丹

科技传播 2020年24期
关键词:饮食习惯新闻报道胃癌

赵梦丹

1 概述

1.1 盐摄入与健康风险

烟草制品、酒精饮品和过度加工食品是现代社会的三大风险商品,其中,过度加工食品因钠含量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饮食风险因子。城市化进程导致新鲜食物匮乏、城市居民过度依赖加工食品与外食,造成日常饮食“隐形盐”摄入超标,导致慢性病流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健康风险与医疗负担。根据一项全球范围内长期调查研究结果:饮食风险因子已造成1 100万例死亡以及25 500万例伤残导致的失能调整生命年①,其中,心脑血管疾病、Ⅱ型糖尿病和癌症是造成死亡与伤残的三大显著因素,在全球内造成无差别影响。饮食过量盐摄入是导致血压升高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因素,而高血压对人体健康具有长期且不可逆的消极影响,增加了中风、冠心病等疾病的罹患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日人均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之内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然而,目前全球许多地区大大超过建议水平。澳新地区日人均盐摄入约4克,东亚地区日人均盐摄入约8克,而中国被证实为全世界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成年人日均盐摄入约10克,为建议水平的两倍。由此可见中澳饮食中盐摄入现状存在很大差异,中国人的餐桌亟需减盐。

1.2 媒体干预与减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减盐方案,大众传媒行为干预运动实现全民减盐,其效果在越南和澳大利亚的实践中均已证实:分别实现两国某地居民盐摄入量5%与10%的降低幅度。数字新闻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形式,常扮演权威卫生知识与普通大众之间的中介或桥梁,起到知识科普、认知干预甚至行为塑造的作用。大众受制于有限的健康认知力②,对公共卫生领域专业知识摄取能力有限。因此,大众传媒是宣传与科普公共卫生知识的合适渠道。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大众媒体在传递公共卫生知识时应做到简明一致且适应于当地文化并考虑观众年龄与性别差异,体现为新闻价值的“重要性”和“接近性”准则。因此,由于大众传媒在公共卫生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对盐摄入与健康话题的新闻报道具有研究价值。

近年,澳居民盐摄入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密集有效的新闻报道息息相关;而中国居民盐摄入量仍维持高位。根据传播基础结构理论,某种媒体能产生传播效果不是因为全能的媒介或信息本身,而是由于媒介在特定的社会系统里以特定的方式满足了特定受众的需要,即对媒介的使用决定影响力和传播预期。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观点与核心思想,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以及通过报道表达的主观意图。新闻的产生离不开主观意识,报道并不是对客观现实的镜像反映,而是基于一定主观立场与新闻价值标准对客观事实的取舍与加工(机器新闻除外)。新闻框架是认识和阐释外在客观世界的结构,信息的选择与凸显建构了新闻,对受众的认知和反馈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选取20余年来中澳“盐摄入与健康”话题的主流数字新闻,对比报道主题的差异。本研究将着眼解决下列问题:

1)中澳主流数字新闻媒体关于盐摄入与健康的关切经历了怎样的历时发展?

2)中澳主流数字新闻媒体关于盐摄入与健康新闻报道的主题有何异同?

3)中澳主流数字新闻媒体关于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这一主题的报道框架和话语策略有何异同?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研究利用FACTIVA收集新闻数据。FACTIVA是道琼斯公司开发的全球新闻与商业信息数据库,收录了30余年以来全球近两百个国家28种语言的报纸、杂志等媒体数据。用户可通过其智能标引体系按照国家地区、新闻主题、时间跨度标签等进行检索,是进行跨语种新闻对比研究的可靠数据来源。本研究分别使用“(盐or钠)and健康”与“(salt or sodium)and health”检索新闻,即任何新闻语篇中出现“盐”和“健康”或者“钠”和“健康”均为研究对象,共计收集65 986篇新闻报道(中国32 676篇,澳大利亚33 310篇)。基于数据规模,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定量分析阶段,研究通过数据统计描写中澳盐摄入与健康新闻报道的历时发展和新闻主题。在定性分析阶段,研究结合案例对新闻的核心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该研究方法能避免研究者主观性可能造成的偏误,也能弥补定量分析缺乏实证基础的不足。

3 新闻报道概况

第三部分将回答研究问题1),即两国新闻对盐摄入与健康关切的发展。首先,本研究对新闻报道发表时间与篇数进行历时统计,截至数据收集日期(2019年10月28日),两国新闻报道数量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与报道持续攀升。中国主流数字新闻媒体对此话题的关切始于1996年,晚于澳大利亚的起始时间1985年,存在11年的滞后期。其次,对比新闻报道的数量,中国的年均报道篇数为1 362篇,多于澳大利亚的年均数量952篇。2015年中国数字新闻报道篇数首次超过澳大利亚,并于2019年激增到6 970篇的峰值,远高于澳大利亚同年2311篇报道。据此可知,尽管中国新闻对盐摄入与健康话题的关切晚于澳大利亚,但是关注力度持续加大,尤其体现在近5年报道激增,展现了目前中国新闻业对盐摄入与健康这一公共卫生话题的关注十分密切。

本研究首先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新闻主题进行统计与分类。本研究在“Subject”(主题)以及频次统计功能的基础上对新闻主题进行归纳与分类,得到中澳两国主流数字媒体“盐摄入与健康”数字新闻的高频主题依次为: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健康与人口学差异,公共卫生政策与经济。其中,核心主题“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包含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胃癌、肥胖症三个副主题。“健康与人口学差异”主题包括:女性健康、儿童与青少年健康、地区与健康三个副主题。“公共卫生政策与经济”主题包括:政策法规、食品产业两个副主题。该研究将结合案例分析中澳关于核心主题“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的报道有何异同。

4 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

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是“盐摄入与健康”新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新闻主题。饮食习惯作为可防可控的风险因素,是此类新闻沟通的着力点,新闻着眼于日常饮食习惯与盐摄入的关系,以及过量盐摄入导致的多种致病风险——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胃癌、肥胖症等。因此本研究将主要对比中澳“盐摄入与健康”新闻对这三类疾病风险的报道,采取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比报道的异同。

4.1 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发病率与过量盐摄入直接相关,饮食中过量盐摄入导致血压升高会对不同人群造成无差别影响。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由高血压等生物医学因素导致。然而,两国报道这一主题的新闻框架不尽相同。下面将节选近几年中澳主流数字新闻对盐摄入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这一主题的新闻报道。

1)钠是人体必需营养素,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以及胃癌的发病风险。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平均每日盐摄入量为10.5克,……。

(中国产经新闻数据库,2019年)

2)同时,食用盐过多导致的高钠摄入……使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进而造成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因此,高盐摄入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的一大危险因素。

(中国产经新闻数据库,2018年)

3)2017年导致我国居民早死的前五个死因均为慢性病,分别是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肺癌、慢阻肺和肝癌,造成疾病负担前几位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盐饮食和室外空气污染,疾病负担在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巨大,健康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中国日报,2019年)

4)一些研究报告称,每天引用约70mL(约半杯葡萄酒)的甜菜根汁可以显著降低血压。

(澳洲人报,2019年)

5)还有其他使用肉桂的充分理由——它可以为米饭增添风味,因此您需要的盐更少。肉桂中还含有钾,有助于平衡饮食中的钠,进而有助于保持血压健康。

(堪培拉时报,2018年)

6)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发现,在澳大利亚,几乎每20例死亡中就有1例可归因于高盐摄入……过度食用盐会增加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减少盐的摄入是改善健康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莫纳什领导报,2017年)

上述四则新闻节选分别为近三年中国及澳大利亚的相关新闻报道,阐述的主题都是过量盐摄入与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节选的中国新闻案例1)、2)、3)侧重于理论阐述盐过量与高血压之间的因果关系:钠的过量摄入对人体造成损害,以及慢性病造成的疾病负担和健康不平等问题。澳大利亚的新闻4)、5)则从生活实践角度探讨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减少盐的摄入以及降低血压,案例6)对高盐导致的死亡率进行了直观的表述,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相较而言,澳大利亚这类新闻对受众的指导性更强,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文化可及性。

4.2 胃癌

胃癌发病率与盐的过量摄入直接相关。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胃癌高发人群具有长期进食高盐食品的饮食特点。饮食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与慢性胃炎等疾病发生率正相关。因此,在饮食中减少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摄入,对于防治胃癌有积极作用。中国数字新闻对过量盐摄入和胃癌的报道较多,而澳大利亚数字新闻很少对这一主题进行报道,胃癌在澳大利亚的发病率较低可能是主要原因。

1)盐和癌症也有“亲戚”关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石汉平指出,亚洲国家中,韩国人最爱吃咸,同时,胃癌发病率很高。日本、中国紧随其后,胃癌发病率也不低。因此,饮食上最好清淡。除了每天每人吃盐最好别超5克外,烹调时还要注意“隐形盐”的存在,味精、酱油、酱料、调味包中也含有盐。

(人民日报,2018年)

2)李佩文告诉大家,饮食勿过咸、勿过细、勿过油。高盐不致癌,但能促使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京津、东北、山东等地达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达10~15克,高血压、中风、胃癌发病率均高。

(中国青年报,2018年)

3)导致胃癌的主要风险因子包括: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尤其是肠化生(瘢痕)和黏膜萎缩(胃黏膜变薄),高盐饮食,吸烟和胃癌家族史。

(澳洲健康文摘,2017年)

两则中国新闻对过量盐摄入和胃癌发病率的阐述都引用了专家的观点以增强权威性和可信度。案例1)强调了亚洲国家胃癌发病率高与盐超标相关,建议每日食用盐应少于5克,同时注意调味品包含的隐形盐。案例2)关注北方地区居民盐摄入超标,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两则新闻案例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相比之下,案例3)只阐述了导致胃癌的风险因子,对减盐行为并没有指导意义。

4.3 肥胖症

饮食中盐的过量摄入与肥胖症的关系长久以来被人们忽视。如今,高盐饮食易导致肥胖已被多项研究证实,尤其青少年时期过量盐摄入会增加其成年后患肥胖症与相关疾病的风险。

1)油盐摄入是肥胖和慢性病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国产经新闻数据库,2018年)

2)盐摄入过量反而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患病风险,这些心脑血管顽疾都与糖尿病并发症息息相关。

(中国产经新闻数据库,2018年)

3)澳大利亚儿童的食盐消耗量正在缓慢下降,但仍有近8%的儿童吃太多盐,这增加了他们日后患心脏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每日电讯报,2018年)

4)迪肯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儿童盐摄入量增加与肥胖之间存在联系。

(澳洲健康文摘,2016年)

中澳两国新闻对盐的过量摄入与肥胖症的关系都有论述。中国数字新闻对这一话题的关注比较晚,案例1)、2)对过量盐摄入和肥胖症之间的关系都只是泛泛而谈,澳洲新闻案例3)、4)则关注儿童过量盐摄入与肥胖症之间的关系,更具科学性且对居民饮食行为更具有指导价值。

5 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澳两国主流数字媒体关于“盐摄入与健康”新闻报道的历时发展状况、新闻主题以及对“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这一高频主题进行基于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

1)中澳两国“盐摄入与健康”相关新闻报道呈逐年增长的态势,显示了两国对这一饮食风险话题的密切关注。

2)中澳两国“盐摄入与健康”相关新闻报道主要围绕三大主题展开——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健康与人口学差异,公共卫生政策与经济,其中,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是此类新闻中最为核心的主题。

3)中澳两国“盐摄入与健康”新闻对于“饮食习惯与疾病风险”主题的报道策略与框架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盐摄入与健康”新闻需要提高可读性、文化可及性与可操作性,以更好地实现媒体宣传对行为的干预作用,助力全民减盐运动。

首先,中国“盐摄入与健康”数字新闻需要提高可读性。可读性即信息易于被发现、被接受和被理解的程度。居民受制于有限的健康认知力,往往无法理解艰深的医学知识,需要依靠健康科普来摄取相关信息。数字新闻作为普通居民日常接触较多的信息载体,其可读性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受众对健康知识的接受和理解。数字新闻作为文本与视听信息结合的多模态话语,在提高可读性时可以从对应的媒体呈现形式及文本入手,例如:选择合适的字体字号、颜色、配图与视频;减少专业术语、医学词语的使用或对其加以简化说明,句长与篇章长度合理。

其次,中国“盐摄入与健康”数字新闻需要提高文化可及性。成品食盐是钠摄入的来源之一,减盐不仅仅需要减少成品食盐,更需要注意酱料、咸菜、各类加工食品中含有的“隐形盐”。因各国各地饮食习惯的差异,减盐宣传应考虑饮食文化可及性,提高对居民日常饮食的指导价值。中国“盐摄入与健康”数字新闻也需要提高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关乎居民健康行为的可塑度,是指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居民依据健康信息对自身健康行为进行延续或改变的可能性,健康科普数字新闻中应增加详细具体的指导性文本和视听信息,例如低盐食谱、低盐食品选购指南等,在此基础上助力实现2025年之前中国降低盐摄入量30%的目标。本研究希望以数字新闻健康科普为窗口,提高居民低盐饮食知识知晓率和行为转化率,实现慢性病综合防控、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本研究采集的新闻主题是FACTIVA新闻数据库智能标引体系自动生成的,下一步研究可以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例如LDA算法对新闻文本进行主题模型分析。本研究宏观呈现了中澳两国新闻的历时发展变化并对比了高频主题的新闻框架与话语特征,下一步研究可以对其他新闻主题展开基于多模态语料库的话语分析。

注释

①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是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发的衡量整体疾病负担的一种方法。

②健康认知力(health literacy)是指个人获得、处理、理解与沟通相关健康信息,并做出合理健康判断的能力。

猜你喜欢

饮食习惯新闻报道胃癌
七种饮食习惯让大脑老得慢
远离七种不良饮食习惯
戒除糖瘾先改饮食习惯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6种“败性”饮食习惯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