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能源类稿件易错点分析
2021-01-21张蕾
张 蕾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是学术交流传播的主要方式,对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科技期刊实现标准化规范化是保证科学性、提高可读性和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1],是衡量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1991年6月,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期刊应当实施有关国际标准、国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使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标准化、规范化。”[2]
环境与能源是一个交叉学科,稿件涉及众多专业方向,包括水污染控制、环境微生物学、大气污染控制、空调制冷、内燃机、新能源开发等。作为以实验为主的学科,此类稿件通常实验多、数据量大,所涉及到的物理量和单位也非常多。在稿件的编辑加工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环境与能源类稿件内存在一些作者撰写过程中出错几率较高的问题,现将几处常见的易错点进行归纳与总结,以供相关作者和编辑同行参考。
1 物理量“浓度”的误用
物理量是现象、物体或物质可以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一种属性[3]。每个物理量都有其各自特定的名称,不能混淆。科技期刊在描述物理量的时候,必须采用其规范名称。参照量和单位的有关标准,“浓度”又称“物质的量浓度”,是混合物中某成分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4],单位为mol/L。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可以发现,虽然《量和单位》的国家标准已公布实施了近30年,但在环境与能源类稿件中,“浓度”这个物理量被错用的现象依然非常普遍,经常与“质量分数(%)” “体积分数(%)”“质量浓度(mg/L)”等物理量混淆。
在来稿中,最常见误用的是用“浓度”来指代“质量浓度”。例如,“要想保证干渠水质符合Ⅱ类水标准,则要求总干渠水中SO42-、NH3-N、NO3-N这3种污染物的浓度分别不超过221.676 8mg/L、0.067 9mg/L、9.083 2mg/L”,“比紫外吸收值为单位浓度DOC(mg/L)的单位紫外吸收值(m),即UV254/DOC”。由所给出的单位mg/L可以判断出,在这两句中出现的“浓度”均应改为“质量浓度”。
其次,稿件中用“浓度”来表示“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例如,“用浓度为50%的硫酸溶液模拟腐蚀液,从而进行加速腐蚀实验”,在这里,“浓度”实际应为“质量分数”,须改为“用质量分数为50%的硫酸溶液模拟腐蚀液”。这些错误通常可以根据上下文或依靠专业知识来判断修改,但如果遇到不能简单判断出到底应改为“体积分数”还是“质量分数”的,则需要编辑与作者进行沟通才能确定,不能靠猜测随意更改。
2 物理量符号使用中的问题
2.1 量符号字母大小写错误
在对温度进行描述时,稿件中可以经常看到类似“T为120℃”、“t为70K”的表述方式,这是因为作者在用到温度的物理量符号时,没有注意区分字母“T”和“t”,在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T”为热力学温度的量符号,“t”为摄氏温度的量符号。正确的表达方式应改为“t为120℃”、“T为70K”。此外,类似容易混淆的还有浓度符号是“c”,不是“C”;质量符号是“m”,不是“M”;速度符号是“v”,而“V”是体积的量符号;压力符号是“p”,而“P”是功率的符号;等等。在用量符号表示物理量时,不能混淆同一拉丁字母的大写和小写,有时大、小写还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物理量,错误使用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这些作者写作中容易忽视的错误,在编辑过程中要格外加以注意。
2.2 多字母量符号使用不规范
在国家标准中规定,物理量的符号通常为单个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并且要用斜体表示。而 对于标准中没有明确给出规定的物理量符号,特别是作者自己规定的物理量符号,首先应推荐作者采用单字母加下标的量符号形式。但在环境与能源稿件中,确实存在很多业内通用的由英文单词缩写组成的多字母量符号,如化学需氧量COD、性能系数COP、能效比EER、水力停留时间HRT等。如果此时还坚持让作者将其改为单字母的量符号,反而不利于文章内容的表达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应建议作者采用多字母正体书写的形式,如果将其排版为斜体COD、COP、EER、HRT,有让读者误解为多个物理量乘积的可能,导致对公式或符号的错误理解。
2.3 用物质名称替代物理量
很多时候,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会发现用物质名称或化学分子式符号替代量符号的现象,如“NH3-N为1mg/L”,这也是一种不规范的写法。通常编辑可以根据上下文所给出的单位把物理量补充完整,如上例中由单位“mg/L”,可知应改为“ρ(NH3-N)为1mg/L”或用文字表达为“NH3-N质量浓度为1mg/L”。但特别需要注意,也是特别容易出错的情况是无法根据上下文判断出到底是哪种物理量时,编辑一定要与作者逐一沟通确认后再进行修改。例如,文中出现的“H2:O2=1:2”,就首先要和作者确认清楚这里是什么物理量的比值。如确定是体积比,需要改为“V(H2):V(O2)=1:2”,而如果是质量比,则需要改为“m(H2):m(O2)=1:2”。不仅是在正文的表达叙述中,相对比较隐蔽的图中标目、图注和表头中出现的同类问题也要注意发现和修改。
2.4 量符号下标的正斜体使用不规范
在科技论文中经常会出现字母加下标的物理量符号表达方式,可以将同一字母量符号用不同下标加以区分。作者在写作时一般会注意到物理量符号要用斜体表示,而对量符号下标的正斜体往往使用得比较随意和混乱。对量符号的下标,建议编辑遵循如下规则:
1)当下标亦为量符号,或者为代表变动性数字的字母、坐标轴及点线面符号时,下标用斜体表示。如在“比定压热熔cp”表述中,下标“p”为物理量压力的量符号,应为斜体;在“时间ti(ti=1,2,3)”表述中,下标代表变动数字的“i”应为斜体;在“速度在x方向上的分量vx”表述中,下标代表坐标轴的“x”应为斜体。
2)当下标为数字、英文单词首字母或英文单词缩写等表示名称的形式时,下标要用正体表示。如“温度t2”表述中,下标的数字“2”应为正体;在“内、外压力pi和po”表述中,下标的字母“i”和“o”分别为表示内、外的英文单词in和out的首字母,应为正体;在“最大质量mmax”表述中,下标“max”为表示最大的英文单词maxmium的缩写,应为正体。
3)当同一物理量的下标中既含有表示名称或数字的符号,又含有表示变量的符号时,则需对下标符号加以区分,分别按上述标准书写其正斜体,如“xt+1”。
3 单位符号使用中的问题
3.1 沿用已废弃的非法定单位符号
在科技期刊中,要求强制使用的是国家标准中对单位及其符号的规定[5],该规定是以国际单位制(SI)中的单位为基础的。但在环境与能源稿件中,作者还是经常会沿用一些行业内或实验室内惯用,但实际上在国家标准中早已经明确废弃的非法定单位符号,如浓度用“M”表示,长度用“Å”表示,压强用“mmHg”和“Bar”表示等。在编辑中遇到这种情况,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替换和换算,改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符号,分别将“M”改为“mol/L”,“Å”改为“10-10m”,“mmHg”换算为“133Pa”,“Bar”换算为“100Kpa”等。
还有一种单位符号使用错误的情况,有些作者习惯使用英文单词或其缩写作单位。如用“rotations per minute”的缩写“rpm”表示转速单位,按国家标准应该将其改为“r/min”;用“hour”“second”“year”的缩写“hr”“sec”“yr”表示时间单位,按国家标准应依次改为“h”“s”“a”;用“parts per million”的缩写“ppm”作为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的单位符号,应改为“10-6”。又如在文中出现“试验期间蓝绿藻密度为838~1 028cells/mL”,英文单词cells也不能用作单位符号,要去掉,改为“试验期间蓝绿藻密度为838~1 028/mL”。
3.2 对单位符号进行修饰
单位符号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还包括在国家标准单位符号中加入了非法定单位符号进行修饰。
一类情况是在单位符号中混有英文单词及其缩写。如“曲轴转角为30°CA”,这句话中单位符号“°”后面的“CA”实际上就是曲轴转角(crank angle)的英文缩写,不应该出现在单位符号中,应将其直接删除,改为“曲轴转角为30°”即可。
另一类更普遍的现象是单位符号中混有物质名称。例如,“HRT从8h缩短到1.5h时,相应的TN容积负荷从0.328kgN/(m3•d)升高到1.697kgN/(m3•d)”,由文中叙述已明确可知物理量为总氮(TN)的容积负荷,故应直接删除“N”,改为“HRT从8h缩短到1.5h时,相应的TN容积负荷从0.328 kg/(m3•d)升高到1.697kg/(m3•d)”,修改后的语句既符合国家标准,也不会因删除而产生歧义。又如“降解速率为5.6gNH4+-N/(m3·d)”,应改为“NH4+-N的降解速率为5.6g/(m3·d)”。此外,在编辑加工稿件过程中,还会遇到更复杂一些的情况,例如“最大比NO3--N还原速率和比NO2--N积累速率分别为1.28和0.79gN/(gVSS·h)”,因句中已说明所计算的物质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中的N,故单位中的“N”可以直接删除,而单位符号中插入的“VSS”(挥发性悬浮固体)在删除的同时,还要看稿件上下文中是否已对实验方法和计算方法进行说明,如没有则需要请作者进行补充,才能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科学严谨。
4 微生物拉丁文学名的写法不规范
环境与能源类稿件在实验及分析中还时常会涉及到微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微生物的拉丁文学名的书写规则为,属以下(包括属和亚属在内)用斜体,属名首字母大写,种名首字母小写,如“Escherichia coli”。属名如在文中重复出现,可缩写,如“E.coli”。属以上的门、纲、目、科的拉丁文学名都用正体,名称首字母大写。
一些作者对微生物拉丁文学名的规范写法掌握得不到位,则会出现拉丁名大小写、正斜体的书写错误。例如稿件中出现的如下表述,“Bacteroidetes门下的Flavbacteriia和Sphingobacteriia纲的丰度在O-F/F模式富集丰度高于O/A-F/F模式”,以及“在水厂曝气池筛选出好氧反硝化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和Pseudomonas putida,对模拟废水的总氮去除率达到80%”,这两个例子中微生物拉丁名的书写都出现了错误。根据微生物拉丁学名书写规则,门和纲为正体,属和种为斜体。应分别改为“Bacteroidetes门下的Flavbacteriia和Sphingobacteriia纲的丰度在O-F/F模式富集丰度高于O/A-F/F模式”和“在水厂曝气池筛选出好氧反硝化菌株Pseudomonasaeruginosa和Pseudomonasputida,对模拟废水的总氮去除率达到80%”。
在稿件中,有时还经常会遇到属名后加“sp.”或“spp.”,这分别是拉丁文“种”(species)的缩写单数(sp.)和复数(spp.)形式,表示该属下未定种的一个种或几个种。此时,“sp.”或“spp.”要用正体书写,如“硝化菌WGX13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对于科技期刊编辑们来说,很多人本身并没有微生物学专业的背景,如果稿件上下文中没有明确说明,编辑也很难确定稿件中出现的非常见微生物拉丁文学名的分类等级,此时就需要进行逐一查证后再确定其正斜体。
5 化学式中数字排版错误
环境与能源稿件中还经常出现化学式的错误。化学式中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1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则表示该元素离子所带电荷数。作者写作或排版时的疏忽,会造成化学式中数字上下标误用的错误。例如,“高负荷时,N2的稀释作用是改善内燃机燃油消耗的最好方法”,其中“N2”中的“2”应改为下标形式“N2”。特别要注意的是,正文中出现的化学式错误比较容易被发现,而在参考文献部分,作者在统一格式和复制粘贴过程往往会造成化学式中的数字没有使用正确的上标或下标形式。而且,根据笔者实践经验发现,这种问题出现的机率更大,需要编辑逐一细心地核对。
6 结束语
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衡量科技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项,科技期刊在传播先进的科学理论和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保证刊发稿件学术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稿件内容的科学性、严谨性以及规范性。在这其中,科技期刊编辑对稿件的规范化加工对提升稿件质量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科技期刊编辑要有严谨的学风,要克服传统习惯的束缚和影响,充分认识到科技论文标准化的重要性,自觉地强化标准化意识,严格遵守科技期刊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编辑也要不断加强对期刊作者队伍进行科技论文撰写标准化的宣传,对有些还不理解的作者进行耐心地讲解,指导其论文撰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提高科技期刊的科学性、规范性,促进我国科技期刊整体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