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推进路径研究

2021-01-21彭丽杨文齐

文学天地 2021年12期
关键词:特色化课程思政高校

彭丽 杨文齐

摘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还处于发展期,在推进路径方面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需要探索研究。在概念内涵分析、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探究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的着力点,使高校“课程思政”推进路径研究更趋系统化和科学化,深化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因此高校在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时,要坚持继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与途径,增强各大院校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学院的粘性作用,同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各学科专业教育的影响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科教育的引导作用,真正做到“政治性”引领“专业性”的原则。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辨析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思政课程”从正面指导,给予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而“课程思政”则从专业课程的实际应用中入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大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存在于每一个阶段的教学之中。由此可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肩负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也都具备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功能。

(二)实现方式的系统性和分散性区别

从实现方式上看,“思政课程”更加强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的学习,“思政课程”全面覆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它具有系统性的特点。而“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于“课程”,即以课程为中心,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象化的与课程内容相融合。由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根据各个课程或学科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它具有分散性的特点。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透视

(一)网络时代知识建构的自主性,课堂价值引领更加重要

1.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样化,教师传授知识的重要性变低

目前网络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拓宽,其自由性、共享性及选择性广受青睐。大学生不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教育的接受者,而成为信息和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主体性不断增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从单向灌输走向双向互动,从而使长期以来可望而不可即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由教学中心逐渐转变为大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加之一些教師的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意识形态教学的时效性不强,较难得到新时代具有新思想的大学生们的认同,教师传授知识的功能弱化。

2.课堂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不断弱化

祖国的建设与发展寄希望于青年,青年的未来承载着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文化是意识形态的基础和载体,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为直接、最有效、接触最多的方式就是课堂。信息时代新媒体迅速发展,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大学生的主体性显著增强。社会思潮多样化,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信息量增加。然而大学生的价值观未完全成熟,庞大而良莠不齐的信息冲击部分大学生价值观,容易导致他们价值观扭曲。而教师的指引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树立有重要作用,需要教师用正确方式引领青年大学生,学生与教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课堂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技术奴役”下的人性消解,教育需要回归人本主义

1.“技术奴役”人性消解

人类作为技术系统的研发者、创建者与操控者,人类与技术系统的建构运行及各个环节都难以分割,因而不得不忍受技术的奴役,当代人被迫陷入技术体系的建构与运行中。技术化社会中技术就是霸权,科学就是地位,这样的价值思维逐渐渗入人类社会,蔓延至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人性的情感不断消解,也影响着下一代青年大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应及时向大学生传播正向思想,实现“技术霸权”向“以人为本”的转化,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回归人性的温度。

2.教育使命回归:增强大学生现实关怀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全球化和数据化时代,我国正处于复杂且迅速发展阶段,价值观念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多元社会思潮并存。在技术奴役下,人性消解的趋势越发明显。人文关怀的本质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表现了对人的尊严的肯定,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是教育应有的责任,亦是教师与学校的重要责任。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中,作为一名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恰当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回归教育的重要使命。

三、高校“课程思政”推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

(一)“课程思政”存在“形式大于内容,结构大于功能”现象

1.“课程思政”停留在口号,落实落细不够

课程思政的属性决定着高校在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必定存在着诸多问题。很多高校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只注重于理论知识体系的传授,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结构大于功能的问题。且一些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认识存在偏差,未将课程思政的理论知识升华为实际的课堂内容,使得课程思政的内容脱离实际生活,从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迫使高校的“课程思政”环节流于形式,停于口号,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在课程思政推进过程中不注重讲究教育方式与教学方法,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传授,使得课程思政脱离学生生活,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停留于形式表面,很难发挥其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

2.“课程思政”中的课程育人功能发挥不够

课程知识的传授与育人功能的实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教育工程,且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教书育人的价值功能的实现更加困难。而“课程思政”要求在课程教学之中结合思想政治课程理论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教育能力与先进的教学经验。“课程思政”的实施与落实,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来有效发挥作用。而这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推进予以重视,最终有效形成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协同育人机制。但在目前的一些高校之中,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一些教师只能熟练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完成本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与教学过程,不能很好地完成“课程思政”的融合要求,较难形成协同教育效应。

(二)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缺乏正确的认识

1.存在“专业课变思政课”、“政治泛化”质疑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更加注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课程思政”要贯穿于高校的教育体系之中。但目前部分高校存在着部分学科任课教师无法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缺乏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最终实施效果。部分高校的任课教师通常只具备专业知识能力,无法有效结合思想政治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较难有效地发挥各类课程协同思政课程的育人功效。

2.“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简单叠加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是贯穿于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之中的新型教学方法。“思政课程”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也是进行课程德育的主要渠道。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型教学理念,是各类课程知识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机结合,也是一种教育发展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实现特色社会主义课程的建设,推动德智体美諸课程的统一发展,必须高度认识到“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不能错置“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位置,更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更不能进行简单叠加。

四、推进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的着力点

(一)深化“三维融合”教学模式改革是实现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的关键环节

教学模式改革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面向,也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全面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和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创新“课程思政”推进策略,需着力改革“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积极构建课程与思政融合、课堂教学与实践融合、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融合“三维融合”教学模式,推动德育工作内化,重塑大学生认知行为。

1.课程与思政相融合,实现求知、立德相统一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和思政简单相加,而是二者互融互通,要依据不同课程的知识特点和专业发展特点,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比如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要在创新创业案例和理论知识教育中,注重挖掘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等品格的思政元素,使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的同时激发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愿意创新的斗志,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教”与“育”的统一,求知与立德的统一。学科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尽相同,“课程思政”应与之保持同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元素融入和“课程思政”特色化。

2.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融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课程观,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宏观指导性和微观操作性的统一。“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在于育人,这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宗旨。课程是“课程思政”实施的关键载体,发挥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对推进“课程思政”至关重要,但课程并不是“课程思政”的全部内容。推进“课程思政”特色化需要创新教学模式,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这是“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道德内化的基本规律。

(二)加快“课程思政”体制改革是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基础条件

1.完善“课程思政”管理体制,形成联动保障机制

完善高校“课程思政”管理体制,明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管理机构、职权分配,以凸显“课程思政”建设重点,有效发挥育人合力。一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建设部门职责。高校教务部门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发挥着统筹协调、协调督办的功能,教务部门除了开展常规的工作之外,应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列为重点工作。另一方面,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课程思政”建设需宏观上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微观层面的操作落实,高校的决策层、领导层和执行层在其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作用。高校的决策层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规划设计,领导层要加强管理反馈,执行层在实际操作中要有责任意识,严格落实。

总结

“课程思政”特色化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发挥高校、教师等主体功能的同时,也需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升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坚持协同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将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道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01).

[3]高放.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

彭丽,1983年,女,汉,河南驻马店人,博士研究生,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杨文齐,2002年,女,汉,河南信阳人,本科,教育管理、管理学

作者简介:彭丽,(1983年-),女,河南驻马店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杨文齐(2002年-),男,河南省信阳市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管理学.

基金项目: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特色化推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DJG-2019-YB40)

猜你喜欢

特色化课程思政高校
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名单公布陕西3所高校上榜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的特色化之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