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管理的三重逻辑
2021-01-20王成春张梦云
王成春 张梦云
[摘 要] 后疫情时代与“VUCA”时代的双重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存在的疫情后返校应激障碍对大学生创造力提升提出了迫切需求。分析后疫情时代下创造力融入高校管理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提出大学生创造力及日常创造性行为培养的三部曲。高校应积极改善大学生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发挥积极团体辅导对创造力培养的中介作用,重视创造力模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并对高校后疫情时代下的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教育管理过程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创造力培养;高校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从创业意向到创业行动转化过程研究”(xjjxg2019—15);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双创’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新任务实施与评价研究”(2020SJB1021)
[作者简介] 王成春(1988—),女,江苏如东人,硕士,扬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48-0013-04 [收稿日期] 2021-03-26
后疫情时代不确定性大大增强,而墨菲定律揭示了不确定性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1]。后疫情下的疫情防控对大学生复学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大学生是否能够积极有效地应对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如何以此为契机引导大学生创造性地应对各类不确定性重大危机事件和挫折,培养后疫情时代下的日常创造性行为?
由此,本课题组开展了《大学生后疫情下的认知与日常创造性行为调查》,以网上定向问卷的形式,面向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等16所高校,共回收问卷1502份,其中有效问卷1369份,有效问卷率91.14%。数据显示高校大学生冒险性和想象力得分较低,好奇心和挑战性得分相对较高,但又因疫情影响,挑战性行为意愿大幅降低,学生适应能力较差,相关技巧缺乏,自我效能降低,创造力消退。与此同时,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新增心理健康方面问题的学生创新高。因此,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如何因时制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既是高校教育管理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加强后疫情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时代课题。
一、后疫情时代下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管理的价值逻辑
创造力培养是当前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将创造力培养及大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培养融入高校管理是后疫情时代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助力和时代新任务。
(一)有利于缓解后疫情时代下学生的应激障碍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国高校都已开学复学复课。在经历了突发的疫情以及超长的宅家生活,学生在返校后出现了学业焦虑、社交恐慌、自我效能降低、茫然无措的各种不良情绪,加之大学生思维活跃、寻爱求暖心理需求强烈,极易使在“应激源打破心理平衡—补偿性行为—产生替代性创伤”的循环中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应激症状,部分已经演化为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回归正常校园生活,甚至多地发生了大学生自杀的极端事件。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缓解学生因疫情而导致的应激障碍[2],大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培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自我效能,更快回歸正常校园生活。
(二)有利于适应“乌卡”时代下创新人才培养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和不确定性增加的环境迫切需要强大的智力资源做支撑[3]。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谋划“十四五”规划的关键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4]。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将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管理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高校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的强大驱动力,是创新驱动社会转型发展所需。
二、后疫情时代下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管理的理论逻辑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个体现状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科学理论指导,保持高校创造力蓬勃发展生命力。
(一)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理论在后疫情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意义。认识行为理论包含认知理论和行为主义,强调个体认知及行为方式受外在环境影响,进而内化为个体创造的属于自己的环境影响,做出的抉择和行为时最终由自己的见解决定[5]。认知行为理论主要用于行为修正,包含问题解决、归因与认知疗法原则三个要素。问题解决在增强主体对问题界定、目标的设立、行动、评估以及在过程中不断调整的认知能力[6]。归因就是主体对事件发生原因的总结归纳。认知疗法原则主要是修正认知上的偏差,比如过度概括或概括不足、选择性归因或过度归因、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7]。
认知行为理论通过改变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去塑造一个新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帮助大学生对后疫情时代高校疫情防控问题树立正确的认识,促进大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从而提升创造力。
(二)创造力模型
创造力三阶段的模型是斯蒂芬·罗宾斯和蒂莫西·贾奇在《组织行为学》(第16版)提出的,三阶段是指创造性行为的起因——创造性行为——创造性结果,核心是创造性行为[8]。创造性行为的起因蕴含着创造力潜能和创造力环境,创造性行为的步骤包括问题形成——信息收集——创意评估——创意产生,创造性结果是指创造性行为的结果必须是新颖的、有用的想法或解决方案。
创造力三阶段模型注重主体创造性行为起因的产生,而创造性行为的产生尤其离不开主体自身的创造力意识,以及主体所处的创造力氛围。同时,重视创造性行为的中心点,从而产生更多、更有效、更新颖的创造性结果。创造力模型为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后疫情时代下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管理的实践逻辑
当前,创造力培养融入高校管理就必须改善学生面对后疫情下的日常生活的应激障碍,使其恢复原有的理性思维,通过教育引导的中介作用,激发创造力潜能,促进创造力与自身特质的融合,将创造力转化为主观能动力,推进创造成果的产生。
(一)改善学生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促进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
高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防疫知识教育与防控力度,提升大学生信息鉴别能力,加强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认知,调试大学生心理、提振大学生精神[9]。同时,加强危机防御知识和技能培训,锻炼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掌握危机发生前的预防措施及危机发生后的处理方法,创新个体行为方式。同时,疫情下的信息洪流具有“超越感觉的杂多性和表象的流变性”,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极易受到波动。因此,疫情下的高校通过管理教育,既要对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动之以情的“共鸣式应激障碍缓解”,更要注重学生深层次理性思维塑造,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辨析本质把书本上学到的理论转化为生活中的原则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感性认知升华为理性思维。
(二)发挥疫情下团体辅导对创造力培养的作用
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大学生的恐慌和焦虑等心理问题或行为需要高度关注和引导。后疫情时代下,学生出现的认知偏差,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既影响了学生回归正常校园生活,也更阻碍了大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发生。积极心理视角下的PTG(创伤后成长)理论表明后疫情时代下大学生人格及信念的积极改变,是对生命、自我、人际等核心内容的积极思考,PTG水平较高预示着个体在创伤后对于生命、自我、世界、人际等内涵具有更深刻领悟[ 10 ]。团体辅导对提高大学生创造力有较为显著的作用,通过积极向上的团体活动矫正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偏差[ 11 ]。高校应该积极开展积极心理视角下的团体辅导活动,围绕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和冒险性四个维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塑造积极的认知风格,培养内在动机和团体合作意识,增强自我效能,促使成员创造力水平提高。
(三)重视创造力模型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
创造力三阶段模型表明,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塑造创造力人格、激发创造原动力是获得目标创造性结果的重要基础[ 12 ]。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潜能,制定大学生创造力培养方案,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实际教育管理中,改变教育教学方法的狭隘性和针对性,从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和认知学习逐渐转变为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和方法规律学习,同时,要注重培养结果的评估、验收。高校还应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力培养氛围,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中想方设法激励大学生的创造动机,包括但不局限于搭建各类竞赛平台,举办各类创造实践活动。从大学生创造力潜能激发、认知到产生创造性行为意愿再到落实创造性行动的三阶段模型如图1。
高校在教育管理学生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化的思维,既要引导学生求同,也要教会学生存异,引导学生积极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且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新的方式方法收集信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创意的产生,引导学生学会创新评估并积极转化为创造力成果。
四、结语
后疫情时代下创造力培养及大学生日常创造性行为培养融入高校管理研究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课题,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从疫情下产生的应激障碍中走积极出来,这是创造力培养的前提。当然,创造力的培养包含内容多、涉及面广,因此,高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绝不仅是高校的职责,也需要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共同打造一个适应中国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Amabile, T. M. (2018).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New York: Routledge. doi: https://www.taylorfrancis.com/books/9780429501234.
[2]Ana Laguía, Juan A. Moriano, Marjan J. Gorgievski. (2019). A Psychosocial Study of Self-perceived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in A Sample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31,44-57, doi:10.1016/j.tsc.2018.11.004.
[3]Ward, T. B. (2004). Cognition,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2),173-188.doi:https://doi.org/10.1016/S0883-9026(03)00005-3.
[4]習近平: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EB/OL].(2013-11-09)[2021-01-02].http://www.people.com.cn/24hour/n/2013/1109/c25408-23483828.html.
[5]Zhou, Jing & George, Jennifer M. (2001).When Job Dissatisfaction Leads to Creativity: Encouraging the Expression of Voi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 682-696. doi:10.5465/3069410.
[6]Hu R, Wang L, Zhang W & Bin P.(2018) Creativity,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9(951),1-10.doi: 10.3389/fpsyg.2018.00951.
[7]Dean A. Shepherd.(2004).Educating Entrepreneurship Students About Emotion and Learning From Failure.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and Education., 3(3),274-287,doi:10.5465/amle.2004.14242217.
[8]斯蒂芬·罗宾斯,蒂莫西·贾奇.组织行为学[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80-127.
[9]刘经纬,郝佳婧.重大疫情中大学生的心理波动与引导策略[J].思想教育研究,2020,309(3):12-18.
[10]王文超,伍新春,田雨馨,等.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生命意义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1):112-119.
[11]李永鑫,陈珅.大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知现状及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5):20-25.
[12]邢大伟.基于创造力三阶段模型培养大学生创造力意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9(9):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