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山景区危岩体地质特征及崩塌模式研究
2021-01-20林伟雄
林伟雄
(福建省工程顾问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0)
0 引言
危岩体的形成和稳定性评判过程较为复杂,因为涉及因素较多,影响因素的多元组合导致崩塌形态各异、模式不同。近几年盛行山地旅游开发,然而与之并存的地质灾害风险,使得开发过程中危险性增大,经济投入加大[1-3]。对于危岩体的稳定性和变形破坏模式,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的研究[4-8],但危岩体所处地质条件千变万化,破坏模式模糊难分。基此,本文以天门山景区危岩体为工程背景,研究该危岩体地质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对地质灾害稳定性做出初步评价,为后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提供必要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1 工程概况
研究区位于永泰县葛岭镇溪洋村,距离天门山景区大门约500m,场地崩塌区域地形地貌如图1所示。拟建福州市党政领导机关人防疏散基地,位于天门山景区农业观光园内。根据现场调查及周边原居住村民了解的情况,研究区场地存在的主要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现场调查到崩塌体均较为破碎,堆积体体积约40×104 m3,且多分布在村道下游及坡面植被树丛中,规模小至直径约6cm碎石,大至1m3的块体。崩塌灾害,一方面主要受场地村道开挖卸荷作用裂隙张开并切割岩体;另一方面受坡面植被根系发育,在岩石裂隙中生长,使得岩石裂隙张开并不断发育。现场崩塌灾害的潜在危险区面积约1.3×104m2以上,在暴雨和地震作用下极易再次发生崩塌,产生滚石,对村道、下游拟建人防疏散基地和景区进出场道路产生威胁。
图1 研究区地形地貌图
2 危岩体地质特征分析
2.1 地质条件特征
研究区场地地貌单元为剥蚀残山地貌单元,场地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不同成因类型的岩土层,成因类型分别属于人工堆填、洪积、坡残积等,其基底基岩主要为不同风化程度的凝灰熔岩。场地所分布的地层,主要为(含泥)碎石、粉质粘土以及不同风化程度的凝灰熔岩。该场地的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含泥)碎石中的上层滞水;下部凝灰熔岩及其风化带中的风化孔隙-裂隙水。
2.2 危岩体地质特征
危岩体WY-01,位于拟建人防工程影响范围上方,该区域危岩体由3组裂隙切割形成,分别为LX01~03,距离地面约3.2 m。其中LX01产状315°∠34°;LX02产状为280°∠54°,LX03产状为175°∠70°。由于该岩体位于两个坡面交界处,因此坡面倾向和倾角分别为268°∠84°和148°∠85°。裂隙张开度10mm~20 mm,裂隙已贯通,裂面粗糙,无充填物,造成该岩体切割规模为2.5m×2m×3m。
该危岩体下部临空面呈现出较多的未贯通节理裂隙,主要有2条:节理裂隙JL-01呈现顺层结构,上部临空面已贯通,下部未贯通,产状为255°∠61°;节理裂隙JL-02,呈现反倾结构,产状为66°∠88°,切割岩体,未出现贯通和错动现象,如图2所示。
图2 危岩体WY-01
岩体WY-02下部岩体破碎,节理裂隙发育,顶部部分岩体悬挑。节理组JL-04近乎垂直现有道路,呈层状,厚度约40cm,产状为240°∠89°,张开度0~3mm,裂面粗糙,局部贯通,贯通处内部有土体填充。节理组JL-05呈平面,有坡面走向,张开度1mm~5mm,裂面较光滑,局部贯通,节理内填充土体,产状为246°∠88°,如图3所示。
图3 危岩体WY-02
危岩体WY-03下部岩体破碎,三组节理裂隙发育,顶部部分为松散堆积体。节理组JL-07近乎垂直于路面,且坡面处于临空状态,产状为250°∠86°,张开度0mm;JL-08顺层平行于潜在滑动方向,切割岩体厚度约0.5m,产状为250°∠30°。该部分岩体导致土体局部处于悬空状态,极易失稳破坏;JL-09近乎垂直于路面,但分布较少,产状为250°∠86°节理组,如图4所示。
图4 危岩体WY-03
WY-04高约141m,宽46m,切割厚度约22m,倾向约270°,后缘切割面倾角约80°,横向切割和后缘开裂深度、填充物情况由于未能进行实地踏勘,未获取相关数据。
WY-05高约130m,宽98m,切割厚度约48m,倾向约165°,后缘切割面倾角约70°~80°;WY-05高约130m,宽98m,切割厚度约48m,倾向约165°,后缘切割面倾角约70°~80°。
WY-04和WY-05横向切割和后缘开裂深度、填充物情况,均由于位置较高、坡面陡直,因此未能进行实地踏勘未获取相关数据,如图5所示。
图5 危岩体WY-04、WY-05
2.3 危岩体稳定性定性分析
场地内主要有5个危岩体,危岩体WY-01受3组节理裂隙切割,已完全贯通,现无填充物,规模较小,约15 m3,根据赤平极射投影分析危岩体的稳定性,计算的安全系数为-1.506。因安全系数不存在负值概念,从定性分析角度出发,判定该危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可能沿C方向滑动,如图6所示。
图6 危岩体WY-01赤平投影图
危岩体WY-02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属于道路开挖后卸荷作用产生的危岩灾害,部分处于悬挑状态,体积约3.6 m3,另有小块碎石镶嵌其中,随着风化、卸荷作用,岩体切割岩体形成小的岩块会不断崩落。危岩体WY-03中三组节理裂隙发育,顶部部分为松散堆积体,局部悬挑,存在临空方向的结构面,以及竖向切割节理,由于道路开挖卸荷以及风化作用,节理裂隙不断发育,裂隙间钙质填充,现状较稳定,但存在进一步风化和人类影响下发生滑移破坏的可能。
危岩体WY-04与福州市党政机关疏散基地水平距离约540 m,高程差约240 m,处于近乎直立裸露状态。根据赤平极射投影分析危岩体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该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稳定性系数为1.52,但在今后可能产生崩塌灾害,如图7所示。
图7 危岩体WY-04赤平投影图
危岩体WY-05与福州市党政机关疏散基地水平距离约560 m,高程差约360 m,两侧通过无人机观察存在裂缝,岩体成层状,根据下部危岩体及节理分布情况推测,存在沿顺坡向层状节理裂隙。根据赤平极射投影分析危岩体的稳定性,结果显示该危岩体处于稳定状态,但在今后可能产生崩塌灾害。
3 危岩体变形崩塌模式分析
根据危岩体现状、空间几何特征、结构面几何特征分析结果可知,研究区危岩体整体受节理裂隙控制,临空面陡直且受裂隙切割形成危岩体,甚至形成悬挑危岩体。以WY-01~WY-03为例,对研究区崩塌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主要崩塌模式为坠落式、滑移式、倾倒式以及楔形体式。
根据研究区所处的地质环境分析,危岩体的形成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内部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外部条件包括降雨、风化、人类活动等。
WY-01危岩体存在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3组结构面已完全贯通,且结构面无填充,坡度较大,危岩体表现为明显的前缘陡坡、后缘陡坎,因此可理解为主要受地形地貌和高陡临空面影响,受剪切力作用,可能产生滑移、倾倒破坏形式。由于同时受两组结构面控制,因此也存在极大可能性发生楔形体破坏,如图8所示。
图8 WY-01危岩体崩塌模式图
WY-02危岩体节理裂隙更为发育,岩体破碎程度大,且局部悬挑,出露岩性厚层块状坚硬岩石,形成较陡峻的边坡,由于构造节理和卸荷裂隙发育,且前缘存在高陡临空面,在重力作用下,被卸荷裂隙及层面、构造裂隙切割贯通,极易形成坠落式和滑移式崩塌,如图9所示。
图9 WY-02危岩体崩塌模式图
WY-03危岩体发育有3组节理裂隙,节理裂隙的多元组合构成不同类型的岩体结构,软弱结构面的强度控制岩体强度,因此倾向临空面的软弱结构面的发育程度,延伸长度以及结构面的抗剪强度,是控制边坡产生崩塌的重要因素。该危岩体坡顶为松散堆积体,可考虑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以及在降雨及长期风化、地震等因素下,可能产生倾倒式和滑移式崩塌,如图10所示。
图10 WY-03危岩体崩塌模式图
WY-04、WY-05危岩体位于高陡岩坡上,通过无人机观察发现两侧存在裂缝,处于近乎直立裸露状态,周边植被发育,裂隙中有泥土填充,推测降雨是该坡体变形发展主要因素。该区域夏季暴雨发生频繁,雨季的暴雨及持续时间较长的降雨渗入坡体,降雨沿岩石中的裂隙入渗,软化裂隙结构面,同时在裂隙中形成孔隙水压力,导致坡体重力加大,固结力减少,加剧岩石的变形和破坏。在地震等外界影响下,极易发生倾倒、坠落式崩塌。
4 结论
以天门山景区危岩体为工程背景,对危岩体的稳定性、崩塌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区危岩体分布零散,规模不大,但多数危岩体已处于崩塌的临界状态,对于拟建人防疏散基地和天门山景区均存在潜在危害;
(2)研究区危岩体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下,存在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和楔形体破坏4种主要潜在崩塌模式;
(3)研究区应健全完善地灾监测预警系统,后期景点开发和其他拟建工程应尽量避开危岩灾害高风险区域,或对危岩体采取及时的工程措施,以确保景区和拟建工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