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视频时代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及建构

2021-01-20郑,王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育青少年素养

沈 郑,王 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审美教育的当代性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蔡元培先生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美育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1]。同样地,陶行知先生在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也提到审美教育是三个教育目标之一。这三个教育目标是: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2]。之后,近现代重要的中国美育学者还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曾繁仁等。

西方美育史上,1795年席勒于《审美教育书简》中表示,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的集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同时得到发挥,而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只有人在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是审美的人,只有他是审美人时,他才是完全的人和完整的人[3]。他的审美教育理论是在工业化文明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表达,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席勒写作《审美教育书简》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半年,是启蒙主义时代,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上十分强健和积极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文学上有歌德的《浮士德》、音乐上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哲学上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他们致力于用审美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造成的分裂和对立。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世界范围内文化经济时代或者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已与蔡元培、席勒所提倡的美育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主要对立不再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对立,不再是情感与工具理性的对立。在当代社会,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重新回到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新成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二,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产力的空前提高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的闲暇时间大量增长,审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成为现实。在启蒙主义时代,艺术创作是“天才”的特权,席勒自己就因为文学创作能力从社会下层进入上流社会。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产”艺术作品,并且可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传播;第三,艺术家与普通人界限的模糊,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消失,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基础从机械复制转向了个人自我中心的生产模式。如果说平推磨是第一次轴心时代艺术生产的物质基础,蒸汽磨是工业化革命时代艺术生产上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云计算和区块链就是当代艺术生产的物质基础。

基于以上变化,审美教育的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当代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美学结构体系和新的审美文化观念。它的产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历史地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新时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确定了新时代美学研究的时代宗旨,为建构当代审美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因此,我们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物质基础出现之后,审美活动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和关键问题就成为当代美学和人文学科应该认真思考并且给予回答的问题。

(二)青少年的审美教育问题

青少年审美教育是当代审美教育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4]。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转折点,是个体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的过渡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感情强而理性弱的状态。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和理念,强化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幼稚的儿童成长为成熟的、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社会都协调的、完善的、高素质的和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最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是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截至2019年6月,3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群体占总体网民的57.35%[5]。虽然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普及率高,但是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6]。调查发现,青少年在主动搜索和整合信息内容方面能力不足,对数字媒介依赖程度高。同时数据也显示,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所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是当代审美教育中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二、研究设计与思路

为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拟定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7]。其中,研究发展青少年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发展核心素养,青少年明确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根据当前现实需要,教育部已完成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基于《意见》,本研究相应地抽取了这三个维度来描述短视频是如何在审美教育中发展青少年核心素养,每一维度包含多个测量指标,从而最终构建短视频美育的基本框架(见图1)。

图1

三、研究发现与短视频美育框架建构

(一)建构短视频审美评估体系

研究发现,虽然艺术类短视频广受青少年欢迎,但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所以短视频是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成为学界争议的新焦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姚建彬教授论及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认为这个时代的审美教育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审美素养的多层次差异,包括洲际、国际、族际、男女等差异。因此,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是一场艰难的审美救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知识的惠普——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显示,一方面短视频使日常生活知识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拓展了“知识的边界”,降低了知识生产的门槛,激发大众的知识传播热情,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知识传播中来;另一方面,短视频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共享,将个体学习转化为大众分享和参与,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所以,短视频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教育他人。

短视频中个体化的艺术表达的确会出现泥沙俱下,甚至是乱象丛生的情况。这是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机制仍然是一个“必然王国”的世界,人们“真实的需要”和他们的“直接需要”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尽管如此,短视频技术却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短视频平台把艺术创作的门槛极大地降低了,曾经笼罩在艺术生产领域的迷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清除。同时短视频的艺术表达又具有形式化和普遍性,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基础,为艺术创造力的普遍化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对于其内容质量等问题,理想的方向和出路是:加强对新的艺术形式、内容和审美经验模式的引导和评估,建立完善的艺术人文审美机制,让专业美学和艺术批评积极介入,唤起和激励青少年对审美解放的追求、对获得审美经验完整性的向往。通过情感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实现文化习性的进步,使青少年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自在的状态达到真实而全面的自由。

(二)获取审美文化理论新途径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宽厚的文化基础是青少年发展艺术人文素养的基石。截至2020年6月,艺术直播课堂已播放超过5000场次,近1000位艺术家通过短视频直播艺术教学,直播总时长超过6000小时,观看达2037.9万人次。疫情期间,艺术家通过短视频平台,甚至将艺术教学搬进湖北各方舱医院,在不影响医护工作的情况下,用艺术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提振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其中,TOP3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内容分类主要有舞蹈、文学、戏曲、雕塑、音乐、书法和绘画,尤其舞蹈的线上教学是青少年全年龄段播放数TOP1。

在短视频中,传授艺术文化理论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基础。以舞蹈为例,舞蹈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不同于一般艺术形式的特殊艺术。其具有严谨、复杂且耗时长等特征,学生需要经过艰苦的动作学习和训练的过程,才能真正学习到舞蹈精髓。以往教育家、舞蹈家批评及否定在舞蹈教学中使用注入式或填鸭式教学法,提倡启发式教学法,所以口传身授是舞蹈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它不仅使得舞蹈老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能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疫情期间,传统的现场口传身授教学受到影响,而短视频教学却可以继续为舞蹈教学提供极大的便利。通过艺术直播课堂,老师可以在短视频中讲解舞蹈知识,示范舞蹈动作,与学生可以远程无障碍的互动交流,对学生学习的舞蹈动作进行有效的辅助和矫正。同样,学生也可以观摩老师的示范动作,向老师提出疑问,获得解答。课程结束后,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随时随地多次播放视频再次进行学习。因此,疫情下短视频替代现场教学,成为传授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新途径。例如,一名来自陕西女生,通过艺术直播课堂继续在医院隔离病房学习舞蹈,并用短视频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短视频中她乐观积极的态度感染着每一位观看者的心,虽然处于隔离期,但她依然用事实证明,隔离的是病毒,艺术不会被隔离。

艺术直播课堂的评论显示,青少年的正面评价达到82%,具体情绪表现为好(72.92%)、乐(12.50%)等。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对这种艺术类短视频的审美教育形式持正面态度,愿意通过短视频学习艺术文化知识与技能,且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短视频为培育青少年艺术文化基础、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开辟了新渠道,从教育的质与量双重度量发展青少年审美素养,对青少年艺术文化理论学习有正面影响,可以成为学校美育形式的有力补充。

(三)实践审美活动,完整审美经验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和有生活品质的人。2019年抖音短视频陆续推出“我怎么这么艺术”“不要抖动要艺术”“抖出我的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等全民艺术挑战赛,面向所有人寻找“艺术推广官”。普通用户发布短视频和带以上话题,点赞最多的视频创作者即可获得认证为“抖音艺术推广官”,并可获得官方指导与多方面的资源支持,鼓励艺术爱好者自主发展。截至2020年6月,研究数据显示,众多85后青年艺术家和文艺爱好者共发布了32.4万条艺术类短视频,吸引超过400万用户互动评论,累计播放量超321亿。

根据统计信息,其中不乏35周岁以下青少年推广官,例如“超白大叔”,他是绘画艺术创作者,也是传统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位年仅28岁的小伙子,仅用一支毛笔加各色的颜料,就能勾勒出无数幅栩栩如生的水彩作品,并收获了高达117万多的粉丝数,作品点赞数量破1500万。又如生于1995年,年仅25岁的留法学生彭静旋,用一袭红衣和一台古筝在欧洲街头演奏,惊艳法兰西,将中国民乐艺术飞入法国百姓家,获赞高达7200多万,粉丝数超657万,单条弹奏古筝的视频点赞数就可破176万。她认为短视频是个很好的分享知识、交往艺术的途径,它多元化的趋势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艺术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人们不仅能在平台上学到很多东西,并且可以记录自己美好的生活,增添艺术的乐趣。另外,艺术推广官的评论显示,青少年对艺术推广官的正面评价高达86.34%,具体情绪表现为好(85.29%)、乐(10.29%)等。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推广官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对自我价值有正确的认识,愿意挖掘自身潜力从而应对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正朝着高层次艺术创新人才自主发展,且他们对其他青少年具有正面影响力作用,是他们学习的典范。

在启蒙主义时代,审美教育问题服从于哲学人类学的问题,思考和回答“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当代社会,审美教育的根本问题仍然是“人是什么?”的问题。它的理论基础是审美人类学。如果说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把人的理想状态表述为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的话,那么在当代社会,人的理想状态也许可以表述为人类的文化解放和人民大众创造性的普遍性实现的愿望,这是一种与个体的审美需要相结合的具体的审美经验。短视频平台不需要任何门槛的普遍性使用为艺术创造力的普遍化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在具有了艺术文化理论和艺术创造条件后,艺术家和普通人的界限开始模糊,甚至一定程度上逐渐消失,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基础从机械复制,转向了以个人自我中心的生产模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成为现实。

在人人都可以进行艺术表演和艺术传述的时代,审美活动的关键意义在于个体自身在人类学意义上的自我实践,也就是个体从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中获得审美经验的完整性。研究发现,艺术推广官已体现出青少年的主观能动性。青少年通过创作与传播短视频,发掘自身潜力、学会艺术技能、进行艺术实践和深化艺术素养。因此,短视频对青少年实践审美活动、获得完整的审美经验、自主发展成为艺术高级人才具有正面影响力作用。专业艺术工作者引领,大众参与互动创造,让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节用艺术形式在短视频齐聚焕彩,打造了极具互联网时代特征的艺术体验。短视频与艺术融合,艺术内容是短视频的丰富宝藏。而艺术的力量也正在慢慢显现,开始反哺,强化短视频的文化内核,更多的年轻人与更好的内容作品一起为短视频发力,演绎出无限的美好与生命力。

(四)唤起审美情感,增强社会责任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可以培育青少年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疫情期间,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通过短视频进行艺术创作、艺术记录和艺术传播,发起了文艺抗疫系列话题,如“艺起战疫”“艺起前行”等,大力推动公众社会参与机制。截至2020年6月,研究数据显示,累计创作644条相关战疫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超22亿。典型的案例比如说,被网友称作“硬核医生”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携手华山感染科团队制作改编歌曲《唯一的可能》,鼓励全国受疫情影响的同胞们,特别是武汉的患者和抗“疫”前线白衣战士,树立战胜疫情的信心,释放艺术战“疫”正能量。又如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徐标新,突发奇想在短视频中分享花式“云练功”——“防疫控疫不放松,在家天天要练功。期盼疫情快断送,再上舞台更轻松”,既展示了越剧演员“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练功情景,又将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传递给了更多人。

“艺起战疫”话题开展后,吸引了一大批文艺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受到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分享和点赞,其中单个作品最高点赞量高达150多万次。青少年纷纷在相关短视频的评论中留下很多暖心之语,如“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一起战疫,我们未来会更好”“致敬最可爱的人,你们辛苦了!”等。“艺起战疫”话题评论显示,青少年的正面评论达到71.83%,具体情绪表现为好(70.99%)、乐(10.49%)等。这些数据表明,在短视频平台,青少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树立了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对于“艺起前行”话题,评论显示青少年的正面评论达到82.78%,具体情绪表现为好(77.64%)、乐(9.94%)等。这些数据表明,在短视频平台上,青少年网民积极参与社会话题讨论,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正努力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在当代社会多重叠合的语境中,丰富而多元的短视频现象使审美经验通过有效缝合而获得审美经验完整性的概率大幅度提高。审美经验获得完整性的机制存在于人的物质性身体之中,人类文明的进程,特别是工业化文明的进程将人的经验的完整性分割开来。在短视频等现代技术的条件下,人类个体有可能摆脱各种社会性的机制,以自然而自由的状态面对自我,以个人风格化的方式来表达和传述自己的审美经验,在此基础上,一个风格多样、个性鲜明,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丰富性的人类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大门就此打开了。因此,在疫情期间文艺短视频被用来释放正能量、抚慰大众情绪、振奋抗疫精神,具有深度和广度,对青少年参与社会热点话题、培育实践创新能力和责任担当素质有积极影响。在当代社会,只有建立在充满爱意、信任和同理心基础上的艺术表达才能真正具有唤醒人心和改变世界的力量。也就是说,具有爱心和伦理价值的情感及其艺术表达,才能产生当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实现审美解放和审美的革命作用。研究证明,短视频利用相关的文艺抗疫话题,建立青少年对此社会话题的爱意、信任和同理心,并唤起青少年的审美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并最终实现审美教育。

四、结论

综上,通过对艺术类短视频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后,最终发现短视频对提升当代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具有正面的影响力作用。具体来说,短视频开展有关的新型美育活动,可以协助学校美育来巩固青少年艺术文化基础,成为获取审美文化的新途径,实践审美活动,唤起审美情感,从而使审美经验更加完整。但截至目前,短视频作为新兴美育形式,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希望未来有多种形式的“短视频+美育”的结合,以完善艺术人文审美机制和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培育建构。

猜你喜欢

美育青少年素养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青少年发明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教师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