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实证研究
2021-01-20徐淑红
徐淑红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土木建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来乡村振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通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振兴,因地制宜地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机制。乡村旅游成为中国农村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乡村精准扶贫的全新突破口。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建设同质化严重,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冲击和破坏乡村的自然资源环境,降低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生态价值,如何科学合理地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合理规划乡村旅游的未来走势,更好地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是对当前不断丰富的乡村旅游研究的边际补充,也是从乡村振兴视角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借鉴和参考。
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目的是获取相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些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的研究乡村旅游的重要关注点。首先,从旅游产业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影响来看,乡村旅游的发展满足了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城镇旅游者对乡村文化及民俗活动的认知,意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1];乡村旅游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意义重大,促进了当地经济多元化发展,扩大了农副产品的销售,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3]。从研究的视角来看,主要集中在宏观政策分析和微观个体行为分析,有学者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的市场前景广阔、乡村旅游的上下游产业链关联紧密,劳动密集型特色明显,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5]。有学者利用河北省5个自然村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地域之间因自然资源禀赋、地域文化差异,乡村旅游的发展程度存在地域差异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有明显差异[6]。还有一些学者利用耦合理论分析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其实证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从初期的不耦合到后期逐渐走向耦合[7-8]。从乡村旅游影响乡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来看,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主要是从产业结构升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就业提升和收入增加等角度[9-10]。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是负向抑制作用,主要是从生态经济的角度进行研究,乡村旅游过度开发,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力,反而不利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11-12]。
综观现有的研究,多数的研究对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把握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大多数的研究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定性分析,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少数只是从宏观政策层面或个体行为方面进行分析,缺少省域中观层面的考察;现有研究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结果方面仍存在一些争议,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研究,不仅考虑对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把农村环境、资源的影响纳入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转型,走绿色经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理论分析
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体现在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幸福感,实现乡村振兴。从内部作用机制来看,乡村旅游可以带动居民消费,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反过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后,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农村地区基础建设水平,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也存在相互制约关系,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效果,反过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也会影响到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受到旅游产业上下游配套产业、农副产品资源等因素的制约,这些都是与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乡村旅游的发展繁荣,游客增加后,对农村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农村居民生存环境的资源因人数增加受到制约,空气、水源、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增加,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乡村旅游业的繁荣和发展,农村物价水平也会随之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消费,从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促进农村消费、农民就业、农民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另外乡村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过分承载和消耗、物价上涨等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负面影响作用,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总效应取决于正向和负向作用的相对大小,有待通过实证研究来进一步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效应分析详见图1。
图1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机制效应分析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双重效应,到底是正向还是负向,取决于这两个机制作用的相对大小。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仅仅是农村经济数量的增加,更多的是乡村环境改善、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上升等诸多质量发展方面。农村经济发展是在乡村振兴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发展,乡村旅游的繁荣会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但从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张,接待人数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会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会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提出本文的第一个研究假设。
假设1:乡村旅游会带来农村经济增长,但对农村资源、环境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中国的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性,其中东部沿海地区是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区域,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各个地区在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规制措施过程中,也存在乡村旅游上下游产业配套建设、交通设施和物流发展等基础设施方面存在差异性,因此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会存在地区的异质性,从而提出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2: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地区的异质性,东部地区的发展绩效高于中西部地区。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统计
(一)模型设定
本文实证分析的思路是基于不同维度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来检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发现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既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也存在负向的制约作用,为了检验他们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引入乡村旅游的平方项,具体的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公式(1)中所有变量的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被解释变量Yit代表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核心解释变量Xit代表乡村旅游指标,Zit表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其他影响因素,μit表示误差扰动项。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数(EN)
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包括经济总量的持续稳定增长,又有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破坏性较小,产业结构合理,收入分配公平,就业稳定等方面。经济数量指标本文选取人均GDP来测量;经济质量指标本文选取单位GDP的能耗、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单位GDP的废气排放量、单位GDP的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经济增长波动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来测量。
2.核心解释变量:乡村旅游指标(RT)
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具有多维度综合性特征,本文从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乡村旅游人均消费、乡村景区保护程度、乡村环境卫生达标率、乡村空气质量等指标来测量。
3.控制变量
除了乡村旅游因素之外,其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根据现有学者的研究和数据可得性,本文选取通货膨胀率、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路建设、受教育程度这几个有典型代表性的控制变量。
通货膨胀率(CPI):各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价格变动程度,以2001年为基期进行计算农村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付水平(GOV):地方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出金额除以全国的平均水平。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INF):用地区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的产出总量除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得到的比值再除以全国的均值。
交通运输条件(ROAD):用地区公路的里程数除以全国公路总里程数。
受教育程度(EDU):受教育程度是从人力资本角度来影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采用每十万人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来测量。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2001-2019年的数据,因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数据采集不完整,未纳入实证分析,有30个省(市、自治区)19年共计570个省际面板数据。
三、实证分析结果
(一)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省际面板分析
首先需要对面板模型的预设进行检验,采用F统计量检验面板模型设定是否合理,混合最小二乘法回归和面板的固定效应模型之间是否具有显著性的差异,固定效应模型的F统计量值为173.4328,相伴概率p=0.0014,说明面板模型设计是合理的。本文选取的省际面板数据,时间t=19,i=30,属于i>t的短面板数据,此时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可能具有明显的差异,本文通过借助Hausman检验得到x2=104.6315,相伴概率p=0.0003,拒绝了个体效应与解释变量之间的正交性假设,因此模型应为固定效应模型(见表1)。
下面我们以面板模型的固体效应估计结果分析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国层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乡村旅游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会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的二次项系数上升0.1284个单位,且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一次项系数下降0.2084个单位,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以上实证估计结果说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出U型曲线关系,说明乡村旅游发展的早期阶段,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下游产业配套情况尚未匹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乡村环境资源承载过度,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发展旅游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同步进行,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规模效应凸显,后期体现出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估计结果接受了理论假设1,说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存在负向的抑制效应,乡村旅游发展后期成熟阶段体现的是正向促进效应。
其他控制变量方面,通货膨胀率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且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政府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是符合理论预期的,全国各个省(市、区)政府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农村经济建设的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同时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和优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农村的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电通信业等物流网络设施建设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影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会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道路建设水平对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支持了现有的“要想富,先修路”观点,道路建设是乡村旅游、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保障。人力资本方面对农村经济发展也具有显著的正面促进作用,每十万人中增加1个大学生,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指数上升0.3087个单位,高学历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有明显的提升作用。
表1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省级面板估计结果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由于中国地区发展的政策、区位、资源禀赋等差异,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乡村旅游发展程度、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同时,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实施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也是存在差异的。基于此,有必要了解不同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性情况。本文根据中国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禀赋的地区差异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地区群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等11省(市、区);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市、区);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1省(市、区)。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分地区样本的估计结果见表2,从不同地区层面的估计结果来看,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更加显著,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均在1%水平上显著,而中部、西部地区在5%水平上显著;东部地区乡村旅游一次项、二次项估计系数的绝对值也大于中部、中部地区的估计结果西部,说明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绩效要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优于西部地区,接受了本文的理论假设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分地区估计结果说明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大于中部,中部地区大于西部。从自然资源禀赋效应来说,东部地区临海,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同时乡村旅游的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保障和支持;而中西部地区也有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但由于乡村旅游的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待提升,说明了乡村旅游不能完全靠天吃饭,还要有相关的产业链对接。
表2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分区域估计结果
四、结论及启示
本文基于中国2001-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分析乡村旅游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U型曲线的变化关系。乡村旅游发展早期,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游产业配套尚未成熟,乡村旅游建设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不稳定、不持续,反而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随着乡村旅游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增大并超过某一规模,乡村旅游发展红利凸显,出现乡村旅游投入越大,越来越有利于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大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大于西部地区。乡村旅游的经济效应不仅是体现在自然资源的禀赋差异,更重要的是与乡村旅游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的成熟情况、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等方面,东部地区的乡村旅游的产业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于中西部,因此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大于中西部。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实施乡村旅游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了理论基础。乡村旅游业逐渐成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各级政府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要注意适度开发、保护环境,注重乡村旅游业经济效应的长期收益,实现乡村旅游收入增长与资源环境美化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各级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中西部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地区的交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鼓励区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东部地区政府、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帮扶力度,实现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还要加强横向合作和联系,把优势的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资源禀赋集中起来,加强区域之间联合开发、实现利益共享,努力实现中西部地区乡村旅游业的振兴,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