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2021-01-20

社会科学家 2020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蒙 岚

(1.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12)

引言

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必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近年来,全国各高校非常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涌现出大量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2017年至今,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检索到7101篇期刊论文,其中,有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文章106篇,发文数量相当高,但是高质量论文不多,核心期刊论文只有4篇。这些成果多从教师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理论或实践问题(夏文红等2019;刘正光等2020;叶俊等2020;陈雪贞2019;杨婧2020)[1-5]。少有从学生学的角度探索如何以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是本科教学阶段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受众量大面广,本文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视角探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问题,对于落实课程思政,推动育人成效有重大意义。

一、混合式学习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从20多年前开始出现,这些年来其含义在不断变化。混合式学习最早出现是为了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通过学习指导手册、视频、网络等学习资源自己学习,无须参加常规课程学习,是一种非常节约成本的学习(Driscoll 2002)[6]。通常说的混合式学习包含三种:线上教学和面对面教学和混合、教育技术的混合和教学方法的混合。

1.线上教学和面对面教学混合

传统的学习和基于网络技术教学的混合,即在传统教室进行面对面授课。线上授课部分则通过网络技术和虚拟网络学习环境如‘Blackboard’或者‘Moodle’等进行学习,同时利用即时社交软件和公告等进行学习指导。

2.教育技术混合

除了不同授课时空形式的混合,混合式学习还包括在实施网络教学时使用不同的学习媒介和软件等工具的混合。如学生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网络课程等手段的混合使用实现远程学习。

3.教学方法混合

同时,混合式学习还包括教学中混合使用了多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如在教学中混合使用PPP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产出导向法和续写法等。

在信息化与智能化时代,多媒体技术、大数据、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各教学平台、APP上丰富的学习资源满足各种学习需求,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本研究所依托的混合式教学是融合了以上三种类型的混合式教学,包括线上、线下授课时空的混合、信息技术使用的混合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混合。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

课程思政与隐性课程相关理论相似。参考隐性课程相关理论,在教育部的课程思政指导纲要框架下,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思政元素、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过程和课程建设参与主体等问题,对探索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有理念指导意义。

1.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关理论

课程指在特定教学体系中学习一系列经验,包括学校提供给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学习经验等(Lund&Tannehill,2010)[7],以及将要给学生教什么和需要学生学什么的长期学习计划(Rink,2014)[8]。课程是根据一系列有明确成果导向的计划向学生传授经验,包括学校、教育项目、部门、教育机构领导等设定的标准、礼仪、习俗等。对教育者而言,课程是教育项目或学校系统所提供给学习者的一系列经验,对学生而言,课程是需要获得好的成绩或者升级的一系列学习内容项(Siedentop&Tannehill,2000)[9]。

课程中非常受到关注的一部分内容包括一系列隐藏在教学当中的经验,包含一切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所传达的、需要包含的、受忽视了的、持续的和需要加强的内容。这种教与学的规范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隐性课程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构无计划、无意识地传递出来的价值观,教给学生的一些教学计划外的教师和学校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等(Huber,2003)[1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包含课程和积极的隐性课程,即要在传授教学计划内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正面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思政元素

首先,大学英语要突出课程本身作为一门外语语言课的课程特质,在中西方文化对比、国际视野和中国立场上突出本课程的思政特色。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大学英语作为公共基础课程,需要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另外,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的建设强调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守正创新,大学英语课程的课程思政不是孤立的建设和实施,而是要综合参考各学科的课程思政落脚点。根据《纲要》,文史哲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管理、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培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农学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医学类专业课程着力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因此大学英语的课程思政在内容的选择上应融合各学科的思政落点,善用各种题材的语言材料,真正落实基于英语语言教学、与思政课和专业课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

3.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不是简单植入某个教学环节。思政元素要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同时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利用好比赛、戏剧等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思政育人环境氛围。

4.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要保证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提升大学英语教师的育人素养必不可少。通过教研室、教研团队等基层组织的集体教研活动,帮助教师从思想意识上正确认识课程思政的定位,正确看待课程思政意义。同时,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各高校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帮助教师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从总体上提升全体教师的育人素养。

三、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

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效果是如盐化水、润物无声,绝不能简单强行附加给学生。学生作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对象,是课程思政的参与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探讨如何以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落实课程思政,对于成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获得良好教书育人效果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对5名大一本科生和1名大二本科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合现有二语习得相关理论,从学生视角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进行探讨。

1.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形式

在二语习得领域,故事是一种常用的外语学习的方式,是一种有意义、可理解、可回忆的学习材料,二语习得领域中的文本性假说(textuality hypothesis)、期望假说(expectancy hypothesis)、克拉申输入假说(Krashen’s input hypothesis)、片段假说(episode hypothesis)均能够为这一观点提供理论支持。简言之,故事在二语学习中是有效的(John W.1983)[11]。

就故事内容而言,真实的、能开拓视野的故事或案例最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讲那些能拓展我视野的,能让我很感兴趣的那种或者是那种我不知道的事情我都喜欢”(访谈对象1)

“我最喜欢的还是老师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记得有一次刚好学到一篇相关的文章,这个时候老师就刚好想到自己的一段经历,然后就会跟我们讲,我听得很投入。老师在说自己故事的时候,我会集中注意力,兴趣突然拉了上来。就是上一秒,你还是没那么集中注意力,但是下一秒你就会全神贯注地去听老师讲的内容,可能这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访谈对象3)

另外4位访谈对象也表示故事是他们比较乐于接受的授课内容。“故事可以提供一个上下文语境,有利于记忆”(访谈对象4)。

从学生的访谈观点可以看出,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能拓宽视野、打开思路的真人真事最能提起学生的兴趣,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被问到除了老师本人的故事,其他的一些故事学生是否愿意倾听,访谈对象3表示“喜欢看一些电影,比如《良医》这部电影,很多人不相信有自闭症的人能够胜任医生这份工作,因为医生是需要与人交流的,但是这个有自闭症的医生确实做到了。”基于这样的电影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诸如海报创作、辩论等小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在基于对电影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练习语言输出。同时学习影片中人物克服自身缺陷达成职业理想、医者仁心的精神,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可见,教师在没有合适的亲身经历作为故事与学生分享的情况下,借助电影故事作为课程思政输入素材也是一个不错的故事教学方法。

2.合作学习深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学生参与度

为了获得高效的、成功的、积极的外语教学效果,在外语教学领域需要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外语合作学习的主要观点是只要当学习目标不是语言形式而是形式以外的其他语言目标时,学生的注意力不应在语言本身,而应在完成学习任务;或者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互动,唯有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Alipour&Barjesteh,2017;Alrayah,2018)[12-13]。合作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讲故事可以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互动和分享彼此经历的过程中了解多样化的价值观。从教学论的角度说,讲故事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学生之间、说故事者与教师之间进行有效社交互动的机会,在与同伴或老师互动、对故事所表达的意义进行协商的过程中,提高说故事者准确说故事的能力(Kang 1997)[14]。可见,讲故事是一种有效的融入价值观交流和语言使用互动的良好形式。学生访谈表明,学生愿意与同伴分享故事,希望被倾听,也愿意倾听他人的故事。

访谈者:如果你的同学跟你分享故事,你愿意去听他的故事吗?

访谈对象1:挺愿意的。

访谈者:你同学已经把他的真人故事分享给你了,你会不会相应的把你自己的故事分享给他人?

访谈对象1:我会,我真的会。

访谈者:你喜欢在课堂上分享还是拍个视频或者录个音上传到平台上,分享给所有的同学?

访谈对象1:更喜欢在课堂上分享,因为在平台上的话,你不知道别人会不会听。

从访谈对象1的谈话中看到,学生愿意倾听,也愿意分享,并且希望自己分享的故事有人倾听。在传统的中国教学氛围中,很多学生不太喜欢主动分享,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大多数同学可能偏向于沉默,就是不太愿意讲。可能需要一些引导,班里面总会有一些大胆的同学举手起来说,有了第一个就会有第二、三、四个起来发言,到那时候其实大家都是有想法的”(访谈对象5)

可见,在故事分享活动中,学生参与被给予足够关注,并且在分享活动中有良好的行为参与、积极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学生便可能在行为和情感上投入更多的努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目标知识和技能,与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一致。

3.评价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学生参与度

评价在教学中对于促进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评价可以促进学习的发生,不好的评价会阻碍学习。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同样可以利用评价促成,通过评价保障学生参与到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思考与学习中来。在故事教学活动中,同伴评价可以促成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如访谈对象1表示希望面对面分享故事而不是在平台上分享故事的原因是担心没有人听。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所有学生的参与度,因此教师常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到学习平台上分享。针对这种情况,访谈对象1的观点是:

“线上的话,可以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故事。如果怕学生不会听的话,那就让他们互相打分或者让老师打分,这样子他们就会去听。像我们的外教课,我们presentation就是采用这种形式,我就会去听别人的,看看别人的发音是不是比我好,然后这样子我就把每个人都听了一遍。”

可见同伴互评可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评价指标的设定可以实现将思政元素和课程专业内容相结合,如针对语言的准确度、流利度、内容是否充实、逻辑是否合理等从语言层面设定评价标准,同时要求学生从思辨角度对听到的故事提出问题或对同伴的故事进行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在外语教学领域,讲故事一直被视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支架,从1974年美国国家讲故事保护联盟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and Perpetuation of Storytelling)建立以来,讲故事被当作一种教学策略一直被广泛用于学前到大学阶段的教学中。无论是文本本身,还是不同文本之间,抑或文本与外界之间,讲故事可以被视为联系学生之前所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故事通常按照主题组织,对学生普遍具有吸引力,讲故事可以启动学生所学的多种语言技能进入内容教学,具有激发包容性与多样性的潜能(Ching 2014)[15]。虽然讲故事被证明是有效的二语学习活动,但是我国大多数大学英语班级规模在40人左右甚至更多,课上时间无法保证所有学生在故事教学中的参与度,如此混合式教学则为故事教学活动提供了解决方案。能在课上进行故事分享的学生是少数,更多的学生则是在课上获得老师的启发,课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参与说故事或写故事,这样的方式可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参与度,避免小组成员搭便车。

基于学生访谈和相关文献,笔者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如表1所示:

表1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以学生为中心的STPS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

该路径将Think-pair-share教学方法与故事教学法混合,形成新的Story-think-pair-share(STPS)路径策略,在课前、课中、课后将线上、线下教学混合,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

1.课前

教师根据具体的教材单元主题,挖掘英语、专业与思政结合的落脚点,是文化自信、科学精神抑或奋斗精神?在这一阶段要充分考虑课文单元主题特色或文本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的线上影视、新闻故事等资源,设定好教学目标、思政目标。如某出版社大学英语教材有一个单元讲述一名运动员的故事,则可以把思政点设定为运动员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如果教师自己有这方面的经历,可以准备在课中讲到合适的内容时跟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一方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自己的经历讲起来更深动,更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如果教师自身没有合适的经历作为故事分享,则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如网上有一段邓亚萍用英语演讲的视频,讲述自己虽然先天在身高方面处于劣势,在入选省乒乓球队和国家队时都因身高而遇到过困难,但是由于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习,最终取得了18个世界冠军的好成绩。这样的运动员故事与课文的主题高度相关,让学生用课文里学到的描述运动员故事的词汇复述邓亚萍的故事,并分享心得,则可以应用所学词汇完成说故事和思政思考的学习任务。

2.课中(Story-think-pair)

在对课文主要脉络进行梳理之后,面授课程进行15至20分钟时,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分享教师的故事或是学生的故事(Story),进行单元主题的思政升华,有利于把学生开始分散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在此环节,学生听了故事后要给予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Think)。之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或身边人的相关故事,这一环节的说故事可以组队进行(Pair work),也可以分小组进行(Group work)。并且此环节要有重复,也就是说,学生要有说第二次故事的机会,即学生有改进的机会。具体说来,学生在第一次说故事时需要同伴反馈,可以是一个同伴,也可以是一组同伴,同伴给说故事的人提出反馈意见,说故事者根据同伴的意见对自己的故事进行改进,再对第二位同伴或第二组说第二次故事,得到二次反馈。如果课上时间不够,则可以把第二次说故事留到课后,作为线上任务完成。当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说故事的能力提升后,可以把对子任务或小组任务的说故事改为对第一轮故事的讨论或辩论,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3.课后(Share)

课后学生把口头说过的故事和讨论过的观点写到学习平台上,经过课上的交流、讨论互动,学生对目标语言知识点和思政点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课后再以写作或录口语视频的方式分享到学习平台,这时学生会比较自信,产出的故事和观点会比较完善。同时要求学生互相给平台上同伴的作文或口语进行评分和点评,这样就保证了全体学生的参与。老师再综合评阅和评价学生的线上任务,直接在线上反馈或留待下次面授课挑出典型学生案例进行讲评,促进下一轮STPS教学质量提升。

五、结语

课程思政实质上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本文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定位,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则,并结合现有文献,从学生的角度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通过故事、合作学习和评价促成课程思政的实现,提出了ST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落实提供了理论思路。但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该路径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还有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实证研究加以验证和完善。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