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2021-01-20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一、问题提出
社会性发展和认知发展、人格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主题,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其未来社会情绪、个性品质、社会性交往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息息相关[1]。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2]尤其要避免只注重知识、技能,忽视情感、态度和社会性的发展。随着《纲要》的颁布,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为学前教育中一门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学科,与健康、语言、科学、艺术共同构成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以及学前儿童发展的五大领域。2012 年教育部出台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3]可以看到,《纲要》和《指南》都强调幼儿教育的关键所在,即培养让幼儿受益终身的品质,促进其社会性发展,逐步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家庭是是幼儿获得社会人际关系、社会性认知以及性别角色概念的最初场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最基本的执行者。有研究发现:“儿童未来的发展深受其最初家庭生活经历的影响,虽然儿童在进入幼儿园和小学后,家庭的作用一定程度的削减,但是儿童大部分的时间依然在家庭中度过,家庭与老师、同伴、近邻等一些短期关系存在本质上的区别。”[4]所以,家庭在幼儿各方面的成长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家庭氛围、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以及受教养观念影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都会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观念类型影响幼儿个性发展以及同伴交往的质量,积极型的教养观念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而消极型的教养观念则会阻碍幼儿个性的发展[5];此外,父母教养观念越积极,孩子就越受同伴的欢迎;反之,父母教养观念越消极,孩子越容易被同伴排斥[6]。另外,在儿童的人际关系中出现最早并且持续最久的亲子关系,也会影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研究发现: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能够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7],使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8];民主型亲子关系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民主型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社会性发展水平最高[9]。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关于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关于父母教养观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父母教养行为和教养方式等外显行为上,而对内在教养观念的研究甚少。此外,大多数亲子关系研究都集中在年龄较大的孩子身上,其中以青少年的研究居多,幼儿期亲子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已有研究普遍强调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主体地位,仅仅从父母角度出发解释亲子关系,忽略了孩子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以及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的家庭干预措施,为提升父母教养观念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兰州市八所幼儿园中的5-6岁幼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这八所幼儿园包括三所农村幼儿园以及五所不同性质(政府机关幼儿园、私立幼儿园、厂矿幼儿园、高校附属幼儿园)的城区幼儿园。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41 份,回收问卷782 份,回收率为83.1%,剔除无效问卷58份,最终获得724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
(二)研究工具
1.父母教养观念问卷
对父母教养观念的考察借鉴了2013 年南京师范大学朱星梅硕士毕业论文中的研究工具《父母教养观念问卷》,并结合本研究的需要对个别问题进行适当的修改。修改后的问卷共30道题,包括儿童发展观(1-9 题)、早期教育观(10-25题)、父母观(26-27题)、成才观(28-30题)四个维度,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94、0.815、0.748 和0.779,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评分,每个问题从1 到5 分代表“完全不同意”“比较不同意”“一般同意”“比较同意”“完全同意”。
2.亲子关系问卷
对亲子关系的考察借鉴了2008 年内蒙古师范大学赵婷婷硕士毕业论文中的《亲子关系问卷》。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46,具有良好的信度。该问卷从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和依恋这四个维度进行编制,分为父母部分和幼儿部分,其中父母部分(1-16 题),主要从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幼儿部分(17-30 题),从依恋维度进行考察。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评分,从1 到5 级分别表示所描述的语句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不同程度,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记分。该问卷所有问题均由父母回答。
3.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
《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主要由周念丽编制,该工具涵盖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5个方面:社会适应、社会情绪(包括情绪表达和情绪调控)、抗挫行为、忍耐行为、服从行为。问卷采用五级计分,每个条目由1到5分别表示“从不”“几乎不”“大约一半”“几乎是”“总是”,幼儿得分越高代表社会性发展越好。该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在0.78~0.86之间,具有较好的信度,能够有效预测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
(三)研究过程
首先,由幼儿园带班老师向家长发放知情同意书,告知家长研究目的和实施程序,如果家长没有异议就在同意书上署名。然后,由带班教师将《父母教养观念问卷》《亲子关系问卷》《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问卷》成套发给家长,提醒家长认真浏览填表说明和注意事项,次日由家长统一交回。出于研究的伦理性考虑,本次问卷调查均采取匿名方式进行,通过编号相匹配。
(四)数据处理
本研究收集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考察父母教养观念的现状,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家庭背景因素,通过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父母教养观念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情况
表1 结果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平均值为3.06,高于中值3,说明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整体较高;各维度的平均得分介于2.70-3.63 之间,其中“社会适应”维度得分最高,“抗挫行为”维度得分最低。
表1 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各维度的基本情况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在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上的差异检验
首先将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总分按照递增顺序排序,取前27%作为低分组;再按照递减顺序排序,取前27%作为高分组;最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幼儿社会性发展在高分组和低分组上的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幼儿社会性发展在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上的差异检验(N=724)
从表2 可以看到,父母教养观念高分组和低分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分别为3.14 和2.30,亲子关系高分组和低分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分别为3.26 和2.88,并且无论是父母教养观念还是亲子关系,高分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t=4.307,p<0.001;t=3.966,p<0.001)。由此可见,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得分越高,幼儿社会性发展越好。
(三)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否具有影响,本研究对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进行了Person相关分析,同时以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各维度为自变量,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为因变量进行了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分析(N=724)
表4 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各个维度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回归分析(N=724)
表3结果显示,父母教养观念与亲子关系、父母教养观念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表4 结果显示,回归分析的有效性检验F=42.550(p<0.001),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151,说明回归模型是有效的,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可以解释15.1%的幼儿社会性发展。将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各个维度同时引入多元回归模型中,父母教养观念中的“儿童发展观”“父母观”“成才观”以及亲子关系中的“要求性”“反应性”的影响作用消失,“依恋”“早期教育观”和“情感亲密性”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依恋”维度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早期教育观”和“情感亲密性”。
四、讨论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社会性整体发展呈中等水平,其中“社会适应”维度得分最高,“抗挫行为”维度得分最低,说明5-6 岁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但是抗挫能力则比较弱。这可能是因为经过小班和中班两年的幼儿园生活后,大班幼儿对幼儿园的环境和一日生活常规已经非常熟悉,并且多数幼儿在班上建立了亲密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因此在群体生活的适应、归属感的获得、基本行为规范的遵守等社会适应方面发展较好[10]。而幼儿抗挫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是家长过度的保护造成的。由于父母对幼儿的生活包办太多,幼儿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几乎没有独立面对挫折情境的机会,往往在其还未觉察到困难时,困难就已经被解决了。所以当幼儿第一次独自面对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甚至产生畏惧和退缩行为[11]。还有的家长坚持“快乐至上”和“树大自然直”的观念,认为孩子年龄还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应该对他们有过多的要求,能够快乐的成长就行,没有必要培养他们的抗挫折能力。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抗挫折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二)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无论是父母教养观念还是亲子关系,高分组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另外,父母教养观念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父母教养观念越进步,亲子关系越和谐,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越高。这一发现也恰恰印证了已有研究的一些结论。例如,有研究表示,父母教养观念越积极越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发展;父母教育观念得分越高,儿童同伴关系发展越好;父母教育观念中的情感温暖、理解支持能够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严厉教育能够促进幼儿控制能力(包括行为控制和情绪控制)的发展;母亲的教育观念越符合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儿童自主性的发展越好[12]。在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还有研究认为,融洽的亲子关系能够降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13],使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14];在民主型和权威型亲子关系下长大的孩子善于人际交往,与教师和同伴的关系也更加和睦[15-17]。
(三)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父母教养观念越科学,父母对儿童以及儿童的成长发展越重视、对早期教育以及为人父母的职责认识越深刻、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和要求越合理,其家庭亲子关系整体也越协调。另外,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均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表示父母教养观念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观念越积极越科学,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越高。但是父母的教养观念不会直接作用于幼儿,观念要通过指导行为来间接的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同时,亲子关系越和谐,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也越高。家长与孩子的相处和交流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基础,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意义重大。父母与子女良好的沟通,父母以平等的、民主的、说理的方式养育孩子,是促进孩子社会性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研究发现,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与家庭亲子关系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在专制型的亲子关系中,儿童很难体验到合作与沟通的乐趣,长大后常常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在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中,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完成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比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性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18]。
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可以预测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其中,依恋、早期教育观和情感亲密性依次进入了回归方程,并且这三个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说明父母对早期教育的相关认识越深刻越科学、对子女在情感或行为上有更多亲密的表现、幼儿更愿意亲近父母并对父母有较高的依恋情绪,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水平越高。而父母教养观念中的“儿童发展观”、“父母观”、“成才观”以及亲子关系中的“要求性”、“反应性”没有进入回归方程,表示这些因素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综上,父母教养观念、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可用图1表示。
图1 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图1 中,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共同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家庭作为幼儿生活最为密切的微观系统,其中的每一个要素都息息相关,父母积极进步的教养观念会产生和睦融洽的亲子关系,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又有利于父母转变不科学的教养观念,反之亦然。据此,父母教养观念一方面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另一方面也可能通过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亲子关系亦如此,在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同时,也可能通过父母教养观念间接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
五、教育建议
(一)转变父母教养观念,塑造良好亲子关系
本研究发现幼儿社会性发展受到父母教养观念和亲子关系的相互影响,因此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可以从转变父母教养观念,塑造良好亲子关系着手。
一方面,父母要通过教育知识学习、育儿经验交流及家园合作来转变教养观念。具体来讲,第一,父母要主动加强学前教育知识的学习,认真阅读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和国家的教育政策,进一步领会教育理念的精神和内涵,自觉反思自己在幼儿教育中的缺点和不足。第二,通过大众传媒等多种渠道了解学前教育的最新资讯和发展动向,不断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以更加进步和开放的姿态更新教养观念。第三,和身边有经验的家长进行探讨和交流,借鉴和参考她们成功的育儿经验,从而不断纠正自己观念系统中不科学的认识。第四,积极寻求幼儿园教师的帮助。幼儿园教师经过专门的训练,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和技巧[19]。因此,父母要经常和幼儿园教师沟通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养能力,通过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20]。
另一方面,父母应通过各种途径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由于本研究的亲子关系主要从要求性、反应性、情感亲密性、依恋四个维度来考察,因此完善亲子关系的对策也从这四个方面考虑。首先,父母应该从幼儿自身情况出发,提出合理的要求和期待。因为幼儿心智发展尚未成熟,对社会的认知才刚刚开始,只有正确的引导和合理的要求才能帮助孩子。其次,父母要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幼儿,要对幼儿的表现和需求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当幼儿接收到来自父母情感或者行动上积极的回应和反馈后,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再次,父母应该给与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呵护,注重与孩子的心灵交流和沟通,多从精神上关心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最后,父母应与幼儿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相处,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对孩子发出的信号给予积极地回应,使孩子充分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意,进而对父母形成安全的依恋。
(二)树立积极的挫折教育观,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
本研究发现,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整体水平较高,但是社会性各个方面的发展之间还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其中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最好,而抗挫能力的发展则最弱。因此,提高幼儿社会性发展整体水平的关键是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将抗挫能力的发展作为突破口加强训练。
一方面,父母应树立积极的挫折教育观,正确看待和评价挫折。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当孩子跌倒时,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扶起孩子安慰孩子;还有些家长因为心疼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受苦,总是想方设法地帮助孩子。然而,那些在父母无微不至呵护下长大的孩子,一旦独自遇到困难,便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结果反而承受了更大的挫折。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会放手,鼓励“跌倒”的孩子自己站起来,引导孩子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如此孩子才会坦然无惧的接受挑战。
另一方面,父母教养观念不会直接作用于幼儿,而是要通过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幼儿,所以父母要将挫折教育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首先,父母要及时进行疏导,帮助幼儿排解克服消极情绪。由于幼儿年龄尚小、经验不足、认知水平以及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不免会产生消极情绪和畏惧心理。父母在这个时候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失败原因,引导孩子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等外在可控因素,而不是归因于能力不足等不可控的内部因素。其次,班杜拉说过,“儿童通过观察模仿成人的行为而习得新的行为”[21]。因此,为了增强幼儿的抗挫信心,提高幼儿的抗挫能力,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抗挫的榜样,给孩子提供成功抗挫的鲜明事迹,并且鼓励孩子“挫折无法避免,但只要勇敢的挑战,就一定能够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