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给区块链制定国家标准
2021-01-20石燕红
文/石燕红
标准化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基石。
自2019年区块链加入“新基建”之后,区块链已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创新项目。与区块链项目落地开花,呈现一片欣欣向荣之态相反的是,很少有人能回答清楚这个问题:区块链到底是什么?
区块链发展绕不开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明确的回答能很好地帮助市场厘清区块链的边界在哪里,而回答这个问题的前提是全社会必须形成一个清晰的共识:形成区块链的标准是什么?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会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有消息透露,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主导的《信息技术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国家标准(下称“架构标准”)已完成上海征求意见会议,即将正式报批,未来该项标准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区块链技术国家标准。
关于标准的争议
对于区块链是否应该制定国家标准这个问题,社会上的声音莫衷一是。
从宏观而言,区块链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很多人认为,如果过早地制定标准去束缚它,很可能导致技术发展的畸形。
也有其他一些人持乐观的看法,区块链发展到如今这种态势,已经形成一定的成果,区块链标准的制定是将这些成果总结出来,将优秀的经验制成清晰的条目以便于行业内其他企业学习,促进整个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生态的建设。
“标准化是区块链技术发展的基石。”中国电子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表示,国家标准的制定将会进一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有利于机构低成本进入并形成良性循环,对产业发展也起到总结、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虽然立场不同看法也不同,但不可否认的是,无共识的区块链生态发展到如今,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白帽汇安全研究院发布的《区块链产业安全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到2018年间,全球区块链安全事件频发,共造成经济损失28.64亿美元,并且2017年至2018年相关损失还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仅2018年前4个月,损失金额就高达19亿美元。
除了无统一标准带来的安全漏洞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外,在区块链的发展方面,标准问题的争执也长时间成为区块链进一步推进的枷锁之一。
区块链技术前期经历了在各公司、行业之间的发展积累,正在从小规模应用探索向大规模应用发展,跨链互联、场景拓展和产业合作已经成为区块链发展趋势。跨链技术是实现价值网络的关键之一,它是能够打通链与链之间的信息孤岛,实现区块链向外拓展和连接的桥梁,因而区块链领域统一标准的制定对于跨行业、跨国之间的区块链应用落地和联合等方面意义重大。
标准即“话语权”
一般而言,区块链标准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是实现区块链行业跨链发展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共识之一。
如若标准架构能够顺利实施,这些阻碍区块链的安全问题和行业跨链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在国际上,拥有标准就是拥有话语权,早在2017年下半年,ISO/TC 307就在加速推动基础类、智能合约、安全隐私、身份认证、互操作等方向的重点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多个国际机构也在积极制定区块链国际标准,更有专家预测,区块链标准可能在二三年内集中发布一波,估计将会有5到10项国际标准发布出来。
2018年工信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区块链研究室主任李鸣表示:“中国曾在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等方面吃过很多亏,如今在区块链方面,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国际化区块链方面的200多项专利,甚至已站在世界技术前列。”
在新兴科技领域的国际交锋中,标准之争不仅直接决定着后续专利授权费用的支付与收取,产品研发与服务竞争所获得的话语权,更可能影响产业秩序甚至是国家利益。所以,标准制定权最后往往会演变成为国与国之间政治、经济、技术实力的综合较量。
为了抢占区块链标准制定高地,我国各地在积极试点区块链国家标准的制定。目前能跻身我国国家标准的有三个:20173824-T-469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参考架构、20201615-T-469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智能合约实施规范、20201612-T-469区块链和分布式记账技术存证应用指南。
这些标准的制定都将丰富我国区块链标准制定,促进我国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