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g-ITO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质

2021-01-20夏齐萍

化工设计通讯 2021年1期
关键词:反射率显示器薄膜

夏齐萍,王 轲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000)

科技发展中,不同功能的显示器件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其作为被动发光型显示器,需要利用同时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导电薄膜,维持显示界面的清晰度。在此背景下,研究人员提出在现有的ITO 薄膜的基础上,应用Ag 材料,联合制备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从而借助该薄膜,强化各类显示器件的功能架构。

1 Ag-ITO纳米颗粒复合薄膜概述

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中的Ag 是指某种金属材料,其在可见光范围内反射率较高,光电性能优异,可作为可见光波段中应用价值较高的反射材料。不仅如此,Ag 电阻率通常为10-6Ω·cm,导电性能突出,可同时作为电极材料。ITO薄膜属于光电材料,即具有导电性、透光性的薄膜,主要材料为氧化铟锡,电阻率为10-4Ω·cm,多用于除霜玻璃、等离子显示、热辐射反射镜、LCD 液晶显示器上。但由于ITO 薄膜电导率较低,容易产生较大功耗,为此,相关人员利用Ag材料与ITO 薄膜共同研制新型薄膜,即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继而在Ag 组分作用下,提升ITO 薄膜导电特性,控制各类显示器件的功耗。同时使该薄膜在确保显示器件透光率的前提下,改善薄膜在高强光环境下的反射能力,强化显示界面的对比度、画面的整体亮度。

2 Ag-ITO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制备流程

2.1 清洗基片

选择规格为20mm×20mm×1.2mm 的载玻片,并采用超声清洗方法,具体方式如下:

(1)将载玻片放置在丙酮内超声清洗9~10min。

(2)将其依次转移至离子水、乙醇中,超声清洗10min。

(3)将载玻片清洗干净后取出,置于恒温50℃的温度条件下烘干处理。

2.2 制备ITO薄膜

联合使用型号为JGP560的多功能磁控溅射仪,以及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完成ITO 薄膜的制备工作。

(1)制备ITO 薄膜时,需确保靶材纯度不低于99.99%,所用ITO 靶为WT.10%SnO2+WT.90%In2O3。

(2)抽取真空室内的氧气,将其调整为本底真空度,随后放入高纯度氩气,关闭挡板,使真空室进行预溅射。

(3)预溅射时间通常为10min,之后可将挡板移开,正式开始溅射生成ITO 薄膜。在此过程中,提前准备的载玻片无须加热,待溅射、沉积150s 后,对薄膜展开退火处理,退火过程中的温度分别为200℃、300℃、500℃。退火60分钟后,方可取出ITO 薄膜样品,将其冷却,薄膜温度与室温相同后可将其取出。

2.3 合成Ag-ITO纳米颗粒复合薄膜

制备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时,同样采用溅射工艺,实验设备是型号为JGP560的多功能磁控溅射仪。基本溅射时间、步骤、退火时间均与制备ITO 薄膜相同。但是需要在“贴片法”的应用中,将Ag-ITO 作为靶材,并利用银浆将ITO、Ag 靶对称的贴合,所用ITO、Ag 靶其纯度均为99.99%。

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合成完毕后,通过公式(1)、(2)计算该薄膜样品中Ag 材料的实际含量。其中QM 表示Ag 在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中的含量,mM、ρM、ρD、mD分别表示薄膜中Ag 的摩尔质量、密度,以及ITO 的摩尔质量与密度。SMD、x 为ITO 和Ag 的溅射比例、暴露面积。

3 Ag-ITO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光性质表征

3.1 反射光谱分析

基于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制备实验,使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ITO 薄膜的反射光谱,对比分析该复合薄膜的光性质,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在可见光范围内,分析退火温度不同时,薄膜的平均反射率。实验表明,Ag 材料的实际含量,直接影响Ag-ITO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但从整体来看,Ag-ITO 薄膜反射率明显高于未融合Ag 材料的ITO 薄膜。

(2)在百分比含量为0.6%时,Ag-ITO 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其平均反射率却低于ITO 薄膜,且总体反射率均小于27%。由此可见,低含量的Ag-ITO 薄膜,Ag 金属材料会通过透射形式与薄膜进行交互,若增加Ag 含量,则会导致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制备时,其纳米颗粒空间分布产生较大变化,最终造成薄膜粗糙问题,影响复合薄膜的反射性能。

(3)退火温度作用于Ag-ITO 薄膜平均反射率时,退火温度高时,Ag 材料中含有的剩余应力会被释放,提升Ag 金属材料结晶度,减少薄膜中的空隙、缺陷等问题,从而降低光传输过程中显示器的能量损耗,保障复合薄膜的光放射强度。

(4)退火温度持续升高时,薄膜颗粒尺寸会明显增加,薄膜表层结构中颗粒尺寸随之增大,最终使得微结构光散射问题突出,显示器件功耗多,薄膜光反射强度下降。因此,复合薄膜的光平均反射率在不同退火温度条件下,其反射结果会有较大差异性,在制备复合薄膜时,应严格按照Ag-ITO 薄膜的溅射工艺,控制薄膜退火温度。

3.2 透射光谱分析

利用透射光谱分析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光性质时,同样需要使用可见分光光度计,对比测量Ag-ITO 复合薄膜、ITO 薄膜处于可见光光段内时的透射光谱。

(1)退火温度升高时,透射光谱中Ag-ITO 复合薄膜的透射率呈上升趋势。此种光学特性表征,主要是针对Ag 含量较低的复合薄膜,比如Ag 材料小于1%时所制备的Ag-ITO 薄膜。

(2)退火温度持续提高时,ITO 薄膜基片中含有的Sn2+会通过氧化反应转换为Sn4+,继而使Ag-ITO 复合薄膜的透射率提高,薄膜致密度同样会因此而增加。因此,在透射光谱中,可见光范围内退火温度升高时,Ag-ITO 复合薄膜可通过自身结晶度的增加,控制光散射时出现的损失,增加薄膜本身的透射率。在此期间,ITO 薄膜会在退火温度超过300℃时,透过率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在于氧原子的大量堆砌。

(3)由退火温度、Ag 用量不同时,可见光范围内Ag-ITO复合薄膜透射光谱变化可知,Ag 含量增加时,因纳米Ag 颗粒会逐渐吸收可见光,所以Ag-ITO 薄膜平均反射率会对应的下降,使得该复合薄膜的平均反射率低于ITO 薄膜。同时随着Ag 含量的持续增加,其纳米颗粒尺寸空间更大,对可见光的吸收更多,继而使得Ag-ITO 薄膜透射光谱中的透射率下降。

4 Ag-ITO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电性质

分析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电性质时,通常需要测量薄膜电阻值,计算其电阻率来评估该复合薄膜的电性能。具体来说,使用“四探针测量法”,分别测量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ITO 薄膜的面电阻,所测的电流量程为100μA,电压量程为20mV。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退火温度下薄膜样品的面电阻可知,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ITO 薄膜的面电阻在退火温度影响下,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可直接按照退火温度对Ag-ITO 复合薄膜样品面电阻本身造成的影响,分析其电学特性。

1)退火温度高时,Ag-ITO 复合薄膜会明显下降,原因在于退火时,薄膜中沉积的Sn2+会氧化,从而导致复合薄膜中自由电子含量增加、面电阻下降。

2)退火温度持续升高时,且温度大于300℃时,Ag-ITO复合薄膜会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Sn2+在氧化为Sn4+后,高浓度的Sn4+离子会与周围Sn2+结合,产生复合缺陷,且该复合缺陷的带电量为+3,而载流子浓度不会因此而提升。

3)在退火过程中,氧原子不断堆砌后,退火温度的上升会使Ag-ITO 复合薄膜面电阻上升,但是相对于ITO 薄膜,Ag-ITO 复合薄膜的导电性能良好。在室温沉积下,Ag-ITO 复合薄膜中含有的Sn3O4、SnO 等锡氧化物,可形成电子陷阱将电子捕获,以降低薄膜中载流子的实际浓度,并对面电阻产生影响。另外,Ag-ITO 复合薄膜中In2O3进行热分解反应时,薄膜样品中氧含量较低,内部载流子浓度、载流子迁移率会产生变化,继而使得Ag-ITO 复合薄膜面电阻降低。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在显示器件功能设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其光电性质、制备流程的优化效果直接关系着显示器功能的完善。因此,应结合Ag 金属材料、ITO 薄膜的应用优势,将高纯度的Ag、ITO 靶材对称贴合,制备复合型的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同时通过Ag-ITO 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光电特性分析,完善该薄膜制备流程,满足光电复合材料的性能要求。

猜你喜欢

反射率显示器薄膜
利用镜质组反射率鉴定兰炭与煤粉互混样的方法解析
商品条码印制质量检测参数
——缺陷度的算法研究
车灯反射腔真空镀铝反射率研究
Ag NWs@SH-GO复合透明导电薄膜的制备与电学性能
Preparation and optoelectrical performance of transparent conducting titanium-magnesium codoped zinc oxide thin films
把显示器“穿”在身上
铁基薄膜催化剂清洁应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IDC发布《2018年PC显示器市场跟踪报告》
一种新型点阵显示器的设计
基于地面边缘反射率网格地图的自动驾驶车辆定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