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研究
2021-01-19颜小泳
摘 要:当前,一些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未能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也没有引导学生将知识融入生活经验中进行思考。基于此,有教育工作者提出,教师应将阅读教学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语文教材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依据教材开展生活化阅读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3-0042-02
引 言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仍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因此在讲解课文时,未能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过程死板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思想,打破固化的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1]。因此,教师应与时俱进,充分学习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目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依据
(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是交际的基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实践情况,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应全面并透彻地解读新课程标准,制订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要求教师全面分析当前的教学情况,拉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真正实现教学生活化的目标。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这符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传统教育与生活相脱离的情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认为,语文是促使学生发展与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内容:第一,生活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第二,生活直接决定了教育内容与目标;第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生活;第四,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知识的学习必须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是生活所需要的,因此,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语文是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主要工具,与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也是人们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其中,“读”指的是阅读,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技能。教师应将阅读教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同时,教师应认识到,教学目标不能停留在文本阅读本身,而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生活所需的综合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融入情境中,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一)利用生活化导入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导入是教学的第一步。教师将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导入环节相结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知识教学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首先,教师在备课阶段深入研读教材文本,探究其中能够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切入点,并搜集相关素材。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利用音乐、视频、故事、谜语等媒介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从而进行教学导入。
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娜》,让学生在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从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魅力,为后续深入学习诗歌奠定良好基础。
(二)组织生活化表演活动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活化表演活动包括角色扮演、课本剧编排等形式。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生活化表演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文本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戏剧类或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使学生走进不同角色,更好地体会与感知不同人物的情感,形成对人物性格更深层次的理解。比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又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戏剧类课文进行编排,创作出课本剧,组织学生进行舞台剧表演。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扮演不同角色,通过丰富的语言、表情、动作与其他辅助因素,再现文本描述的生活场景。为了更好地诠释不同的角色,学生需要对课文的语言进行研究,对课文表达的情感进行体验,从而塑造更形象的角色。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文章主旨,将相关文本带入生活化情境。比如,在编创独幕剧《江村小景》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再现文章中的场景,让学生完成剧本的编创,从而使学生在语言、对话、动作中感受文章情感。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生活化的氛围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引导学生内化所学知识,从而使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为其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拉近学生与语文学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语文知识。此外,教师创设生活化情境,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受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生活实践价值。
1.生活化体验
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可以发现,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运用生活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情境,如可以介绍一些自然景观、名胜古迹等。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教师既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鲁迅故居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也可以建议学生在假期亲自去绍兴看看真实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又如,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巍巍中山陵》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并进行讲解,让学生更深入地解讀文本内涵。在生活化情境中,学生真实地感知文章中的场景,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2.生活化实践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明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非连续性文本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生活性与实践性,包括图表、图解文字、目录、说明书、广告、地图、索引等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实践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其运用生活经验。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结合不同的专题进行设计,如阅读图表专题、阅读图文广告专题、阅读路线专题等。在教学阅读路线专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出行的路线,并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请同学们设计一条省时、高效的公交换乘路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实际考察和分析讨论,制订出不同的出行线路并实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将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运用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语文知识。生活化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生活,从而将知识更好地运用于生活中,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多庆.让语文走向生活:论初中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1(14):81-82.
作者简介:颜小泳(1980.9-),女,福建石狮人,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