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蜡烛系列实验开发策略及价值
2021-01-19徐建丽
摘 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学目的不是单纯地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推动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不是高分数人才,而是具有创新能力与实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初中物理实验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有力途径,科学、合理、创新、有趣的实验既能降低物理知识的教学难度,又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文章以蜡烛为例,重点介绍蜡烛系列实验开发的策略及价值。
关键词:素质教育;初中物理;物理蜡烛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35-0038-02
引 言
物理在初中生智力开发、探索精神培养、品行意识塑造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物理实验是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加强记忆、验证规律、强化实践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经历具体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从而达到强化实践实操、应用物理规律的教学目的。对此,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对物理实验进行开发创新,确保物理实验具有趣味性、探索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中蕴含的基础知识、物理实验的操作流程要点及物理定律规律,进而达到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的效果。
一、利用蜡烛设计观察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中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相对较多的理科学科,在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初中物理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改变自己的课堂角色定位,积极为学生创造观察、思考、探究的机会。蜡烛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一种常用的实验工具,有着广泛的用途和强大的创新潜力,可谓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万能钥匙”[1]。蜡烛的结构相对简单,获取也较为容易,以蜡烛为基础开发物理实验是可行且贴近生活实际的。
观察是思考的前提,思考是探究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理清思路和线索,思考才有价值。因此,培养学生探究应用能力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此,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围绕蜡烛设计一系列以“观察”为主题的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事物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小孔成像的规律时,教师可以利用蜡烛设计物理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像”的清晰度和明亮度与白纸距离的相关关系。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1)教师先准备一支笔尖尖锐的铅笔、夹具、蜡烛、硬纸片、白纸,然后用铅笔在硬纸片的中心部位戳一个小孔,尽量将小孔的直径保持在3mm以内。
(2)用夹具将硬纸片竖直夹住,将教室的窗帘拉上,降低教室的亮度。
(3)将蜡烛点燃,放在离硬纸片相对较近的地方,然后在硬纸片的另一边放置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的烛焰。蜡烛、硬纸片、白纸的位置分布可以参考图1。
(4)教师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仔细观察。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像”的特征,思考像倒立的原因;前后移动白纸,要求学生记录下“像”的大小及清晰度的变化;改变硬纸片中心孔的大小,观察“像”的清晰度;改变中心孔的形状,再观察“像”的清晰度和形状的变化。学生通过自主操作改变实验条件,能够清晰地了解小孔成像的规律,认识到小孔成像的原理就是“光的直线传播”。最后,教师再对这一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引入生活中照相机、摄影机、皮影戏等设备的运作原理,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小孔成像”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有效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观察和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
又如,蜡烛的燃烧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这一实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学生观察烛焰的层次感,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1)蜡烛的火焰有什么层次特点?烛焰分为几层?(2)各层的颜色与明亮度如何?请进行排序。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很容易得出烛焰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其中外焰最明亮,内焰次之,焰心最暗。有了实际的观察经历,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印象深刻,并牢记于心。
二、利用蜡烛设计综合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践出真知,学生拥有不错的观察能力且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后,就会拥有清晰的实验思维和缜密的思维逻辑,了解实验的目的、流程、步骤及注意事项[2]。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蜡烛设计综合性实验,为学生提供自主操作、实践感悟的机会,高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升华。
例如,在教学“水的比热容大”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蜡烛与气球设计综合性实验,直观揭示物质比热容越大,吸热或散热能力就越强的物理规律。具体实验方法如下:(1)教师先将学生分组,然后给每一个小组发放两个气球、一根细绳、支起的横杆及一支蜡烛;(2)引导小组成员吹气球,确保气球的大小相对一致,然后给气球贴上标签,记作1号与2号;(3)在1号气球中加入一些水,然后将1号与2号气球都用绳子绑起来挂在支立的横杆上;(4)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气球的破裂情况,猜想可能出现的实验情况;(5)点燃蜡烛,分别对着1号及2号气球的底部进行燃烧,然后要求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积极思考猜想与现实有出入的原因,分析两个气球破裂情况不一致的原因。学生用火焰加热气球,可以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没有加水的2号空气气球在碰到烛焰时立刻爆炸,而加了水的1号气球与蜡烛烛焰长时间接触却安然无恙。在学生亲眼见证这一现象后,教师引入“比热容”这一知识点解释现象:当火焰加热2号气球时,因为气球内部空气的质量很小,空气依靠流动带走的热量有限,而气球受热点附近的温度上升很快,所以当附近气体迅速膨胀时,气球会被撑爆;当火焰加热1号气球时,因为水的质量相对较大,比热容也较大,所以水吸收热量的能力就比较强,气球受热点附近的热量都被水吸走了,受热点附近的温度上升缓慢,空气膨胀也不明显,所以气球不会迅速破裂。这样鲜明的探究对比实验既可以用在新课导入环节,也可以用在复习巩固环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热胀冷缩”“比热容”“空气流动”等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解析物理现象本质的能力。
三、利用蜡烛设计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实验以蜡烛為基础,如小孔成像实验、投影实验等。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物理重难点知识,使学生清楚地了解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的实际应用。初中物理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经典实验,用实验方法客观诠释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并以类比、转换、侧面烘托等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验证、解释,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探究空气的运动是否具有惯性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实验:(1)准备一个纸箱子,用小刀在纸箱上挖一个洞,再用膝盖夹住箱子;(2)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对准箱子洞口,从下往上拍打箱子,就可以发现蜡烛会被风吹灭。由此可知,空气的流动会形成风,而且空气流动具有惯性,即使力消失后,空气依旧会顺着施加力的方向流动。这样的实验就对空气的惯性流动进行了形象的诠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设计观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充分发挥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育人价值,系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相信科学、热爱实验、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从而打造高效初中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翁志鹏.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自制教具的开发与应用[J].中学理科园地,2020,16(01):56-57.
[2]俞鹏.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方法[J].新课程,2019(06):99.
作者简介:徐建丽(1983.12-),女,福建浦城人, 本科学历,中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