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片《悬崖之上》“麦高芬”叙事技法下的三重建构与突围
2021-01-19陈俊宇
陈俊宇
谍战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上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与巨大的市场潜力,以特殊的历史、军事、国际关系为故事背景,以间谍活动为主题,涵盖悬疑、反转、谍战双方斗智斗勇、情报交换以及暴力刑讯等元素,观影乐趣在于悬念强、节奏快且人物关系复杂。正因如此,谍战电影往往需要较长时间铺垫情节,在电影较短的时空限制内,相较于其他电影类型而言,展现难度较大,这也是谍战电影产量稀少的原因之一。
《悬崖之上》是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谍战电影,改编自全勇先的小说《霍尔瓦特大街》,故事取材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时代背景。故事主线是:以四位曾在苏联接受过秘密训练的特工人员组成的一支任务小分队,回国空降至哈尔滨郊外,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电影共分为暗号、行动、底牌、迷局、险棋、生死以及前行七个段落。
《悬崖之上》作为2021年建党百年献礼片,选择紧扣五一黄金周档期公映,并取得超11亿元的票房好成绩。本文以《悬崖之上》为例,探讨如何通过剧本设计,悬念引入、张力构建、戏剧性冲突以及喜剧元素植入等,让一部人物关系以及环境背景复杂的谍战电影发挥出强大的影视美学能量,同时通过分析剧本中存在的困境,以期积淀出可以付诸实践的经验。
一、剧本构建
任何类型的电影仅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还远远不够,需要对剧情中未知情节的变化发展、人物命运的转折遭遇等作出悬而未决、结局难料的安排。
(一)情节设计——“麦高芬”的运用
若将故事情节比喻为“一辆车”,角色是车上的乘客,那么“麦高芬”则是推动车辆运行的一种新型能源。[1]不在意该新型能源是汽油、天然气、太阳能或其它,在意的是它能起到推动车辆前行的作用。“麦高芬”是由世界悬疑大师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提出的电影术语,是指在电影中用于引领并助推剧情发展的情节设计,其对电影中众多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但对于观众是否需要了解该背景目标不一定重要,相当于情节推展的一种“噱头”,因此关于该目标的详细说明不具备必要性。
《悬崖之上》中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就是“麦高芬”的运用。影片讲述四名曾在苏联接受过秘密训练的特工人员,回国执行一项代号为“乌特拉”的行动,行动目的是护送逃出日军“731反人类实验魔窟”的王子阳出境,让他作为证人在国际社会面前揭露日本人罪行。影片并未就行动中如何护送王子阳出境进行具体的情节编排,整场影片中几乎全程隐匿。而整部影片实际讲述的是,由于叛徒出卖“乌特拉”行动计划,4名特工自跳伞落入哈尔滨郊外的林海雪原时,就已掉进敌方布下的罗网中。影片完全围绕在组织遭到破坏,相互失去联系又处于敌人围捕中,4名特工如何保全自身又艰难求生的情节展开。剧情主线从“完成任务”转变为“如何逃生”,影片中“乌特拉”行动实属空有虚名,从以往谍战片少有的角度出来讲述故事。
(二)悬念、张力、戏剧性的三位一体
电影中悬念、张力、戏剧性都具有深化情节以及吸引观众的作用,常常互换使用,也因无法清晰描述三者差异令人感到困惑,实际上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区别,以日常生活为例。假设朋友正在电话中述说一件事情,当说到一半突然闭口不谈,此时听者心中会疑惑“后续情况是什么?”等,这即为悬念。悬念是由于一件小事物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引导人们不断思考并试图解决。
假设正在和朋友通电话,发现电话线似乎有些静电或者电话键盘上有些磨损,由于故障导致分心,需要很费劲才能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上[2],这即为张力。张力是在顺利推进某项事务过程中,增添的一份对抗阻力。
假設朋友在电话中告知了一些趣闻,或者产生了不满情绪,为情节推展设置出紧张而曲折的安排,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严谨整体,即为戏剧性。
1.悬念引入——通过小物件引发的不可预测
悬念是电影情节的表现手段,当最黑暗且最严重的事情发生前,将悬念焦点设置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物件上,可营造扣人心弦的环节,传递片中角色陷入绝境无人救援的孤立无助感,使观众内心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挫败感而紧张不安,从而被剧情发展吸引。悬念在谍战电影中的作用是为引起观众共鸣,搭建观众与正派角色之间的同理心,尤其当正派角色遭遇危险时,是观众感受悬念的关键,可激发所有人拯救的本能,吸引并留住观众。[3]
《悬崖之上》开篇即展现的药片便是本片的一大悬念。电影开篇0:02:24时,张宪臣拿出的小盒子里放着4枚药片,向观众传达出结局不祥的危险信号以及剧中角色为完成任务面对的生死不确定性,引发观众渴望角色安全的心理,悬念由此建立。
2.张力构建——在过程中增添的对抗阻力
张力不同于悬念,张力能强化细节,吸引观众注意力,比悬念更细微也更直接。张力对剧情发展起到两方面作用:一方面,通过细节加强千钧一发的瞬时紧张感;另一方面,增加关键因素的不可预测性。
《悬崖之上》0:40:50时,张宪臣在从书店窃取到破译密码的母本后,本已上车顺利逃脱特务追捕,却为途径马迭尔宾馆前看到疑似自己孩子的小叫花子而决定下车寻找,最终被捕。若张宪臣没有下车寻找孩子,此处将不存在剧情张力。张宪臣作为训练有素的特工,肩负任务在身,客观理智上应以完成任务为重,找孩子后续也可以进行,但面对失散多年可能沦为叫花子的孩子,从主观感情上难以克制,最终决定在可能被捕的危险境况中毅然下车,这一决定使其命运悬在顷刻间,并且由于下车可能被捕而给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增添了不可预测性,细节围绕着隐藏和对被抓捕的紧张展开,无形的危险将剧情推入高潮,张力在观众保持的高度警惕与冷静沉思之间巧妙地张弛,为后续张宪臣被用刑及被射杀的紧张做铺垫。
3.戏剧性冲突——人物与环境的较量
戏剧性源于人物与环境的冲突,是角色之间相互影响与相互较量的情感。谍战电影敌我双方的潜伏,以张宪臣、周乙、楚良、王郁、小兰为主的正方特工,以高科长、谢子荣、鲁明、金志德、小孟为主的反派特务,彼此之间的潜伏与角逐,营造出谍战电影最大化的戏剧冲突。
《悬崖之上》开场0:1:14,阐述四名特工在人物关系上的情感牵绊,张宪臣与王郁有一双儿女,楚良与小兰为一对恋人。然而任务执行需要两两分组分别行动,为避免其中一组被抓供出另一组下落,不得不在原情感关系上进行拆分再重组:张宪臣与小兰为一组,楚良与王郁为另一组,戏剧性由此产生。
在影片0:18:42时,四人同乘一辆火车,每个人都要佯装不认识但却必须暗中关注其他三位队友的细微动作。小兰被特务科带走,身为恋人却不同组的楚良因担心其安危而不惜暴露身份,此时王郁为了将营救小兰的时间更多地留给同组的张宪臣且不会暴露其身份要求下车。火车上的每个人都在伪装自己,却又要不动声色地提醒队友注意身边潜藏的危机,鲜活地展现出人物与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戏剧性尤为强烈。
(三)喜剧植入——节奏调节的鲜活剂
谍战电影未必都以沉闷、黑暗以及恐怖的氛围推进,可以在情节中植入有趣的环节、带入滑稽的人物,用喜剧的方式安排配角戏份,在严肃的环境中产生挫败效果,从而传递出“鲜活的”信号,调节节奏氛围。同时带动观众的观影情绪在焦虑和喜剧之间取得平衡,不至于持续陷入无法缓解的紧张感中,有助于观众保持兴趣、避免分心。更重要的是由于喜剧基调的存在,使悬念的刺激对比更加强烈,更深入地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情节中。
《悬崖之上》中金志德就是这样一位调节氛围、制造喜感的人物。1:07:07时,周乙在亚细亚剧院门口的海报上用钢笔做了记号,之后被金志德发现,二人在咖啡馆的一番对话中,金志德既被动又尴尬,显得十分滑稽。1:11:43时,周乙与金志德离开剧院咖啡馆各自上车,金志德因周乙车打不着火而劝其乘坐自己的车离开,为周乙将破译密码母本私藏金志德车内并嫁祸给他提供了机会。任何专业人士不擅长本职工作时都会显得更加有趣。
在谍战电影中,反派人物的无能给观众带来了幽默与振奋,也为后续情节发展的不可预测性植入平衡气氛的完美“糖衣”。
二、剧本困境
观影《悬崖之上》,成熟演员与演技派演员在谍战电影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饰演张宪臣的张译、饰演周乙的于和伟、饰演高科长的倪大红、饰演王郁的秦海璐以及饰演楚良的朱亚文等,呈现出眼神中有深意、内心中有话语、表现中有分寸的扎实且有深度的表演,观众和市场并不以“颜值”“小鲜肉”“流量”等演员作为肯定与喜爱影片的标准,在谍战电影中体现出“良币”追逐“劣币”的优化过程[4],创作和制作已具备可以引导观众情绪的能力,然而影片在完成度上还存在不足。
(一)时间分配与把控方面存在失衡
影片后部分“生死”片段,周乙协助王郁与楚良从罗马尼亚大使馆逃脱部分,动作戏份时间占比较多,时长总体分配存在明显失衡。影片1:29:43,王郁坐上周乙准备的车逃脱时到1:35:20时楚良将生存机会留给王郁转身进入胡同,将近7分钟,而如果从1:26:25时楚良刺杀老金时计算,时间则更长,将近10分钟的时长,相比影片前半部分,无论是四名特工在火车上相互佯装与特务斗智斗勇,还是张宪臣被捕受刑以及周乙影院门前作标记戏份,均在5分钟左右,7分钟的时长占比挤压了较多影片空间,影片整体观影感受会令人觉得后半部分的动作场面时间過长,尤其在以群像塑造为主的谍战题材电影中,需要更多刻画以展现每名角色更多的内心状态与性格特征,动作戏过多会有些喧宾夺主的意味。
(二)群像塑造欠缺层次和深度
人物内心世界揭示得不够充分,尤其是主要人物的刻画比较扁平。
楚良的人设是东方大学高材生,但从其角色在整部影片中的戏份表现来看:未能识破来接应的特务、轻易表达在苏联接受的训练、旧洋楼晚餐时被偷窥的密码母本、被破坏了撞针的枪,而对比张宪臣的角色:对接应人员试探的谨慎、在火车上换票的计谋、对小兰提醒的关怀、男扮女装窃取密码母本的敏捷以及严刑下临危不乱的沉着。楚良的人物刻画无法给人“高材生”的感觉,反倒觉得张宪臣更谨慎、更灵敏,楚良“高材生”的人设显得缺乏前后呼应的环节,失去存在的意义,但这并不是演员表演的问题,而在于剧本的编排设计。
小兰的人设,作为接受过训练的特工,其“瞬时记忆”的特质未得到充分展现,仅通过影片中记忆组织秘密代码时,张宪臣问“看完了?”小兰回复“这是我的优势,所以组织才派我来的”,仅通过两句对话告知观众,没有更多剧本设计加以展现,显得过于单薄、说服力不足。
结语
任何类型的电影,叙事结构上剧作是一部影片的基础和根本。谍战影片不仅需要遵循既定风格,也需要打破常规创造新奇。通过剧情设置,悬念、张力、戏剧性的综合运用,喜剧效果的营造等手段揭露情节中的秘密、人物的关系与矛盾,生动彰显影片风格,吸引并留住观众。通过一系列视觉语言,在电影理论与电影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创造出故事叙述者和观众之间的视觉舞蹈,促进整体电影水平提升,绽放更加辉煌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2][澳]杰弗里·迈克尔·贝斯.跟希区柯克学悬疑电影[M].杨筱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20:219.
[3]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21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1:8.
[4]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2020中国电影艺术报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