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典型人物的影像传播
2021-01-19徐海星
徐海星
主旋律电影,是指以弘扬社会主义的时代主旋律为主旨,能够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力量的电影作品。[1]自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口号以来,主旋律电影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以先进典型人物为原型的影片,是我国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类型,是先进典型人物宣传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先进典型人物感人事迹的电影,如《焦裕禄》《任长霞》《生死牛玉儒》《郭明义》等,不仅获得良好的口碑,而且部分影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充分发挥了电影的传播价值。本文以电影《天渠》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以期对此类题材的电影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探索出主旋律与民众期待相符合的途径。
一、先进典型宣传
典型宣传是指对现实生活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代表性人物和典型性事例,进行积极、突出的报道,以期取得正面效果的一种宣传方式。[2]典型宣传作为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不同的宣传媒介树立了一批又一批先进典型人物。
(一)典型宣传的重要意义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我国先进典型宣传的历史来看,每个先进典型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中,每个时代的先进典型人物都突出体现了时代精神。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如黄继光、邱少云等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石传祥、种粮模范吴吉昌等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助人为乐的雷锋、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等体现时代风貌的先进典型。这一时期的先进典型,具有强烈的政治和道德色彩,通过先进典型塑造出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等优秀作品,对当时的社会进步起到良好的标杆作用,充分发挥了宣传工作应有的导向作用、鼓舞作用和激励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的先进典型宣传工作方式方法的日渐成熟,针对性地宣传了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如孔繁森、袁隆平、郑培民、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等,通过开展对各行各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学习,塑造了一批可信、可亲、可学的典型人物,倡导和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3]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典型就是一座航標。典型引路,是一种重要的,卓有成效的方式,是我们党几十年来领导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开放的实践检验了的、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政治优势。[4]对于先进典型的宣传,既是社会需要,也是时代需要,对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人物典型具有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用先进人物典型的事迹、精神教育引导群众,比一般讲道理更加直观、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先进典型来源于群众,又高于一般群众,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使其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典范。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传,能让受众被他们的事迹所感染,引发强烈共鸣,从而以先进榜样为标准,形成向榜样看齐的内在驱动力,激励人们与榜样对比找差距促提高,从而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取向,达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作用。
(二)典型宣传的创新实践
传统的典型人物宣传以党报党刊为主要载体。近年来,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各级宣传部门积极创新先进典型宣传的工作方式和活动载体,运用多种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宣传,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影响力。其中,以先进典型人物为原型的电影大量涌现,成为先进典型人物宣传的重要方式之一,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多,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新闻、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相比,电影更加生动形象,通过电影这种形式进行先进典型宣传,可以使典型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传播者传播的信息能为受传者所理解、接受、信服,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信息的真实性、真理性;二是表述的方式方法;三是传播者的个人品格。[5]以先进典型人物为原型的电影,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为主角,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真实的故事情节,再现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让更多人了解先进典型的事迹,从而达到很好的信息传播、价值传递等教育功能。
电影《生死牛玉儒》以原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为原型,讲述了牛玉儒在生命的最后一百天发生的故事,在他生命的最后一百天里,他经历了与妻子的生命诀别,身体力行做到了“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展现了一位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形象。电影《任长霞》讲述了任长霞在河南登封市担任公安局局长期间爱民为民的先进事迹,展现了任长霞生前最后36小时的战斗、工作和生活,突显了她服务百姓、关爱人民的公仆精神,影片凭借朴实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获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并斩获多个电影奖项。电影《香巴拉信使》根据马班邮递员王顺友真实事迹,歌颂了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工作的乡村邮递员的优秀品质,影片通过他给山里的孩子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故事,展示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乡邮员形象。电影《第一书记》的原型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再现了沈浩到小岗村任职的6年时间中,克服种种困难,带领小岗村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作经历。电影《郭明义》将“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讲述了郭明义成长历程、工作经历和生活片段,再现了郭明义助人为乐的事迹。电影《杨善洲》以原云南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为原型,再现了他一心为民的感人事迹,塑造了一位服务人民的好干部形象。电影《文朝荣》讲述了毕节市海雀村原党支部书记文朝荣,带领群众求生存、谋发展、开荒育林的故事。
作为主旋律电影的类型之一,先进典型人物电影通过电影这种大众传媒的特殊方式,有效弥补了传统典型宣传的不足,以影像展现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进一步提升了先进典型人物的价值,通过艺术化的人物形象使其产生更为久远的影响力,成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有效载体。
二、电影《天渠》的人物塑造
电影《天渠》,是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先进事迹所改编。曾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大队大队长、村支部书记的黄大发,自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群众历时36年,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滴水贵如油的历史。黄大发曾先后荣获“七一勋章”“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等荣誉称号。本文以电影《天渠》为例,分析先进典型人物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如何更好诠释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塑造先进典型人物形象,为同类型电影制作提供借鉴参考。
(一)采用首尾呼应叙事策略,诠释人物品格
电影《天渠》的人物原型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自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开始组织群众开修水渠,却因技术原因导致工程半途而废。1992年底,他在系统学习水利技术后,带领村民再次修渠。最终,1995年水渠竣工,他所在的草王坝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
黄大发修渠的历史,前后长达36年。电影《天渠》将其浓缩在90分钟的时间里,讲述了黄大发克服重重困难,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的故事。
影片开头,电闪雷鸣、暴雨如注,草王坝修渠的村民在山洞中围坐在一堆柴火边避雨,黄大发杵着铁锨站在洞口,望着大雨神情严肃,一个身披蓑衣的村民边跑边喊“黄指挥长,黄指挥长,沟,溝”,黄大发和村民们跑出山洞,眼睁睁看着暴雨冲毁了正在修建的水渠。一口浅浅的水井,浑浊的黄泥水,村民们还要不分昼夜排队去舀,一个小孩因打翻水桶而被母亲痛打,“水吃都不够,更别说浇地了”,凸显出水在当地的珍贵。影片结束的时候,黄大发拿起大锤,用尽全力砸开了堵水的挡板,清澈的河水顺渠而下,“有水啦”,草王坝终于告别了缺水的历史。影片从片首的修渠失败,到片尾的水渠建成,首尾呼应,讲述了黄大发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兑现了承诺。
“还是要修渠”,这句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台词,既是故事的核心,又是黄大发优秀品格的体现,展现了这位基层党支部书记的责任与使命。影片采用首尾呼应的叙事策略,从修渠失败到“天渠”建成,水从“黄泥水”到“清水”,村民从满脸忧愁到笑容满面,山头从荒凉到葱绿,通过这一组组鲜明的对比,艺术地表现了黄大发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造福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黄大发作为基层党支部书记的优秀代表,把人民作为最温暖的初心,最崇高的信仰,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
(二)采用纪实手法,还原人物形象
电影与现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电影再现事物原貌的本性是电影美学的基础。[6]现实主义作品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7]电影《天渠》没有像以往很多典型宣传一样,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是采用纪实手法,用镜头记录人物本真的生活面貌,通过这种手法,还原了人物形象,增强了人物可信度及事迹的感染力。
电影《天渠》以影像的形式再现了黄大发敢想敢干、不向贫困低头,创造出人间奇迹的典型场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沙包谷,过年才有米汤喝。”电影中反复吟唱的民谣,道出了草王坝人民生活的艰辛。没有水源,当地石漠化极为严重,村民只有种玉米、土豆、红薯等,一年四季只能吃将玉米碾碎蒸熟的包沙饭。经过黄大发坚持不懈的争取,县水利局批准了草王坝水利工程项目,拨付6万元现金和38万斤玉米,还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影片把村民上山修渠的场景,通过镜头画面生动展现出来。三声炮响,引水工程动工了。乡亲们挥舞着铁锹、钢钎挖土碎石,靠肩挑背扛往山上运送水泥,村民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电影用欢快的节奏,展现了水渠放水的场景。水从高处倾泻而下,水渠边,村民们用双手捧起清水,喜极而泣;山坡上,村民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
影片采用了纪实的手法,将黄大发生活中的形象本色搬上了银幕,不仅讲述了他为了修渠奋不顾身,舍小家为大家的高尚品格,也叙述了他与妻子、女儿、儿子的真挚感情,通过大量琐碎却生动真实的细节刻画,不仅使典型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增强事迹的真实感,还能突出人物的思想境界。电影《天渠》通过镜头画面对这些细节的放大,将日常生活纳入电影,更加强化了人物的感染力,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使受众的感动更加强烈,受众对黄大发的印象更加深刻。
影片中,女儿黄彬彩为父亲做好新鞋,亲手给黄大发穿在脚上,嘱托他去水利站学习要注意身体,不懂的事要多问。女儿用工整的字体,为父亲抄写集资兴修水利的请示报告。父亲指挥修渠,女儿忍着病痛让父亲放心去工地……正是通过这一幕幕的细节展现,把一个先进典型人物还原到现实生活中。黄彬彩因病去世时,黄大发脚步踉跄,瘫倒在了屋门口。水渠修通后,他坐在了女儿坟前,喃喃自语“爸爸现在可以天天陪你了”。电影《天渠》通过大量的细节,凸显出人物性格,摆脱了以往“高、大、全”的英模电影人物形象,使黄大发人物塑造更加贴近生活,人物形象变得有血有肉更加立体,更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同时也能带给观众启迪。
(三)设置矛盾冲突,突显人物性格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8]冲突是叙事的重要元素,电影作为叙事的艺术,必然离不开矛盾冲突。矛盾冲突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具体包括包含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人与人的矛盾冲突、人自身存在的矛盾冲突三个维度。
电影《天渠》通过营造戏剧冲突,把冲突植入人物形象塑造中,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也使人物形象充满张力。影片中,一场暴雨引发的洪水,冲毁了村民修建的水渠,村民们的艰辛努力前功尽弃,水还是没有引到村里。没有水,草王坝村民生活贫困,一年四季饭都吃不饱。长期干旱少雨,肖大能想靠做法事来求雨,这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力感,更是展现了人的生存与环境的矛盾。恶劣的生活环境下,人与环境的强烈冲突,使黄大发决心做出改变,一定要引来水源,让村民们吃上大米。
为了修建水渠,村里每户都要集资200元,村民肖大能逼问黄大发:“这钱你有吗?”影片在此处设置了戏剧冲突,黄大发为了修渠,抬出了家里的寿棺准备卖钱。黄大发与妻子发生争吵,“这么多年,你说修渠就修渠,说学习就学习,样样支持,但你不能卖棺材。卖了棺材死了睡哪里去。黄大发说:“渠修不成,死了也睡不进棺材!”这一戏剧冲突把黄大发拿命修渠的誓言变得真实感人。
在水渠工程最危险的擦耳岩,垂直高度有300多米,放炮十分危险,专业施工队不愿干,黄大发在腰上系上绳子自己去悬崖上打炮眼,儿子黄彬权瞪大双眼“为什么让他下去”,含着泪水用足力气与村民一起拉住保险绳。黄大发顺着石壁慢慢下探,寻找放炸藥的合适位置,崇山峻岭间飘荡起黄大发唱着的民歌。
为了运输修渠用的材料,黄大发在人家拖拉机上过夜求人家帮忙运输;为了省钱,他在门口坐了一宿守着一车水泥;为了做好表率,他总是把自己的儿子派去最远的工段……
影片通过一系列冲突矛盾,代替了流水账式的叙事,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更加充分展现了黄大发坚定的信念,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命运屈服的品质。
结语
先进典型人物电影,集中体现了先进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是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影《天渠》在人物塑造上,摆脱了传统“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先进典型人物形象,通过把先进典型人物的事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故事,利用丰富的细节刻画人物性格特征,采用多种表现手法突显其身上体现出的普通人的品性、传统的美德和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得黄大发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真实可信、生动丰满,以此来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使观众在受到感动的同时获得道德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将审美功能、教育和认识功能自然而然隐藏于叙事编码中,为同类电影制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与经验。
参考文献:
[1]黄统荣.中国良知,社会写实,精品意识——“主旋律影视”浅析[ J ].当代电影,1998(04):61-65.
[2][4]刘汉俊.在时代坐标中找准定位 从典型事例中提炼主题——关于牛玉儒事迹宣传的思考[ J ].新闻战线,
2005(1):10,9.
[3]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N].人民日报,2021-06-30(01).
[5]林之达.传播心理学新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4.
[6][法]雅克·奥蒙等.现代电影美学[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32.
[7]王一川.当代中国现实主义范式及其三重景观——以新世纪以来电影为例[ J ].社会科学,2012(12):165-173.
[8]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