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9谢敏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3期
关键词:季风风向古诗词

谢敏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不仅能够表达出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会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与现象。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地理规律、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季风》案例,通过古诗词中对不同季节风向的描述引出季风,并借用古诗词中的景观描述来分析季风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将古诗词融入到地理教学之中。

【關键词】古诗词;地理教学;季风

当前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教育形态正在不断被重塑,知识的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种背景下,学科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学科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但目前,中小阶段的学科融合实验和研究还比较少,已有的学科融合也仅仅是停留在简单的学科合并,在如何进行教学体系设计、如何考试,以及教师的转型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从文学角度看,具有极高的美学欣赏价值;从地理角度看,其中蕴含丰富的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不论从哪个角度,都值得我们去赏鉴。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身为一名地理教师,笔者认为,可以将古诗词融入到日常的地理教学中去,并且古诗词对地理教学也有巨大的辅助作用。

一、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1.课堂引用,提高学习兴趣

相信这几句古诗词曾经大概率出现在语文课堂中: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自然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冷锋天气系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上弦月),等等。这些古诗词,向大家形象地描述出各种不同的地理现象,很容易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甚至与古人比拼地理知识的强烈意愿,从而将学生学习状态调整到“有意注意”中来,专心听讲。

2.活学活用,培养地理素养

李白在《将进酒》中有一句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与汉乐府《长歌行》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有异曲同工之妙。描述的都是河流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但由于古人地理知识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为何河水源源不断却无枯竭之时。通过我们对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再让学生反过来纠正李白先生的地理误区和对汉乐府千年前问句的回复,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这种活学活用的满足感,激发求知欲望。

二、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本文是以《季风》这一单独的小知识点进行切入,对古诗词中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知识点是以热力环流为切入点,引申到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逐步向学生们描述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以及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教学重点是解释我国季风的形成原因以及其对我国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气候的不同影响。

2.教学目标分析

(1)区域认知:结合我国古典诗词,从地理区域视角进行分析,认识我国不同季节的风向差异及特点;

(2)综合思维:领略我国古典诗词的美,运用古代朴素地理学的相关知识解释东南西北对应春夏秋冬,理解古代朴素地理学的不足,并运用现代地理知识来解释我国季风气候的成因以及对我国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气候的影响;

(3)地理实践力:创设教学情境和案例,分析我国季风的实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人地协调观:从欣赏祖国的传统文化入手,进一步了解自然、尊重自然。

3.教学过程

(1)课堂导入

给出4句古人描述风的诗词,展示古人对风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白居易《南浦别》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北风鸿雁飞何处,南海渔樵思故乡——黄佐《春兴八首》

教师提出疑问:请同学们根据诗词中描述的地理现象推测不同风向对应的季节。

(2)新课讲授

向学生阐述古人的朴素地理学知识,解释风向与季节的固定搭配:东风——春季、南风——夏季、西风——秋季、北风——冬季。

过渡:季风的概念是17世纪后期由哈莱(Halley)首先提出来的,而且结合我们的常识: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说明古人对风向和季节的描述虽有固定搭配,但是认知却是有限的。接下来,我们从今人的地理角度来看待我们的风向——季风。通过对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的回顾引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进而对东亚季风进行简单推理,掌握东亚季风的成因、风向以及对东亚地区气候的影响:

(3)课堂反馈

季风气候对我国气候的影响很大,古诗词中也有对相关地理现象的描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描述的是夏季风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影响程度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景观差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白居易《早冬》”,描述的是由于纬度的差异,导致冬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地理物象。

(4)教学评价

本堂课中,由古诗词引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出本堂课学习的知识点——季风,在古今关于风的描述对比中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住季风的知识点。最后,通过古诗词对我国不同区位的地理描述让学生分析季风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同时,提高他们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古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反思

1.古诗词的运用要合理。一堂课有导入、讲授、总结、反馈等不同的阶段,如何将古诗词合理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之中,需要在备课时仔细斟酌。运用得当,可以起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点,画龙点睛的效果;运用不当,则有可能会将一堂地理课硬生生地上成语文课,古诗词的融入反而成为课堂的累赘。

2.古诗词运用的有限性。身为一名地理教师,古诗词的储备量是十分有限的,在备课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搜集与授课知识点有关的古诗词,而且并不一定所有的地理知识点都有相应描述的古诗词,所以,其应用的课时是有限的。搜集完古诗词后,如何将其融入到地理课堂的教学中,也需要教师反复的思量,无形当中会增加教师的备课时长和备课难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_166543.html.

责任编辑  赵双娟

猜你喜欢

季风风向古诗词
藏在地图里的古诗词
我爱古诗词
本期主题:莲
风向
毕节飞雄机场的风及其对飞行的影响
猜诗词
户撒刀
确定风向
万马奔腾
亚洲季风 原因、历史与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