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灸神阙穴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

2021-01-19李林芳杨思永易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1年30期
关键词:淋巴结炎神阙穴肠系膜

李林芳,杨思永,易宏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再发性腹痛常见原因,也是导致儿童急性腹痛的主要原因。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于冬春两季,男童多于女童,发病原因多与胃肠感染、呼吸道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密切相关,患儿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腹痛、疼痛部位不定,以脐周部疼痛为主,也可辐射至其他部位,或伴有恶心呕吐、发热、腹泻等临床症状[1]。因患儿症状表现多样,在临床诊断中需与阑尾炎等其他腹痛相鉴别。目前,西医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采用抗生素、静脉输液、禁食、镇痛等方式,虽症状得到有效缓解,但长时间用药易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患儿治疗耐受性,远期效果不佳[2-3]。中医依据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症状表现,将其归结为“小儿腹痛”等范畴,在临床治疗中采用内治及外治的方法获得较好的效果,极大减少长时间服用抗生素产生的不良反应[4-5]。本研究旨在探讨艾灸神阙穴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1)西医符合《实用儿科学(第8 版)》[6]中相关诊断标准,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腹痛、发热、呕吐等症状,小部分患儿伴有便秘或腹泻;腹痛性质不固定,表现为痉挛性疼痛或隐痛,于2 次疼痛间隙时感觉较好;腹痛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以脐周部最为常见;腹部超声检查可见存在数个肿大淋巴结等。(2)中医符合《中医临床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中乳食积滞证辨证标准,症状表现如下: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嗳腐吞酸、粪便秽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数。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2~10 岁;(2)对外用药物无过敏者;(3)由患儿监护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伴有其他急腹症者;(2)局部皮肤破损或感染,无法行穴位贴敷治疗者;(3)免疫系统疾病者;(4)出血性疾病者;(5)存在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者;(6)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3 一般资料 选取万载县中医院2019 年12 月—2020 年10月收治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88 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4 例。对照组中男18 例,女26 例;年龄2~9岁,平均(6.0±0.9)岁;病程1~3 d,平均(2.1±0.8)d;临床症状:恶心呕吐15 例,食欲下降17 例,便溏不净12 例。研究组中男20 例,女24 例;年龄2~10 岁,平均(6.0±0.8)岁;病程1~4 d,平均(2.2±0.8)d;临床症状:恶心呕吐13 例,食欲下降16 例,便溏不净15 例。2 组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即将50 mg•kg-1•d-1的注射用头孢唑林钠(成都倍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3021735,规格:0.5 g/支),与0.9%氯化钠溶液100 ml 混合后分2 次静脉滴注;另将10 mg•kg-1•d-1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249,规格:2 ml:50 mg)与 5%葡萄糖溶液200 m 混合后静脉滴注,1 次/d。治疗期间需注意维持患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艾灸神阙穴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中药组方如下:红花1 g,川芎3 g,乌药5 g,延胡索5 g,桂枝10 g,丁香10 g。将上述药物碾磨成粉状,使用黄酒调成糊状,制成厚度为0.5 cm,直径为3 cm 的饼状。随后帮助患儿摆放体位至平卧位,点燃艾灸条(由艾绒制成),用浮小麦碾磨成粉状,制成厚约0.5 cm,直径约10 cm 的饼状,中间留孔,放至神阙穴上,艾条置于孔上,用神灯照射,以皮肤有温热感、无灼为宜。施灸过程中避免艾灰掉落烧伤皮肤,艾灸时间为15~20 min。穴位贴敷时使用75%乙醇消毒神阙穴周围皮肤,再将药饼贴于神阙穴,用胶布固定,贴敷2 h,1 贴/d。注意中药穴位贴敷期间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观察患儿皮肤是否出现药物及胶布过敏,若出现需立刻停止使用。2 组均治疗7 d。

1.5 观察指标(1)比较2 组临床疗效,其判定标准为:临床治愈:各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腹部彩超检查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恢复正常;显效:各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腹部彩超检查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数减少;有效:各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好转,腹部彩超检查可见肠系膜淋巴结无明显消退;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脘腹胀满疼痛,不思乳食、嗳腐吞酸、粪便秽臭、夜卧不安症状。采用0、1、2、3 分评分法,症状严重程度与总评分呈正相关。(3)记录2 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包括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4)2 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腹部彩超检查淋巴结大小,观察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变化。(5)随访6 个月,记录2 组患儿疾病复发情况。(6)记录2 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泻、便秘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45%(42/44),高于对照组的75.00%(3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11,P<0.05)。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2 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乳食、嗳腐吞酸、粪便秽臭、夜卧不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乳食、嗳腐吞酸、粪便秽臭、夜卧不安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症状改善时间 研究组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

2.4 淋巴结大小 治疗前2 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 组治疗前后淋巴结大小比较(,mm)

2.5 复发率和不良反应 研究组复发率为4.55%(2/44)低于对照组的20.45%(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91,P=0.024)。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 例(6.82%),其中腹泻2 例,便秘1 例。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1 例(2.27%),其中便秘1例。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2,P=0.609)。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小儿各脏器形态未发育成熟,功能尚未健全,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尤其是脾脏、肾脏、肺三脏最为突出。因小儿脾胃虚弱,脾胃之体尚未全,且脾胃之气尚未壮,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生长发育快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需为后天的生长发育提供大量的物质。先天脾胃虚弱与小儿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之间不相适应,或因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因久病失于调养等,均可对脾胃造成损伤。《张氏医通》记载:“食积郁结于胃肠之内,皆能令人腹痛”,充分说明食积越久,热从而化之,灼损阴津,津液受损,大肠之气下传不利,则逆而上行产生腹胀腹痛。故在中医治疗中以温中补虚、理气止痛为基本治疗原则[8-9]。

西医在肠系膜淋巴结炎治疗中主张采用抗生素,但因患儿年龄较小,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抵抗力较差,易造成症状反复发作,且长时间反复使用抗生素治疗易产生一定的耐药性。静脉注射治疗会对患儿心理造成影响,产生抵触治疗的情绪,影响治疗依从性[10-11]。隔物灸后穴位贴敷治疗均属中医外治法,其中艾灸以艾绒为主要原料,将其点燃后置于体表神阙穴进行温熨,借助药物及艾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效应渗透至表皮、血管、神经系统等组织,有助于改善周围组织神经营养,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并可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功能,达到祛寒止痛、温阳补气、温经通络等作用[12-13]。神阙穴属任脉,艾灸该穴位有治疗泄泻及腹痛等疾病的作用。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选择红花、延胡索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川芎行气开郁、祛风止痛;乌药、丁香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诸药合用,可奏理气止痛、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之效[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脘腹胀满疼痛、不思乳食、嗳腐吞酸、粪便秽臭、夜卧不安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腹胀消失时间、腹痛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肠系膜淋巴结横径、纵径小于对照组,研究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间无差异,提示艾灸神阙穴后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淋巴结炎神阙穴肠系膜
自拟骨痨汤联合神阙穴拔罐对老年脊柱结核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莱菔子热奄包外敷神阙穴联合按摩疗法治疗胃肠胀气的临床观察
扁桃体炎并发颈淋巴结炎 贴敷见效快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疗法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贴敷治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巨大肠系膜血管瘤1例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
神安镇静膏外敷神阙穴在36例儿童骨科术前护理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