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对基层医院CT扫描技术及诊断的影响促进及优化优选扫描方案初探
2021-01-19何崇保何云强
何崇保,何云强,唐 煌,庞 勇
江油市中医医院 放射科,四川 江油 621700
目前,基层医院部分影像技师责任心差,不遵守操作规程,人为因素导致CT图像质量差,而临床医生或信赖磁共振成像(MRI),或依赖CT,以及个人偏见和喜好,导致了检查技术固有的阳性率差异,这样的差异源于对CT和MRI成像原理和检查适应症的认识不足。近年来,MRI在西部基层医院兴起,影像科室逐步熟悉和掌握了MRI扫描技术和诊断方法,以及CT在成像原理和诊断方面与MRI的差异和局限性。我科针对日常工作缺陷,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技术,建立严格的科室制度,嫁接可行的磁共振技术,修正现有CT技师的偏差与疏漏,优化CT诊断结论,促进优选检查技术,以便更好地避免潜在的医疗风险及差错。
1 材料和方法
2018年8月~2019年12月,我科通过建章立制、宣教培训、强化岗位职责、签订责任协议以及奖惩等措施,实施优化优选扫描方案。将严谨的MRI技术和理念嫁接于CT扫描及日常诊断工作中,严格执行CT检查前准备工作、标准摆位并调整扫描参数、优化CT诊断结论、优选检查技术。执行此优化优选方案,共检查4250例患者。由2名影像科副主任医师和1名主管技师回顾性分析、评分上述图像质量和报告质量。
2 结果
随机抽取方案实施前后同数量同种部位图像,CT图像质量改善情况见表1。原始图像阅片率是指诊断医师认为观察病变最佳的参数,如颅脑组织选择层厚6 mm,间距6 mm扫描,病变无遗漏、噪声低、空间分辨率高,可直接观看原始图像。以往我科技师一律选择层厚3 mm,间距1.5 mm,同时满足颅骨重建和脑组织的需求,无差别对待外伤和普诊患者,扫描后根据不同需求重建图像,牺牲图像像素。诊断医师的评分依据是原始图像能准确发现病灶,MPR、VR仅作为补充技术。图像质量医师评分是根据图像对称度、清晰度、分辨率、检查前准备、检查中动度、局部无干扰伪影、合适层厚间距、恰当后处理成像各划分为1~10分,由医师根据标准打分。
表1 方案实施前后CT图像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执行优化优选方案,加强诊断医师培训,了解技术差异,提高认识,规避CT诊断结论的盲目、武断,取得良好效果。以前CT较难发现或鉴别困难的部分疾病得以成功检出:后颅窝(脑干及小脑)病变5例,子宫内膜癌2例,宫颈癌1例,急性阑尾炎症10例,小肠麦克尔憩室穿孔致腹膜后间隙积气1例,胆总管末端可疑占位6例,肝门区胆管细胞癌17例,垂体腺瘤3例,肾上腺血肿1例,颈静脉球瘤1例,肺部高分辨算法发现肺外周部小结节15例。优选检查技术(CT或/和MRI),检出脑组织血管周围间隙(正常变异)11例,骨骼细微骨裂、骨髓水肿9例,椎内髓外占位1例,髓内病变2例,脑淋巴瘤7例。
3 分析讨论
3.1 优化扫描技术
(1)MRI检查前一般需要判定患者基本身体状况及各项生理功能,充分准备胃肠道并训练呼吸,检查前其他各项辅检结论基本完成。临床医师在开单前就有了大致的病情掌控,这样病变定位更准确,MRI技师了然于心、有的放矢,扫描过程中病变部位少有遗漏和过度,扫描程序更有效。本方案促使CT技师重视检查前的准备工作:非急诊扫描患者,一律先完善超声和实验室方面的检查,腹部常规检查前口服500 mL甘露醇注射液及大量生理盐水,充分清洁肠道,并充盈之,检查前10 min注射654-2降低平滑肌的紧张程度,提高肠道病变的检出。
(2)MRI定位精准,技师通过轴位、冠状、矢状三方位确定扫描线,图像对称性更好。而部分基层医院的CT扫描定位往往随意,图像缺乏对称性,为医师的诊断带来困难,CT后处理软件以牺牲像素为前提,得到的后处理图像各向同性差。本方案促使CT技师重视标准对称摆位:加强对CT技师的培训,培养耐心、细致的态度。通过CT红线三维定位,实现精准摆位,获得满意的相对对称的图像,特别是中耳、眼球等部位。个别部位应扫描冠状位并摆放颈托、腰托和臀托,CT机架设置角度,适当捆绑固定扫描部位,减少细微运动伪影,实现真正清晰的原始成像。
(3)基于MRI良好的组织分辨率,运用于妇科效果良好。本方案促使CT技师重视检查前准备和改善成像参数:通过改良扫描参数、软组织降噪成像和检查前肠道准备及MIP和MPR、CTVR等后处理软件,CT也可以获得优质的盆腔效果。
(4)基于 MRI扫描无骨伪影的干扰,对后颅窝病灶的显示效果良好,CT总是无法避免骨骼伪影,对脑干、小脑的显示不够理想。本方案促使CT技师重视颅底的薄层(≤3 mm)扫描和增强技术,重视小脑及脑干病灶的检出。
3.2 优化诊断报告和优选检查技术
(1)CT既往发现脑组织内点、片状低密度灶,一律考虑为腔梗灶,而MRI对此区分良好,如结合T1WI、T2WI、FLAIR、DWI等序列联合鉴别,病灶为腔梗灶、软化灶、血管周围间隙、缺血灶等。CT扫描速度快,检查禁忌少,在急诊外伤昏迷、新鲜血肿及灶内钙化诊断宜优先使用[1]。本方案促使临床医师选择检查方式时,普诊应以MRI为主,急诊以CT为主,诊断前应重视病史的采集、鉴别,切忌结论武断。
(2)MRI诊断椎间盘、髓内占位、脊髓炎性病变、脑实质病变及脱髓鞘病灶诊断有重要价值,而CT对椎管内占位病灶价值有限,对椎间盘、神经根的判断不甚直观[2]。本方案促使临床医师选择检查方式时,普诊应以MRI为主,急诊以CT为主,诊断前应重视病史的采集、鉴别,提高检出率。
(3)MRI对后颅窝疾病、垂体腺瘤、微腺瘤、肾上腺、前列腺肿瘤有重要价值,对胰头、胆囊、胆系肿瘤及三维MRCP有特殊价值,CT对此存在不足,开单宜优选MRI。
(4)MRI对于妇科诊断子宫腺肌病、肌瘤、宫颈癌、子宫内膜癌有特殊价值[3],CT对此存在不足。优化优选方案中,我院CT扫描充分重视检查前肠道准备,膀胱适度充盈,观察子宫宫壁,超过13 mm有子宫腺肌病的可能,重视观察内壁是否光滑、宫腔内的软组织及宫颈部的厚度及是否均匀、阴道内是否存在软组织密度、子宫周围的脂肪间隙是否消失,必要时,结合超声、MRI,可有效提高CT检出率。开单宜优选MRI。
(5)MRI对骨伤疾病有特殊价值,如脊柱外伤、膝关节、肩关节的韧带撕裂、半月板的损伤、骨髓水肿、隐匿性骨折、椎体血管瘤等的诊断[4],CT对此存在不足。我院方案中规定即使CT扫描没有发现骨折、细小骨裂,也应不排除外韧带的撕裂或骨髓水肿的可能,切忌盲目交代病情。
(6)MRI对淋巴结的诊断价值优于CT,对软组织内的病灶,如血管瘤等、肾上腺腺瘤、肝脏腺瘤及脂肪瘤、局灶脂肪浸润有特殊价值,对肿瘤病灶侵犯周边组织有显著优势,CT仅能判断筋膜及周边脂肪间隙的明显改变,不能完全排除侵犯,对临床手术的指导意义不大。应重视CT在此方面的固有技术缺陷,方案推荐优选组织分辨率更高的MRI检查。
(7)增强MRI检查对肝脏腺瘤、肝癌、再生结节、小肝癌有良好的判断价值,CT存在缺陷,应重视不足。利用化学位移技术,MRI对脏器或病灶内的脂肪含量水平判断有良好的效果,CT仅对团块状脂肪有检出价值,方案推荐MRI检查。
(8)MRI良好的多参数成像、磁敏感、DWI/DTI、波谱分析等对潜在疾病的检出率远高于CT,对脑胶质瘤、前列腺癌等某些疾病有特殊价值[5]。良好的组织分辨率有利于区分组织内的蛋白成分,利用重水技术和PC/TOF对体内的水、血液成像也有明显优势,CT对此存在不足,方案推荐优选多参数成像的MRI检查。
(9)在胸部常规扫描和病灶钙化、超急性期出血等病灶检出率方面,患者烦躁、体内起搏器植入者、幽闭恐惧症者、金属异物等MRI禁忌症,以及检查时长等多方面,MRI不如CT,方案要求加强临床医师的培训和宣导,推荐优选CT初步检查。
4 小结
我院执行的优化优选方案,能有效促进基层技师的规范操作,优化CT扫描技术,提升图像质量;增强医师对CT诊断技术固有不足及缺陷的认识,规避诊断报告的武断;促进临床医师合理优选或联合多种检查技术,提高病变检出率,有效避免医疗差错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