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021-01-19冯海洋
冯海洋
(容海川城乡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027)
进入新时代发展大背景,我国的经济模式发生较大变革,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改善,这些转变均对城市道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城市规划中,有必要做好道路交通设计工作,以维持日益增长车辆的正常行驶,促进道路运输经济的高效运转。
1 在城市规划中做好道路交通设计的价值
伴随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为完善城市建设做好道路交通设计势在必行。在城市的日常经济往来当中,道路扮演着关键角色,承担着连通各城市贸易往来沟通的重任,关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甚至全国经济形势的走向,故而科学开展道路交通设计尤为必要。
为做好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工作,首要任务就是明确该项工作的建设对象,城市道路设计涉及乡村道路规划、城郊道路规划以及城区道路的规划,只有切实完成上述建设工作,方可改善城市交通,方便城市车辆的正常通行,舒缓城市交通压力,为城市经济和居民的生产生活作贡献。
2 开展道路交通设计工作的重点原则内容
2.1 注重维持道路的安全顺畅性
对于各领域生产作业来说,安全问题一直都是最核心的一项内容。正式开展道路交通设计阶段,务必融入安全理念,注重道路规划的合理性,唯有道路交通安全得到保障,才可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而道路交通设计水平的好坏,具体体现在实际车辆通行的顺畅性与否。为方便车辆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在道路设计中应加强对交叉道口的管理,掌握道路的具体情况及车辆通行情况,从而做好立体交叉设计,完成道路的科学布设。
2.2 维护道路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所谓道路交通运输的经济性,旨在缩短车辆在道路行驶中消耗的时间,减少道路工程的综合费用。为达成该项目标,必须全面掌握实际道路运行情况、公用基础设施的布置,之后在设计中根据交通的性质、流向、车辆的流量特点和地形,布置合理的线路和断面,尽量使整条线路的主干道和流量大、车速要求较高的干线保持平稳状态。不仅如此,还需考虑到同样有交通运输需求的次要线路,做好该类道路的规划设计,如果没有特定限制需求,可以放松对该类道路的标准要求,设计人员可以利用具体地形,合理规划支线道路,以分担主干道路的交通压力,维护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2.3 做好环境方面的保护工作
如今,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再加上生产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道路上的机动车辆也有所增加,过多车辆产生的尾气也势必会污染空气环境,带来极大的噪声。对此,在道路交通设计中,就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增设绿化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分隔交通,还能吸收大量尾气,净化空气环境。再者,让居住区与交通干道保持科学的消音距离,以免干扰居民的正常生活。
3 现代道路交通设计工作的不足之处
3.1 设计之初缺乏实际调研考察
在正式开展城市道路设计之前,相关人员并没有深入实地开展社会调研工作,对当地的道路交通缺乏了解,经验主义过于明显。这使道路设计方案完全脱离实际,缺乏合理性,实践难度较大。当一座城市的道路交通跟不上城市前进脚步时,随之而来的问题将日益增多。
如某城市计划建设一处多功能商超,而这势必对周围的道路交通提出较高要求。如果该区域道路规划混乱,不能满足商超需求,则容易出现道路拥堵的情况,必然不利于商超的营业,且这种拥堵状态还会影响到其他领域的正常运行,给市民出行造成不便。
3.2 缺少对道路附属设施的规划建设
道路附属设施通常包括绿化带、排水系统等,这些附属设施可保证道路交通的正常运行,提升了市政道路的综合价值。但是部分设计人员,将重点工作放在市政道路的主体部分上,如路线规划、车道数量及宽度的设计等,忽视了附属设施的规划建设。例如,针对道路排水设施,道路设计人员没有在该方面做好规划工作,排水设施发挥不出最佳排水作用,一般天气还能做到正常排水,一旦遇到降水量较大的天气,则道路积水就会成为阻碍交通正常运行的问题,城市内涝问题严重,不仅损害了道路路面,还会带来严重的交通拥堵,给市民出行造成困难,威胁车辆行驶安全性。
3.3 城市道路设计理念落后
现代化建设进程的深入,同样要求市政道路设计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城市的发展速度与道路设计相适应,方可为城市的经济建设提供正向推力。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道路交通面临较大压力,道路交通设施并没有进行革新优化,无法满足现代交通需求,交通拥堵成为城市常态。道路设计理念的落后,使其在面临新问题时,仍以老方法解决,结果不仅无法解决新问题,还会带来更多连锁反应,道路规划缺乏科学性,城市发展与道路交通失衡。
4 完善道路交通设计的主要措施
4.1 道路设计前,注重实地调研
为做好道路交通设计,实地调研考察成为关键。如在对某条商业街展开考察时发现该街道上人流量大,交通拥堵现象经常发生,又因为红绿灯设置过少,行人存在违规过路的情况,交通风险极高。对此,设计人员在开展道路规划时,要在道路两侧各增加潮汐车道,设计港湾式公交车停靠站,促使私家车的正常通行。同时设计两处人行天桥,这样既保证了路面车辆畅通,又保护了行人安全。除此之外,在学校、商超等地,也需做好前期考察工作,以此为后续道路设计奠定基础,增强道路交通的适应性。
4.2 完善道路附属设施
道路附属设施涉及绿化带、隔离带、红绿灯以及排水系统等,如图1 所示。首先,注重道路两侧绿化带或隔离带的设计完善工作,增设该类设施,这不仅可以为城市增添绿色,美化道路交通环境,还可以减少汽车尾气、颗粒粉尘的危害,净化城市空气。在道路绿化设计时,主干道路的绿化率不得低于50%,支路的绿化率也需要保持在30%以上。
图1 完善道路附属设施
其次,科学设置交叉路口的红绿灯同样重要。该路段的红绿灯可以起到维持交通顺畅、保障行车安全的作用。在具体的红绿灯设置时,设计人员要参照实际路段的车流量、人流量及道路宽度开展规划设置,确定信号灯的时间(如图2 所示)。
图2科学设置交叉路口的红绿灯
最后,为防止内涝问题的产生,在道路设计中还应科学开展排水系统的规划工作。采用双排排水设计,行车道的两侧对称设计排水口,以提高路面的排水能力。
4.3 维持道路交通设计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在开展道路交通设计时,其中一项重点参考对象就是城市的整体发展状况。尤其是极具发展潜力的城市,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从周边的乡镇、农村,甚至是全省、全国,吸引大量的人口流入。针对该类型城市,在具体的道路交通设计中,就需以宏观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只有同样先进设施完备的道路交通,方可顺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需求,二者保持同速向前,才能为城市经济提供助力。
再者,当前城市大力建设开发区、高新区,城市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新城区的建设和发展,对道路交通设计也有很强的依赖性。此时,协调好新老城区、市郊、本市和临市的道路交通成为关键所在。只有做好上述区域的交通对接,才能为现代城市的快速前行提供强大动力,解决因道路交通引起的各类矛盾问题。
5 结语
现代道路交通设计中,需要提前进行调研考察作业,根据地区发展实际,科学规划和调整道路交通,协调城市整体发展与道路交通间的关系,且优化道路附属设施,以解决当前道路拥堵问题,方便大众出行,为城市的可持续前行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