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
2021-01-19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课题组
“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课题组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1]。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坚定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政治建校、政治育警”是公安院校办学治校的根本原则,政治合格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标准。随着社会发展呈现出经济新常态、政治新生态、文化新样态等新的特点,关注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时代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探索进一步增强公安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更好完善学校“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公安院校培养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提供实证性对策建议,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学院课题组)于2019年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体在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开展调查研究。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研以四川警察学院在校生为样本,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在本科生每个专业每个年级中各抽取一个区队进行集体施测。调研以填写课题组自编《四川警察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为主要形式。共发放问卷1631份,占在校生31%,回收有效问卷1629份,运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本次调查,男生占78.15%,女生占21.85%;学生干部占31.18%,非学生干部占68.82%;党员占2%,预备党员占4.2%,积极分子占22.4%,共青团员占68.0%,群众占3.4%。
问卷共分为卷首的学生基本信息、六个维度的客观题(单选)和卷尾的主观题共8个部分。问卷单选题为四点计分,即非常不乐观计1分、比较不乐观计2分、比较乐观计3分和非常乐观计4分,每个题项最高4分。问卷用SPSS软件计算总分,再根据样本人数和维度题项计算平均分(表1)。
表1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六个维度的卷面情况
二、数据分析
(一)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的客观题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客观题的六个维度,基本涵盖了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要层面,共25 个单选题项,总分为100分。从得分情况看,卷面每个题项平均得分为3.78分,平均总得分为94.4分,卷面分数呈现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情况较好,总体水平差异性较小,98.1%的学生有比较高或非常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表2)。
表2 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的主观题情况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其中您觉得最自豪的是什么?”的回答中,有百人次以上的学生提到了经济、军事、小康、脱贫、“一带一路”、港珠澳大桥、奥运会、高铁等词汇,从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时事政治的积极关注。
在对“您对本校印象最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措是什么?”的回答中,学生普遍提及的关键词包括:大思政、讲座、学习强国、新闻联播和青年大学习等,这些都是目前学校进行思政教育的基本工作方式。但有近百人反馈呈现“无”或“没有”,说明学校思政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需进一步提高。
在对“您对本校提升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何建议?”的回答中,有近五百人次反馈的是没有建议;其他学生普遍希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体现多元化、实践化、活动化和网络化等。
(三)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问卷呈现的总体情况
卷面情况呈现出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较好、思想正面积极,这得益于学校一以贯之地坚持和传承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永葆公安队伍忠诚本色的优良传统;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政治建设,把“四个铁一般”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标准,承担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铸造忠诚警魂的政治责任;得益于学校勇于担当职责使命,始终坚持教育学生矢志不渝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和坚定捍卫者,永葆公安队伍的政治气质和政治品格;得益于学校坚持全面从严治警,大力推进公安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训练,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努力培养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纪律作风硬,敢于和勇于担当的新时代警务人才等一系列举措。
本次调研反映出,在学校“党委统筹、整体联动、重点推进、协同融通”的工作思路下,在学校政治建校的良好环境和政治建警的浓厚氛围中,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上,积极关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热点焦点问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面对国家重大事件重要需求时,学生群体在思想和行动上迅速形成正能量,积极投身于行业和岗位工作,体现了学校创新推进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良好成效。
三、调研反映出的问题及原因
自“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实施以来,学校思政工作改革深度推进,“大思政”育人工程在引领和塑造学生思想主流上效果显著。然而,细察本次调研问卷,分析调研结果,仍可见一些较为典型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差异性特征明显
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差异化,一是主体特性差异,如性别、年级、身份(是否学生干部)等。性别差异表现为男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状况和在六个维度上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女生;年级差异表现为大一、大四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学生;身份差异表现为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状况整体水平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二是学科专业差异。无论整体状况和维度单项得分,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类学生得分水平均显著高于法学类学生(见表3)。三是对思政教育形式、平台载体的需求差异。学生对本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方式的评价相对偏低,对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生动和网络化等方面需求较高。
表3 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学生思想政治状态的差异化,在其他学校的实证调查中也有类似情况[2]。除了社会环境和家庭、社会阅历的因素,还受到学生生涯正常发展轨迹影响。依照舒伯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试探期的大一学生对外在价值影响的接纳程度较高,通常情况下会将其作为自己这一阶段的价值信念,大二、大三属于过渡期,大多数学生存在内外分歧和自我探索的矛盾,多元文化及其价值取向的冲突,都会导致这一阶段的学生出现认知迷茫与选择彷徨。进入大四,学生开始重构价值体系,并逐步建立稳定的职业和价值认同,因此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思想政治状况水平显著提升。本次调研呈现的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差异化也印证了上述理论。公安院校的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成长中,面对较强的政治建警要求和政治实践磨砺,对其中内蕴的价值接纳程度将随着在校时间增加和自我成长变化和成熟。因此,强化思政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设计,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过渡期的价值冲突和重建,有效避免思想疲态和“逆反心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学校多年办学育人传统所坚持和凸显的政治建校政治建警,以及由此形成的鲜明政治性,在学生就读期间对学生的思想认识打下了深刻烙印,效果良好。与此同时,本次调研发现,在面对国际国内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时,多数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答疑解惑,极少数学生选择与学管干部、任课教师沟通、交流、请教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反映出学生一方面认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又对学校思政工作具体形式的信任度不够、满意度有待提高,见表4。
表4 学生认识和判断国际和国内各类政治领域的重点重大事件的方式汇总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信息获取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使教师逐渐失去传统意义上知识占有和信息渠道的当然优势,学生具有与教师同样甚至超越教师的信息获取能力,如果思政教育工作者不能迅速适应新时代的技术发展趋势,自如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势必导致思政教育形式的老化、固化、程式化,也势必会失去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主动接纳和充分信任。另一方面,学校深度推进“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已成共识,但微观思政的理念和实践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人心。所谓微观思政,指在学校正式或非正式的系统化思政教育之外,学校所有岗位的所有教职员工,在校期间言行举止都应该对学生有思政教育意涵,客观上或直接或间接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积极影响。然而,当下仍有不少部门、不少人认为思政教育不外乎是职能部门和思政课教师、政工人员的工作,尚未形成微观思政实务的合力。就专任教师而言,少数教师相较“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尚有较大距离,增强微观思政意识和全员育人合力都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学校思政教育平台运用的纵深性尚需掘进
经过多年文化建设和特色打造,学校现已形成较为体系化的思政教育文化平台,包括由龙透关泸州起义旧址、中国共产党党史墙、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构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群,以四川警察学院建设发展陈列厅为主体的川警人优良传统教育基地;以英雄墙为代表的警察忠诚文化教育基地等,在师生日常思政教育中发挥了并且仍在发挥重大作用,这些文化平台、载体业已成为学校思政教育的靓丽名片。然而,本次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思政教育文化平台的运用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见表5。
表5 学生认为本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汇总
究其原因,一是当下的显性课程与各类文化育人平台融通力度不够,显性课程缺少“隐性”元素。显性课程也称为显在课程、正规课程、官方课程,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如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主题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征文及演讲比赛、讲座及座谈会等均属此类。目前各类显性课程也在尽可能地充分利用文化平台、基地开展教育,但教学过程总体上更多地表现为教育活动空间的变化,即从教室向各类平台、基地迁移,在形式上则仍体现为组织参观、宣誓、致敬等主题活动的层面,借力这些平台和载体深层次的说理、说史、说现实的内容并不多。显性课程直接灌输教导的同时应有的潜在性、不易察觉性未被重视,程式化、形式化、模式化的安排不易具有直击人心的影响力。二是隐性课程对各类思政教育平台利用力度不够,隐性课程忽略“显性”功能。隐性课程是学校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习经验,指学生在学校环境、情景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因为隐性课程的属性,加之有显性课程进行专门的思政教育,有些隐性课程以“隐”为由,在隐性课程中巧妙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载体的资源不多,培育警察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主题不够鲜明,也是学生对现有思政教育平台使用满意度不高的原因。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针对本次调研反映出来的问题,要总结经验,回应学生需求,以“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为抓手,既要注重夯实基础,框定四梁八柱,又要与时俱进,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效。
(一)教育理念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先后两次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分别就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发表重要讲话,向广大党员干部提出学习要求。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对公安院校大学生同样十分重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既是储备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能力的重要时期,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固化的关键时期。“要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增强理念供给”[4]。在公安院校,要强化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的教育理念并凸显其重大实践意义。理论思维是葆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强烈政治担当的思想前提,辩证思维是明辨是非、甄别问题、判断曲直的方法论基础。政治坚定源于理论的清醒,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就是要培养学生自觉把维护“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作为新时代预备警官的使命担当,矢志不渝听党话,坚定不移跟党走;要教育学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群众史观的立场、听党指挥的作风、人民至上的情怀、化解矛盾的方法;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总而言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理论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培养,是公安院校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题中之意,也是坚决把牢公安队伍“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源头活水的思想保证。
(二)教育内容方面,要注重教育主题设计的针对性和内容安排的差异性
和所有其他具体教育形式一样,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针对调研显现出来学生不同身份属性和不同阶段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重视公安院校学生政治属性的共性基础上,应更加关注差异性和针对性教育。
横向的角度,应从性别、专业、是否是学生干部等不同群体属性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差异性设计。针对女生群体,要结合女性身心特点和职业心理、自我保护和发展、安全感等进行思政教育。关于调查显示非公安专业学生对公安院校政治教育和政治性培养的认同度不如公安专业学生高的问题,针对非公安专业类学生群体,要从政法类职业的职业精神、职业理想的共同性上加强教育。针对非学生干部群体,要更多地结合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解决学习生活实际困难、避免自我姑息和自我放弃为切入点设计教育内容。在这个层面,针对多种身份重叠交叉的学生群体要重点关注和开展教育。纵向的角度,主要指针对大学时期学生在不同阶段对文化塑造和价值引领的接纳认同度的差异性,整合不同的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大一阶段学生对文化影响和价值导向持积极的心理状态,应实施启蒙引领工程,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明确职业理想,树立从警的信心和决心;大二、大三阶段,面对多元文化内含的不同价值取向,多数学生处于探索、分歧和甄别之中,并引发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迷茫与彷徨,这个阶段重点应结合专业实习、实践,特别是结合国家重特大事件对公安行业和公安队伍的要求,在思想教育中实施漫灌育人工程和滴灌育魂工程,在行业岗位日常工作中、于急难险重任务中涵养警察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甄别、在甄别中选择,在选择后坚定职业理想、提升职业能力;大四阶段,学生逐渐接纳并趋同于主流价值需求,重构自我价值体系,并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职业认同,这个阶段在思政教育中要重点实施登高望远工程,在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规划和未来职业生涯无缝衔接的同时,强化职业价值认同,固化职业理想。要纵贯大一和大四,针对学生干部群体,遴选实施青马工程,通过青马集训营,持续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思想引领和理论宣传的辐射作用。
(三)教育组织方面,要在“大思政”育人工程建设中强化微观思政教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5]。学校“大思政”育人工程应当以铸造师生忠诚警魂,打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责任担当能力为核心目标。立德树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大思政”之“大”,意指思政工作、思政教育的范围广、辐射宽、过程长,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校内校外互动、师生协同并进”的格局下,需要人人参与、全程推进,这就必须强化微观思政的观念和加强微观思政实践。学校的全体人员,要形成融入学校思政教育的高度自觉,每个人都可以是也应该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和元素,注重工作细节,要在细节中体现思政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思政”要在“大”中见“小”,也要以“小”见“大”,要在细微处、在一言一行中体现思政工作和思政教育的意旨。
于学校而言,要持续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制度执行力,加强党风、政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做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勇担公安机关职责使命的践行者。要把思政教育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放低姿态,充分尊重学生,摒弃形式单一的“灌输”思维,拒绝一厢情愿的“公式”引领,在为学生“解难释惑”的过程中总结“对谁用情”“如何用力”的经验做法,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于学生而言,要注重学生本身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开发学生作为思政教育者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甚至学生群众在不同梯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马工程成员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为“大思政”育人工程的重要内容进行探索实践,在学校规范化的组织行为安排之外,可由专业教师指导、引导,通过学生社团、协会、论坛等活动形式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实施。
(四)教育实施方面,要深度推进各类课程与公安文化资源的交融互通
公安行业和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赋予了公安院校丰沛的文化资源,公安院校在办学治校的历程中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平台和载体,以坚定学生的职业理想,培塑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意识,涵养职业情操。新时代,公安院校的思政教育要和公安文化、警营文化有机融合,使承载思政教育使命的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行业资源、文化元素交融互通,实现思政教育全景式、全方位、全过程的立体推进。
一是推进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公安文化资源的“打通”,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入心”。目前,思政课程经过持续深化改革,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常规渠道和通行品牌,课程思政正处于积极探索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提炼特色的阶段。然而,仅就公安行业文化资源在课程中的开发利用而言,思政课程应在保留主题活动、参观、考察等利用公安文化资源的传统教育形式之外,还要思考将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构成元素而不是外置条件的方式方法,进行沉浸式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要摒弃对文化资源中的内容与课程思政进行点式链接的思维定势,多布局情景式、场景式的专业思政教育,更好地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公安工作、公安行业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通,使思政教育内容更加直击灵魂,震撼人心,使学生能够对文化资源从“看景”转变为“入景”。
二是推进校园文化、文化活动与公安文化资源的“联通”,使思政教育的载体平台打造更加“走心”。理想信念在人的精神图谱中居于核心地位,校园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对于培育学生理想信念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校园文化、文化活动与公安文化资源全方位的联通,其一要通过文化载体、文化平台打造,呈现公安行业和人民警察职业岗位蕴含的固有文化内涵,包括忠诚、为民、公正、严明,坚韧、顽强、奉献、牺牲等等;其二是要立足时代发展,总结提炼并及时呈现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服务国家重特大事件中生成的丰富精神文化资源,如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学思践悟的理论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活动安保的思想成效,以及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职业素养和精神特质;其三是体现行业、区域、实战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警察体育运动会,以涉藏维稳、国际维和、一线抗疫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创作展演等。使校园文化和文化活动成为思政教育无处不在的隐性课堂,培养学生听党指挥铸忠魂、服务人民担使命、求真务实讲科学、敬畏法纪守规矩的显性价值主题。通过开放式地丰富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在文化平台的设计、布局、打造上更用心用情,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因式”价值融入功能。
三是推进网络课堂、网络思政与公安文化资源的“接通”,使思政教育的形式更加“称心”。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互联互通赋予了信息获取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是当下思政工作必须面对的最大变量。要充分利用网络为教育资源的集成性、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开放性、教育过程的延展性提供的便利条件,将网络课堂、网络思政与文化资源“接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善于运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带正面节奏、发权威声音,提高思政教育的供给质量,让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优秀公安网络文化作品,在网上多起来、活起来、传起来,扩大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提高思政教育供给结构对新时代公安院校学生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学生更为“称心”、更愿意接受的传播方式,保持思政教育方式的“鲜活度”和思政话语体系的吸引力,发挥好思政教育理论武装、思想引领、价值导向、方法传授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