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泾惠渠灌区发展现代化节水型灌区的思考
2021-01-19查苏丽
查苏丽
(陕西省泾惠渠灌溉中心,陕西 三原 713800)
1 概况
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省会西安的北面,是陕西省有名的灌排配套,渠井双灌的大型现代化灌区之一。目前共灌溉西安、咸阳、渭南三市、六县区,设施灌溉面积145.3 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31.9 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111.02 万亩,抽水灌溉面积34.28 万亩,110.0 万亩农田达到渠井双灌条件。泾惠渠灌区历史悠久,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誉,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灌区耕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5%,而粮食总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5.8%,自1949 年~2019 年70 年来,累计生产粮食316.6 亿kg,累计生产棉花8.1 亿kg,总经济效益364 亿元,净效益312 亿元,为陕西经济的腾飞做出来巨大的贡献。
2021 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根据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对于大中型灌区而言,今后一段时间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尽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大中型灌区的现代化节水改造建设刻不容缓,全国各地灌溉系统响应中央号召都在探索现代化灌区、生态灌区的建设发展。作者仅从泾惠渠灌区的整体现状论述自己的思考。
2 建设现代化节水型灌区的必要性
2.1 陕西省持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需要灌区发展现代化节水型改造
泾惠渠灌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在保障陕西省粮食安全的地位上至关重要。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稳步提升粮食安全产能的意见》(陕政发【2019】16号),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414 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稳定在4595 万亩;到2023 年,粮食生产功能区建成高标准农田2265 万亩,实现藏粮于地,全省粮食规模化生产面积占30%以上。泾惠渠灌区发展现代化节水改造是145.3 万亩灌溉面积能否稳步增收的关键因素之一,灌区水资源供给的保障能力直接影响能否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
2.2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灌区发展现代化节水改造
习近平在河南住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泾惠渠灌区作为黄河流域大型灌区取水量大,年取水量达8.9 亿m3, 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事关黄河水资源利用大事。泾惠渠灌区的现代化节水改造不仅直接影响咸阳、西安、渭南三市166.91 万人的用水,也关系到黄河流域75 万km2的生态平衡大局。因而亟需通过现代化节水改造,以践行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大力推行农业节水产业和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同时,为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保驾护航。
2.3 灌区工程建设标准偏低,难以实现高效节水,需要发展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
泾惠渠灌区主要工程始建于1932 年,解放后几经扩建改善,至2021 年设计灌溉面积发展到145.3 万亩。自1999 年启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灌区农业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续建配套累计投资5.93 亿元,改善灌溉面积118.47 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5.7 万t。但是经过20 余年运行,灌区普遍存在工程老化、损毁问题,大部分工程带病运行,更有工程破损严重,工程停滞运行等状况。例如渠首枢纽主要闸门和启闭机运行状况较差,下游护坦有裂缝,消能防冲设施配套不足等问题,骨干渠道由于年久老化,加之原设计标准较低,渠道衬砌厚度仅为6 cm~8 cm,防冻措施不足,并且伴有自然灾害、冻胀、泾河水硫酸盐离子腐蚀等原因出现的裂缝,脱落塌陷等问,衬砌完好率仅为67.22%,近三年来渠道老化损坏,效益衰减。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要补齐“三农”领域短板,迫切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有效运行。由于工程带病运行,灌区节水能力和灌溉效益日渐衰减,迫切需要现代化改造解决工程病险问题,消除安全隐患,提高节水能力及灌溉保障能力,进而提高灌区服务“三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 发展建设现代化节水灌区的价值
3.1 提高灌区水资源利用率,缓解用水供需矛盾
实施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可以有效的改善灌区农业灌溉的状况,缓解农业供水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有力支撑。项目实施后,灌区骨干工程渠系水利用系数可提高至75%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由60%提高至75%以上,新增节水能力6517 万m3,亩均用水量从518 m3降至325 m3,亩均灌溉水投资减少15 元,通过提高灌区节水能力及灌溉保障能力,从而使灌区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3.2 优化水资源配置,增强水利现代化管理
一般来讲,水资源优化配置需要通过工程措施,改变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来适应农业生产力布局,结合农业灌溉要求开源与节流并重,采用可持续的方法使水资源在农业灌溉中得到统一的调配。对泾惠渠灌区而言,通过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利用先进的节水设施和技术手段,提升灌区灌溉水利用率,采用多种措施,通过合理的保障与维护,对水资源进行最优化的分配,使得综合效率得到最大提升。在保证水资源、水环境、水利经济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下,使水资源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泾惠渠灌区管理体系也将紧跟改革脚步,立足实际需要,突出灌区特色,探索灌区管理新途径,建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现代化灌区管理模式。
3.3 促进灌区农业生态生产和谐发展,极大地改善了灌区生态环境
随着灌区逐步实施现代化节水改造,年增引水量2028万m3,通过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系统恢复与重构,将会对农业灌溉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灌区农田得到适时灌溉,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灌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灌区内生态环境将会趋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生产力高、灌区功能全,水资源配置合理、生物多样性高的大型现代化节水型灌区,为以后灌区发展生态灌区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目前灌区存在主要问题
4.1 灌排水利基础设施存在短板,与构建系统完善的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差距较大。
经过多年的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目前已经累计完成干、支渠衬砌长度337.045 km,改造渠系建筑物1978 座。骨干灌溉体系基本建立,骨干渠道衬砌90.62%,但衬砌完好率仅为67.22%,部分工程由于年代久远、原设计标准较低带病运行,再加之自然灾害、冻胀、泾河水硫酸盐离子腐蚀等原因已出现裂缝、塌陷、脱落等问题,使得灌区节水能力和灌溉效益日渐衰减,因此提升灌区现代化基础设施改造迫在眉睫。
4.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
泾惠渠灌区水利信息化建设程度与现代化灌区改造目标相差较大,虽然在渠道水位测报、财务电算和联网管理方面已有成果,但网络互连互通不畅,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相对滞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泾惠渠灌区现有信息化投资以试点工程为主,用水调度信息化覆盖率仅为17%,不能及时有效掌握灌区范围内水情、雨情、水质以及工程运行情况。灌区水利设施自动化率仅为27%,自动化控制也不成体系。灌区通信传输网络覆盖不到20%。同时各部门数据无对外接口,无法实现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与交互,基础数据库与各个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库互联互通,同时动态分析、模型应用等智能化功能仍处于初级阶段,无法支撑业务部门使用,现有的信息安全与规范标准不足以支撑发展未来现代化节水型灌区。
4.3 灌区管理效率偏低,很难实现高效管理
灌区运行管理以传统的人工凭经验操作为主,不但用工多,运行成本高,而且供水管理也难以做到精准高效。供水计量设施与信息化建设滞后,部分灌排工程设施管护责任落实不到位,灌区规范化管理尚未全面展开。虽然灌区也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已经构建了一套相对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但与灌区发展现代化节水型灌区要求的构建标准化、自动化、规范化管理体系尚有一定距离。
4.4 水利信息化人才培养相对滞后
泾惠渠灌区目前尚未形成现代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同时也极为缺乏既精通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又具有基层业务工作实践经验,还掌握信息系统应用与维护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加之灌区水利工程工作环境较为简陋,工作繁杂辛苦,喜欢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较少,这便造成了新鲜血液较少,信息化建设工作得不到创新、突破。从而使得灌区创新驱动发展力不足,水利科技以及信息化现代化贡献率低。
5 对于发展现代化节水型灌区改造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对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的认识
泾惠渠灌区的现代化节水改造,首先应该从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转变传统理念,充分认识到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不仅仅是改造传统的挡水、输水建筑物,还应包括水资源的精准检测、计量、优化调配等功能;其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全民节水意识,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广泛地向灌区群众宣传节水方面的技术、法规、政策等知识,不断增强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和节水观念,提高爱水、节水、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在灌区逐步建立良好的节水氛围。
5.2 加大灌区自动化、信息化工程改造力度
近年来随着土建、机电、信息工程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体化的水工结构正迅速实用化,一体化闸门、一体化灌排泵站、斗渠口“渠改管”一体化计量及控制等设施的应用,使得远程闸控、枢纽调度自动化、水情信息,水资源调度等可以通过建立水利信息化系统,能够实时查看水情信息,掌握水资源利用动态,这也极大地促进了灌区现代化的发展。
5.3 转变传统灌溉用水方式,推广新型高效节水措施
泾惠渠灌区现代化节水改造应该坚持因地制宜、节水优先、高效利用的原则,转变传统灌溉用水方式,发展高效节水,鼓励农户采用小畦灌、喷灌、管灌、非充分灌溉、深耕整地等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倡利用地表水,合理控制使用地下水,引导农户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支持鼓励种植耗水少、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通过提高复种指数,全面提高渠系和田间水资源的利用率。
5.4 健全完善灌区现代化管理制度
一是通过不断深化灌区管理体系改革,按照灌区工作性质和类别,科学设置岗位细化管理,加强内部管理,建立权责清晰、精干高效的灌区管理运行机制;二是采用“专管机构+群众管理”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体现灌区功能与灌区工程职责任务、服务对象、资源配置方式、资产性质相一致的新型管理模式;三是健全符合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职工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通过完善灌区现代化管理制度使泾惠渠灌区形成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技术先进、管理能力满足现代化管理要求,服务及时高效满足灌区正常需求的灌区现代化管理体系,提高灌区节水效益以及经济效益,逐步建成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法制化的现代化灌区管理模式。
5.5 加快培养灌区水利现代化建设人才
根据灌区实际发展需要,用新时代的理念、新任务的要求,重新审视水利人才队伍建设,重新布局灌区水利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可以通过现场培训、外出深造、灌溉系统间交流学习等形式为现有技术人员提供学习和应用新技术的平台,其次也可以通过陕西省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招聘紧缺的现代化建设专业人才。通过对灌区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使用以及对外引进高技术高层次技术人才等措施,旨在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平的创新实用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水利现代化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推动灌区水利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