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边明王寺音乐文化考察研究

2021-01-19路菊芳

河北画报 2020年14期
关键词:香客香火寺庙

路菊芳

乐山师范学院

距离地区首府乐山168公里的马边是小凉山东麓一个约21万人口偏远的彝族自治县,彝族居民占47.4%,有着义诺方言区特有而深厚的毕摩文化。然而在毕摩文化信仰千年的马边县区,却坐落着一个历史久远,历经诸多离奇事件,至今香火延续的寺庙——明王寺。

一、马边明王寺历史概述

明王寺始建于明成化初年(1465年),占地面积为300多平方米,原为五龙山牛王寺。明弘治年至正德年修建三清殿、东岳殿,并打造石佛,改称明王寺。嘉靖四十三年扩建天王殿、钟鼓楼;清道光年再建文昌殿、灵池及佛城堡,形成“城堡环寺建,寺在堡中藏”的建筑格局。1998年公布为乐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雪雨,明王寺由盛到衰,几遭摧残,现残存前殿、正殿、灵池、三清殿,以及几蹲残缺不全的佛像和见证他岁月沧桑的砖瓦、院墙。然而让世人惊叹的是,寺庙的香火却仍在延续。本文即以2016年明王寺中两次大型的香火祭日(观音菩萨生日)为考察对象,通过寺庙遗留佛像、寺庙香火及诵唱,以及香客身份,探析明王寺香火祭拜中蕴含的多种信仰并存与融合的社会意义。

二、马边明王寺“香火”考察

(一)历史上的“香火”

据地方寺庙负责人姚世军回忆:明王寺香火在解放前一直很兴盛,马边县之外的百姓也来此地烧香求佛,曾经有位美国朋友来此考察。解放后“破四旧、立四新”,明王寺即一败涂地,寺院成为地方人民公社的仓库,香火一度中断(当然,也有人认为香火祭拜活动转入地下偷偷祭拜)。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村支部书记为安置无房居民,准许大部分贫下中农搬进寺庙居住,谁知这一住就是几十年,并且将原来住处进行扩建。1998明王寺被公布为乐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陈阳任马边县长后认为寺庙为国家财产,应该收为国有,并由文体局管理,原居住户也逐渐迁出①。而此时的明王寺已完全失去过去的辉煌,唯有断墙、残瓦、孤柱和荒草,以及几尊历经六百年风雨的城楼与佛像。如此衰败的寺院,政府收归国有后,香火随即兴起。近期在全国非遗保护,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号召下,各级政府又开始竭力挖掘、拨款修缮地方文物古迹,明王寺这个曾经消失的历史,不久的将来又要续写。

(二)现在的“香火”——观音菩萨生日香火

明王寺收归国有后,由于寺庙遭遇多起偷盗事件,地方政府派专人看守寺庙。平常时期寺庙也有香客来访,只是不多。大型的香火聚会主要集中在每年正月十五和观音菩萨的三次生日,第一次农历二月十九出生日,第二次六月十九成道日,第三次是九月十九的出家日。这几日的明王寺一改以往的冷清和凄凉,香火缭绕中明王寺又获得新生。笔者综合2016年3月27日和7月22日两次大型的香火考察以及日常走访,对明王寺香火做一描述和分析。

两次观音菩萨祭日中,第二次香客人数最多,并且这天从早上六点半开始突降大雨,本来以为没有多少人来烧香拜佛,雨水稍微变小后即迎来络绎不绝的香客们,据守庙的彝族人哥儿说“庙门口和香坛处都是人,下着雨大家打着伞一个排着一个烧香,比上次来的人要多,大约二三百。”笔者十二点左右到达寺庙,此时香客虽然走了很多,寺庙仍有不少人在请看相神婆们为其占卜吉凶祸福,同时走进寺庙祈福的香客也是络绎不绝。而在每次的寺庙“香火”会中,最繁忙也最吸引香客过来的一个角色就是那些被称为“嬢孃”或者“毕摩”、神婆的看香人。

1.“香火”会中的神婆

这些能占卜吉凶祸福的神婆,多是五十以上年纪的女性;地方没有明确称呼,有人称其为“毕摩”②,其实类似北方的神婆或者姨婆子,在此直接称其为神婆。她们可以根据香客点燃的香火特征判断事主吉凶祸福,并给予提示某年某月应该如何如何等。这种看香技术能出现在毕摩信仰为主的彝族地区实属不易。经考察,看香神婆传承大致分三种:一是阴传,指由阴间神灵传授的看香技术;二是阳传,由阳间人传授;最后也有阴传和阳传结合的传承。其实三者之间并无严格区分,只是入道方式和看香程序的不同。

2.“香火”会中“神婆”的看香程序

(1)请神

请神主要指请看香神婆自己通灵的神仙。她们到寺庙之后首先到大雄宝殿上香,祭拜庙中佛像,然后开始给香客看香。香客手拿纸钱、香烛到寺庙之后,找他们认识或者经常找她看香的神婆来帮自己占卜吉凶。

(2)看香

由于师承不同,看香的方式也有差异:

第一,阳传看香。彭中前是从小跟随母亲学习的看香技术,母亲去世后在阴间依然指导她(也可以是阳传和阴传的结合)。并且祖传四代点灯花技术,家规为传女不传儿,所以她能学习到看香技术。她看香特点是面对香客,左手拿香,右手以无名指在前的手形,逆时针在香上转圈,并且两眼微闭,神情严肃,口中念念有词。念一段词后会停下来询问香客一些事情,然后再继续。有时会念诵一段后让香客点燃纸钱,送给神灵。但是根据香客来此拜佛目的的不同,也有其他看香方法。如有的香客为自己健康祈福,所以彭中前会念诵一段词,并点燃纸钱后,让香客转身,拿香火在香客后背边念诵词,边点压后背,为其治病;有的只是来占卜日后家庭吉凶祸福,就不需要后面程序。前面的程序大致相似。

第二,阴传看香。阴传看香是指神婆由阴间人传授学习看香技术,这个阴间神灵不一定是自家祖先,也可以为其他任何神灵。据说所有被神灵选中的人,必须要做下去,否则会让不做的人家庭破碎、生不如死。像此种不从效应在各地区、各民族的神灵选人中似乎都有类似说法,一般都不敢抗拒。神婆范保英深有体会。她是马边出名的看香人,大家给她称号“范大仙”。她能预知很多未来事件,两次观音菩萨生日找她看香的人最多。据她个人回忆,她十六岁时几个月不能吃喝,到处看病医治无效。后来上山入寺庙开始给别人看香,慢慢病情好转,看香至今五十多年了,身体很好。最后她提到马边“三八”事故说:“如果他们来找我看香的话,我会告诉他不要去下乡,就不会发生这些事故了”。当然,这是对自己法力自夸的一种表现,历史没有如果。

她看香与其他人不太相同。首先把香客递呈的蜡烛点燃插在前面祭坛上,左手拿香火点燃,开始面对香客诵唱。诵唱同时,纸钱放在香炉边上摊开,右手抽一根点燃的香在纸钱上写字。写完一张就扔到香炉里,换一根香继续写,有时会停下来提醒或者询问香客,几月几时有何等事情是否属实等。香客站一旁虔诚的双手合十聆听,直到香和纸钱全部耗完,仪式结束。有时候,范大仙会拿着点燃的纸钱围着香客全家转两圈,最后再送些祝福语即完成一位香客的看香。

第三,阳传和阴传结合的看香。喻加琏作为神婆是阴传和阳传的结合。她从事这个职业的原因是年轻时候生病,四处看医无效后,婆婆娘请神婆给其看病,神婆建议喻加琏必须学习看香病才能医好。后来她跟着阳间的神婆学习看水碗和香火,目前身体稍微好些。她只让香客报姓名和住址,即可从手拿的香里看出事主吉凶,看完一件事后继续面对香火小声诵唱。然后再给事主讲述某些她看到的事情。直到把近期事情看差不多,即把香火扔掉。

(3)报酬

无论哪种看香方式,这些神婆都是通过燃着的香去看事主可能发生过或者即将发生的事情,而这些非一般人具备的能力肯定耗费一定精力。所以每位香客都会给这些神婆们一定报酬,费用不多,十几元钱或几十元不限,随心即可。范大仙今年七十多岁高寿,每次香火会请她看香的人都是排队等候,一次香火会大约能收入二百左右。

(三)“香火”中的诵唱

每位神婆除了通过燃着的香占卜吉凶,还有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为——诵唱。正如《妙法莲花经》中所谈“善男子,若是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故,无论何种通灵者必以音声为介,才能得到神灵护佑。只是有的神婆嗓门大,声音就高。有的神婆声音很小,像在默念,即使站她身边也听不到。笔者以音乐性较强的几位神婆诵唱片段为例分析:

谱例1:

《看香调》(一)

范保英诵唱,路菊芳录音记谱,该谱例提高一个八度记谱。

谱例2:

《看香调》(二)

彭中前诵唱,路菊芳录音记谱。

谱例3③:

《看香调》(三)

喻加琏诵唱,路菊芳录音记谱,该谱例提高一个八度记谱。

每位神婆基本围绕各自音调不断变化重复,边唱边询问香客所测算内容是否属实。三者诵唱语词较口语化,有些字句无实际含义,如语气词“哈”“嘞”等四川方言;有些字词发音模糊,无法听辨,只能记录其音调。下文对其逐一分析。

第一首《看香调》(谱例1)由#c、e、#f、#g四个音组成,每个乐句基本围绕#c展开,可判断其主音为#c。再运用五度相生调式体系④,#f 、#g分别为#c的下属音和属音,e是下属音下方大二度音,色彩音b没出现,故为羽调式色彩,五声音阶。曲调结构以乐句为单位变化发展,节奏以前短后长的符点型节奏为主,混合节拍,或以乐句结构划分节拍,乐句无严格词格。相对来说,该首《看香调》具有一定旋律性。

第二首《看香调》(谱例2)中出现了ba、bb、bd三个音,从曲调进行可知主音为ba。依然从五度相生调式体系判断,bd为主音ba的下属音,属音be省略,但属音的属音bb作为色彩音存在,并支持主音,故该曲调为徵调式;又由于色彩音只有主音上方大二度bb一个,故为单徵调式。再根据音乐中各音关系,全曲虽然只有三个音,但是三个音中有小三度、大六度关系,所以非三声音阶,而是四声音阶。另外,其节拍、节奏相对前者规整,且采用夹唱夹叙的诵唱风格。

第三首《看香调》(谱例3)只运用了b、d和#f三个音,从曲调进行,可知#f音对b音的功能性支持,所以b为主音;而从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得出d音属于下属方面色彩音,那么羽调式更加合适。再从相互音之间构成的大三度、小六度关系,即使只有三音出现,也属五声调式音阶。

总之,通过上述三首诵唱曲调音乐分析可知,从音阶调式上看,作品中无论出现几个音,四声、五声音阶调式的特性依然存在;从节奏节拍分析,除了第三首同一节拍,其他两首都是混合节拍;节奏方面也是规整性和彝族独特的前短后长节奏型的混合使用。再从音乐的叙事结构观察,以单乐句的发展变化作为叙事手法是其主要曲式特征。由此,从节奏、曲调结构方面也可窥其对彝族音乐某些特征的吸收或者借鉴。

三、马边明王寺“香火”信仰中的多元化

(一)多种信仰的并存和融合

首先,佛教信仰。寺庙正殿大雄宝殿(原名为佛殿)是明朝时期最初建造的寺庙,庙内有三尊明朝时期的释迦摩尼佛像,也是现代人们香火祭拜的对象。另外,在正殿柱上还有四尊光头赤脚的悬雕。

其次,道教信仰。大雄宝殿的正后方是三清殿,三清殿目前仅存梁架和屋顶部分,围墙全无。殿内两侧枋上悬托造像13尊,北面6尊、南面7尊(现只有11尊,由地方文物管理所保存)。三清殿南次间存三清石雕造像,“头部残缺,形象难辨,两尊座有题记,其中一尊题记‘康熙四十年十月吉旦信人张尔玺妻周□真?□□□□三清□祖□三主尊放?……”,其二题记为‘道光□十一年本在(?)□……’根据造像题记,康熙四十年(1701 年)信众捐镌三清造像”。由石刻文献可知,三清殿可能为清朝初期建造。除此外,清道光年间在正殿左侧曾增修一座文昌殿,只是目前文昌殿只剩下地基其他全无。

最后,夷人信仰,这是目前尚在商榷的一个观点。“夷族”即为过去对彝族的称呼,由于带贬义,民主改革后改为“彝族”。彝族历来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毕摩(也是旧时代称呼的鬼主)是这个民族最高的通神者。然而在佛教、道教思想并存一寺的信仰中很多人认为也融入了地方彝族信仰。此种推断最有力的证据即是正殿和三清殿柱上悬挂的十一尊悬托造像。这几尊悬雕最明显的特征是光头只在头顶留一小撮头发,并且赤脚。另外几尊悬托造像着武士盔甲和军靴。另外,从发型上推断,头顶留一小撮头发的发饰明朝时彝族已存在,且是至今彝族尚有的“天菩萨”发型。当时彝族“男子头饰,旧时在头顶留小方形头发,将其编成辫子,再用很长的头帕将方形头发竖立包裹,称其为‘天菩萨’,或者‘指天刺’,视为人神代表,神圣而不可侵犯。”而“清代以前的汉族男子普遍束发,即满头蓄长发,在头顶将其梳为发髻,谓之‘大顶挽髻’”。中国汉族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髡发制度也只有在清朝时期才开始强力推行。按前者推断,夷人信仰的融入似乎更合乎情理。

但根据三清殿残存碑座有言“康熙四十年十月吉旦信人张尔玺妻周□真…”,可知三清殿建立时间并非明朝。再则从11尊悬托佛像外观分辨更类似佛教的“散财童子”,另外几尊着武士装束的可能为护法诸天之一“韦驮”。因此,陈凤贵、姚军在《四川马边县明王寺初探》一文中提到悬托造像在其他地方也有多见,如达州市达川区的真佛山庙群中就有多个殿有悬托的塑像,由此作者认为“马边明王寺悬托佛像并非孤例”。佛、道合一是中国寺庙信仰的普遍现象,夷信仰的融入尚需更多论据。从而也引发另外一课题的思考,几百年前的马边彝族自治县永乐溪一代,怎么会有非夷人信仰的寺庙存在?

(二)香火音乐文化的多元化

无论明王寺是否多教合一,寺庙中的《看香调》融合了汉、彝音乐中的某些共同基因是毋庸置疑。从上述不同师承的神婆传唱音调中可见西南彝语支系常用的前短后长附点节奏型,以及一句体结构的发展变化。不管这些音调是否真的如她们所说来自天上神宗,都说明音声是人神交流的媒介和彝汉民族之间音乐文化的互融。再则,经两次观音菩萨祭日考察得知,香客中不仅有汉族,也有彝族。其中有一家三口是彝汉结合的家庭,女主人是彝族,她说每次观音菩萨祭日都会过来祭拜,因为嫁给汉族,就要跟着汉族的信仰。

综上所述可知,明王寺是地方民俗信仰的综合载体。从其最初的牛王寺改为明王寺,以及佛教、道教,甚或彝族信仰并存等可窥之外来宗教信仰本土化的过程。其中也不乏文化本位观念的体现,如彝族称神婆为“毕摩”的说法,看香诵唱中某些彝族音乐节奏因素的出现等。总之,在当下地方政府竭力保护和修缮下,明王寺这座积淀百年历史文化的古刹,已以新的面貌重现与世,并作为一道象征民族团结、多元信仰共存的文化景观,成为地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的关键。

注释

①根据2016年3月采访姚世军谈话内容整理而成。

②某些汉族认为这些人具有彝族毕摩所拥有的神力而如此称谓,其实完全不同的角色。彝族毕摩均是男性,唱诵经文是彝族几千年文化的累积。而看香人的唱诵是个人即兴发挥。

③由于诵唱声音太小,近似默念,谱例中所有不能确定的词均以“口”代替。

④本文的调式音阶分析,均是借鉴赵宋光先生《论五度相生调式体系》中的方法,有些调式名称也是从中借取,如“单徵调式”,不妥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香客香火寺庙
百忍寺
百忍寺
不断重建的寺庙
清明
不断重建的寺庙
财神香火旺
点灯
烧香发财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
范缜当众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