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诉求、框架及路向

2021-01-19胡茂波邹世康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1期
关键词:师资培养职业教育

胡茂波 邹世康

关键词 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养变革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1-0052-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职业教育是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就业直接关联的类型教育。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本质矛盾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与现有教育单一化、规模式供给之间的矛盾,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战略转型的逻辑起点[1]。职业教育在新时代要有新作为,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必要条件。职教师资培养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变革是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诉求、框架及路向,对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诉求

(一)支撑职业教育类型发展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转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显著提升。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更好地发挥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迫切需要类型教育的定位。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国家制度层面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

职业教育类型的特征由技术知识的独立性、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来源的多元性决定。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运行规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和“知行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确立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根本需要和逻辑起点,构建职业教育体系是落实类型教育的基础,两者不可割裂[3]。如何抓稳抓牢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深化职业教育类型地位,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职业教育类型发展是逐步推进的过程。职业教育在国家宏观政策框架中被确立了类型地位,获得了与普通教育等值的身份地位,这为职业教育类型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需要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获得社会的认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是保证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职教师资培养变革是职业教育实現由层次向类型发展转变,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目的在于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进职业教育实现“三个对接”、课证融通和育训结合。职业教育类型发展迫切需要职教师资培养变革作为支撑。

(二)培养国家工匠之良师

2017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时首次提出了“工匠之师”概念。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打造“国家工匠之师”。

由培育工匠精神到培育大国工匠,由培育工匠之师到培育国家工匠之师,这是对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诉求,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要求。由培育工匠精神到培育大国工匠,凸显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的变革;从培育工匠之师到培育大国工匠之师,明晰了职教师资内涵特征的变革,体现了新时代国家和社会对职教师资的期待。工匠精神、国家工匠、工匠之师、国家工匠之师四位一体、缺一不可。“大国工匠”属于高技能人才中的顶尖者,是操作技术世界一流或技改创新、重大技术发明的尖兵,是代表各行业技术水平的状元、弘扬工匠精神的楷模[4]。“大国工匠”的精神实质不仅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内涵释义,更是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关系的重新定格。工匠个体对卓越精湛技艺的追求与教育训练的外延,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精神的价值旨归中。

国家工匠之师作为工匠之师群体中的精英,是具备良好综合素质、能够融会贯通取得惊人业绩并能有效传承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的人。国家工匠之师融工匠精神于教师角色,其道德价值和伦理规范兼有工匠善和教师善,精益求精,教书育人,最终止于至善——共同善[5]。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工匠之才的培养成为工匠之师不可推卸的职责。工匠之师,须有工匠之范,更需要教师之范。职业性向作为教师之范的核心诉求和表征有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一是以适教为核心的感性层次,二是以爱教为核心的理性层次,三是以乐教为核心的德性层次[6]。只有培养更多适教、爱教、乐教的工匠之良师,才能培养出大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匠之才。时代的发展赋予了职教师资为了培养国家工匠之良师进行变革的使命。

(三)适应未来智能化教育场景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变革带来了机遇,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职业教育并不断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助于尽快实现职业教育的智慧化[7]。智慧教育的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教师需要适应智慧教育发展趋势,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需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和讲授式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适应在智慧化教学场景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需要应用智能化的教学管理软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和效果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作出教育教学管理策略的调整;需要具备运用智能化的教学设备和工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让学生取得与数字化时代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

职教师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是适应未来智能化教育场景的必然要求。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强调将现代信息技术和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着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将教育的信息化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动力,助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推动教育体系的重构和教师角色的转变。国家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构建线上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推动职业教育智能化教育教学。

面对建设智慧校园、实施智慧教育,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进行变革。需要关注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培育,运用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的养成。目前,我国数字化教育研究话语主要集中在数字化催生教育变革、助推课程教学革新、呼唤教师数字化素养以及关注数字化阅读等方面[8]。学者们的研究为职教师资培养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依据职业教育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是实现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和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德国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数字化培训,提升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的数字化素养[9]。职教师资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养成需要在培养过程中进行。国内形势和国际经验均表明职教师资培养变革势在必行。

二、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框架

(一)构建“政校校行企”五位一体的培养格局

职教师资培养是一个持续、系统的有机过程,需要政府、高校、职业学校、行业和企业有机联动、协同进行。在多方协作培养过程中,政府部门强化引导协调,促进高校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职业学校、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作为重要保障。为了有效聚集资源,充分释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主体的活力,促进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培养职教师资,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着力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意见》提出,要“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这一政策举措的目的在于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支持高水平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基地为主体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100多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示范单位和教师企业实践单位,并引导各地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实践单位和教师培训校企合作平台[10]。新时代,国家职教师资培养政策凸显了利益相關主体的协同性,培养对象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融合性。国家政策明确了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对职教师资培养的主体地位,行业和企业的职教师资培养协同主体性质。从政策走向上看,探索校企合作、多方参与、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教师协同培养新模式,构建“政校行企”一体化的培养格局成为职教师范生培养的趋势[11]。

(二)完善“双师能力”形成的培养过程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教师资领域的特有概念,其提出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职业院校实训实践教师缺乏且难以从企业引进和职教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的问题[12]。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仍然将“双师型”教师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方案》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释为“同时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以能力为导向,对“双师型”教师赋予新的内涵,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13]。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一半,建设100家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100个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职业院校教师除了应具备普通教师素质的一般要求外,还应具备完成培养技能人才这一使命的特殊素质要求[14]。《方案》和《实施方案》指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优化布局,完善高水平大学和职业学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的政策体系。高水平大学和职业学校参与职教师资培养,为职教师资培养对象的工程能力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养成提供了新的途径,加强了职教师资培养的力量,拓展了职教师资培养的路径。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00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7个国家级校长培训基地和10个国家级教师远程培训机构,建成364个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28个省级远程培训机构,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15]。职教师资队伍素质逐步实现从“学历达标”向“双证双能”转变。2019年,我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总体达到34.47%,达到2013年国家《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的“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的要求[16]。职教师资“双师能力”不断得到完善,职教师资的培养变革将持续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拓展职教师资培养的层次布局

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的学历层次和院校层次将逐步提升。这是为了拓展职教师资培养的类型和规格,适应社会大工业生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以及解决职业院校硕士层次高级“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1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开始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同年,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13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开始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成人中专和技工学校)中通过推荐、报名、考试、选拔优秀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8]。提高了我国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2015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关于公布教育硕士(职业技术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确认结果的通知》,批准45所院校首批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自此,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从本科层次提升至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得到全方位和多层次培养。《实施方案》强调,支持高校扩大职业技术教育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推进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博士研究生培养,推动高校联合行业企业培养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截至2019年,有37所高校开设了本科层次职业技术师范专业,有49所高校招收硕士层次的职教师范生,职业技术师范专业的类别超过150个,每年培养职教师范生2万余人[19]。

职教师资培养的主体由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向高水平大学推进。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单一主体,逐步向高水平普通高校建立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以及建立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推进,形成培养主体层次提升的体系。新时代,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将基于三个培养主体协同进行:一是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二是普通大学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三是普通师范大学。这三种主体对职教师资的培养既各有特点,又各具优势,相互衔接配合,共同构建了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主体范畴[20]。

(四)注重职教师资信息化能力的养成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必须具备的教学开发、设计、实施、管理、诊断、评价、研究等能力。其中,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处于核心地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一直是教育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能否深度融合的关键[21]。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

2018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研制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提出,将加强师范生信息素养培育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创新师范生培养方案,完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方案》将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上升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将提升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能力作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举措。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全方位的,包括理念层面、方法层面和制度保障层面。职教师资信息化能力的培养由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到到能力标准的研制;从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到创新发展,体现了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历程与趋势,也体现了职教师资培养变革对职教师资信息化能力的重视,从政策层面做了顶层设计。

三、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变革的路向

(一)注重发挥职教师资专业标准的导向作用

在职教师资培养变革过程中,需要发挥职教师资专业标准的导向作用。职教师资专业标准为职教师资的专业化和高质量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2013年9月,教育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做出基本要求。该标准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基本依据。中职师资培养变革中,要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生学习为基本导向,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培养具备合格专业素质的新时代中职教师。

《实施方案》提出,建立“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分明,覆盖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此举措考虑了职教师资的层次性和学科专业性,学科和专业设置现状,体现了充分注重不同课程专业教师核心能力的差异。建设分层分类的标准体系能健全包括师资培养、资格认定和师资招聘在内的教师准入制度的具体环节,明确对职教师资素养的基本要求,从而保障各层次各专业教师队伍的质量。职教师资培养变革过程中,需要依据职教师资专业标准,对中高职教师关键能力进行针对性地培养,进而实现不同层次和学科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教师资专业素质的培养要依据职教师资专业标准进行变革。要依据职教师资标准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引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提高职教师资的培养质量。

(二)增强职教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效应

职教师范类专业认证为职教师资队伍的提质培优提供基本保障,对促进职教师资培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方案》提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2019年10月,为了提升职教师资培养质量,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教育部教师司制定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下简称《认证标准》),实行三级认证制度,为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基本依据,在根本上提升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专业地位。要发挥好《认证标准》对职教师资培养基本条件、基本管理、基本质量的监测要求,引导各地各校加大投入;对办学的合格要求,引导各地各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保证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合格要求;对教学质量的卓越要求,促建促强,追求卓越,树立质量标杆,建设一流职教师范专业。

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要遵循《认证标准》提出的“面向国家、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战略需求,落实《方案》和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定位,推进职教师范生师范教育与技术教育双能力教育目标的达成。遵循其提出的培养职教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落实职教师资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其中,“学会教学”涵盖了职教师资“双师型”素质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新时代,职教师资培养要遵循《认证标准》提出的“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类教师标准、培养标准”,推进“专业性、职业性与师范性‘三性’融合”的课程内容改革。遵循其“实践教学体系完整,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计划,累计不少于36周,其中教育实习不少于10周”的规定,推进职教师资工匠精神、师德素质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养成。“十四五”时期,随着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加快,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认定,造就大批高层次“双师型”骨干教师和卓越教师将成为今后职教师资培养的主要任务。

(三)夯实校企合作培养实效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教师资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而校企共建的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则是我国职教师资培养的一个重要政策创新产物和实践平台。为充分发挥企业在培养培训职教师资中的作用,《意见》强调支持高水平大学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实施方案》提出了2022年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国家级企业实践基地的具体目标。此举在于夯实校企合作培养的实效。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跨界特征,职教师资的培养需要体现这种跨界特征。当前,职业教育围绕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但职教师范生培养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能的弊端,职前培养还不能真正符合职业教育跨界属性对教师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标准和要求[22]。职教师资的培养要充分发挥现有64个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完成培养职教师资资格的教育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需要扩展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以此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培养职教师资的实效。

(四)形成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随着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张,我国逐渐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学校用人标准逐年提高,复合型、高层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逐渐成为现代职教师资培养的目标。职教师资培养逐步由本科层次提升到硕士研究生层次,再到博士研究生层次。职教师资培养学历层次的提升,是学术涵养、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表现为学术性、职业性与师范性融合。职教师资培养变革需要探索本科与碩士教育阶段以及博士教育阶段在入学选拔、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上的衔接,推动行业企业在本硕博高层次“双师型”师资培养过程中发挥有效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过程中层次定位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未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硕士培养点的不足使得高层次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化,影响了我国职教师资学历结构。截至2019年,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8.13%,而兼职教师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8.45%,呈现小幅增长状态;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专兼职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专任教师中约有0.07%,距离规划目标存在一定差距[23]。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虽然全国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9.97%,部分省市也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甘肃、贵州、青海、新疆等19个省份依旧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甘肃省高职研究生学位教师比例仅有28.74%,制约着职业教育的高水平发展[24]。

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新时代,中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对高层次高学历“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加大硕士乃至博士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支撑职业教育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建构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是提高“双师型”教师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职教师资培养需要通过继续增加研究生教育规模,增设职教师资硕博士点,实现职教师资的本硕博贯通培养,推动职教师资由学术性、职业性与师范性“三性”分离转向“三性”融合。

参 考 文 献

[1]刘彩琴.重构与实现:新时代职业教育战略转型的价值逻辑框架[J].教育与职业,2020(12):5-11.

[2]赵伟,孙英.职业教育类型论[J].中国高教研究,2020(11):98-103.

[3]匡瑛,李琪,井文,等.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27-34.

[4]曾茂林,曾丽颖.“大国工匠”跨界成长及其综合职教轨迹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9(1):25-28.

[5]张洪华.国家工匠之师的善性伦理及培育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0(22):52-57.

[6]容华.职教师范生职业性向的内涵、特征及培育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34):46-51.

[7]周金容.智慧教育时代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3):63-69.

[8]邹红军,皮特·麦克莱伦.数字化时代与教育变革:研究背景、进展与局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1):7-12.

[9]李文静,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4.0”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与举措[J].比较教育研究,2021(5):98-104.

[10]孔巧丽.新时代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21(6):70-76.

[11]袁潇,高松.职业教育教师协同培养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11):26-31.

[12]孙琳.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成就、问题与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2020(5):87-96.

[13]李宏伟,徐化娟.新时期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9):51-53.

[14]李树峰.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J].教师教育研究,2014(5):17-22.

[15]王斌.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9(6):71-76.

[16]刘妍,李新发,李思敏.《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10年——成就、价值与展望[J].教育学术月刊,2021(2):20-26.

[17][18][20]刘晓,沈希.我国职教师资培养:历史、现状与体系构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71-76.

[19][24]张丹,朱德全.从单一到多元:新时代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设想[J].职教论坛,2020(10):80-89.

[21]徐章韬.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政策内容、演进逻辑及可能走向[J].现代教育技术,2021(5):44-51.

[22]陈晶晶.跨界协同的职教师资一体化培养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1):74-78.

[23]中等职业学校(机构)专任教师、聘请校外教师学历情况(合计)[EB/OL].[2021-09-16].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1_464853.html.

猜你喜欢

师资培养职业教育
五年一贯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探析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中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的研究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研究
校园足球师资培养途径探究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欧美出版教育产学研一体化的三层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