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中学生的读写的思考
2021-01-18汪敬
汪敬
传统意义上的阅读,就是以报刊、杂志、图书等为依托,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个过程。书面材料主要由文字构成,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阅读分为阅和读两部分,阅就是看,读才是重点,力求把文字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有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阅读的形式已经发生了变化,阅读不在仅仅以报刊、杂志、图书为依托,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阅读,可以在手机、电脑上轻松地阅读,传统的阅读形式受到冲击,人们不用再到店买书阅读,到图书馆借书阅读。
阅读形式的变化,让很多人盯着电脑阅读,盯着手机阅读。不管是在线阅读,还是下载阅读,人们通过互联网了解了更多信息,丰富了文化知识。但长期使用电子产品阅读,对许多人的视力造成影响,让很多人视力下降,也促使许多人开始转向传统阅读。
对于中学生而言,也有很多学生在使用网络进行阅读,在手机、学习机、电脑上阅读,并且还有学生对此产生了依赖,甚至上瘾,阅读时间过长,会让眼睛受到了伤害。因此,有必要提醒,在使用手机、学习机、电脑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中学生应当学会克制自己,阅读时间不宜过长。
相对而言,传统阅读需要孩子閱读时保持良好的坐姿,与书本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孩子躺着阅读,这样去天天坚持,日积月累,就可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传统阅读更利于孩子的成长。但现在阅读方式,也有它的优势,就以手机阅读为例,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有网络覆盖,你可以通过手机阅读。
采用什么形式的阅读,选择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学生应该由具体情形而订,但学知识的前提是健康。内容选择上,家长有老师可以把把关,尽量选择一些集聚正能量、积极向上、思想健康的材料给学生阅读,并逐步放手,让孩子能够自己选择,学会阅读时去粗取精。
阅读对学生有很多的益处,从实际运用来说,可以培训学生知识理解能力,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等。这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难怪杜甫会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人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都可以看出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有多大。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仅仅是丰富学识,还可是改变人的思想。西汉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句话不难看出阅读在人成长中重要性。
阅读既然有这么多益处,那为什么许多孩子还是不愿去阅读。或许“兴趣是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可以用来回答,要让孩子喜欢阅读,就要先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有阅读的欲望与冲动。
怎样培养孩子的兴趣呢?这可能是家长与老师既关心又困惑的事情,其实说来并不难,家长可以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自己也读一些书,把它变成故事讲给孩子,讲到精彩的地方,撒谎说忘记了,告诉孩子自己忘了,告诉他(她)在那本书上,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读。老师也可以给学生挑读精彩的片段,课间与学生组成阅读沙龙,与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让学生阅读兴趣在心底一点一点的萌芽。
相信家长与老师只要去思考,一定有许多调动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但也有许多孩子的阅读兴趣很短暂,三分钟热情一过,又不想阅读了,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家长不妨牺牲一下自己娱乐的时间,泡一杯清茶,拿一本书陪孩子读书,让孩子由被迫阅读,到愿意阅读、主动阅读,最终把阅读变成自己的习惯。
除了养成阅读习惯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时要专注。朱熹在谈到读书时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不难看出读书心到最重要,不然心不在焉,阅读又有什么意义呀!不仅如此,阅读还应该循序渐进,熟读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
对于阅读,应该让孩子对好的书反复阅读,读多了就容易理解了,古人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家长与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多读,从量变到质变,真正意义上做到“开卷有益”。
阅读时选择朗读还是默读,应该根据环境而定,在寂静的图书馆选择小声或默读;野外的空旷处,用普通话大声朗读,让阅读也疯狂一下,这不仅可以让学生阅读中得到情感宣泄,还可以让学生更自信。
为了避免学生阅读后知识的流失,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快餐式的阅读,家长与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做一下读书笔记,写一些读后感。甚至还可以与学生交流读书心得,进行阅读知识竞赛,用各种方法让读有所获,甚至获益匪浅。
可以说,家庭与学校都应努力培养孩子喜欢阅读,学会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把阅读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自愿去阅读、自觉去阅读。为了阅读的内容更丰富,还可以培养学生群文阅读能力,对相似的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寻找这类文章的相同与不同,既增加了自己的阅读视野,又提升了自身的思辨能力。
阅读不仅仅是翻阅书本,读读课文这么简单,阅读应该有更高的升华,阅读不仅要读出音、读出意,更要读出自己特有的感悟,可以有语言来表达,也可以用文字来叙述,从词语到句段,从句段到篇章,可以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是阅读的新的一种呈现方式。
并且阅读不一定全是以书本,文字为依托,还可以把图画、声音作为读本,让书籍变得有声有色,其实生活就是这样的一本书,读好这本生活图书,可以说对提升写作尤为重要。
对于生活的阅读,世界著名雕刻家罗丹可以算对得比较透的人之一,他就有这样一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用这句话中告诉我们观察的重要,也是他雕刻作品的创作的源泉。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眼睛看生活,寻找到生活中美;还可以用耳听、用鼻嗅、用口尝等方式寻找到生活中的美,但有许多人都没有去关注生活,自然没有办法找到生活的美。
发现了生活的美,才会让自己有创作灵感;但灵感却一闪即逝,怎样抓住灵感,把他变成自己的篇章,这才是关键。有许多作家正是抓住生活的美,让自己的灵感变成了文章。
就以朱自清的散文《春》为例:作者把所看到的草、花、雨,听到蜂鸣、鸟叫、笛声,嗅到新翻泥土的气息,触到吹面部寒的杨柳风,这些都搬到了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在生活中发现了美,并且把这样美变成了一篇优美的散文。
其实不只有朱自清用看、听、嗅、触摸等方式反映生活美,古代的许多诗人,现代作家在写作中都很重视在生活中去發现美,用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生活美,给我们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许多文学作品,我们在读了之后,会发现自己对作家的印象模糊了,但文章中的一些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还记忆犹新,尤其与读者能够生活共鸣的内容记忆更深刻,这都可以看出生活美在作品中重要性。
文章应该是作者用文字对生活的记录,是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对于初中生的写作,由于知识、阅历等原因的限制,对生活美发现的能力还不够,这就需要通过阅读文章、教师指导来提升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能力,最终能够把生活提炼成知识,写成自己的文章。
生活才是一本知识丰富的书。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应该比阅读名人文章来提升知识更重要,毕竟每个人文章是他对生活的体验,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借鉴,不应该成为学生写作素材的主要来源。
正是许多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过分依赖于阅读课本,依赖于书籍,尤其是作文书籍,让学生在写作上缺少自己的观点,缺少新意,文章容易千篇一律。典型问题就是在内容上容易雷同:“写亲情,很多学生都爱写到生病,懂得妈妈的对自己的爱;或者被爸爸打,知道严厉也是一种爱等等,都可以看出学生受书籍的影响很深,文章缺少了自己的东西,也可以看出学生了解生活多么重要。
当然,作文与阅读也是密不可分的,不然古代有那么多名人都提到阅读对写作的帮助。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难看出读的书多,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但我们应该知道,对于一个现实主义的诗人,杜甫对生活的认识是很深刻的,不然他怎么能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生活写实名句,可以说杜甫写作的能力不仅靠阅读书籍,还靠他对生活的感悟。
何况文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是高度提炼了的生活,当然也只能看到生活的一部分。虽然有人会说文章里反映的生活是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但它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学生要写好作文,还是应该关注生活,生活应该是写作的源泉。
但这并不等于要把写作与阅读隔离。朱熹不是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吗?读书可以让学生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可以让学生学习与借鉴,形成自己对生活认识、了解的方法。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在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有属于自己“真正”的知识,还需要自己去阅读生活那本“百科全书”,才会有自己更大的收获。
学生怎么去“品读”生活?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又是学生写作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学生如果不能记录自己生活的阅历,无法体验自己的生活,文章就永远无法写出真情实感。
让学生“品读”生活,首先就要让他们爱生活,做有心人,多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捕捉生活,寻到生活的美,并适时记下来。开始是记下生活零碎的片段,而这些片段在他们的脑海中多了,汇聚起来就会让他们对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
对生活中的这些片段,不一定全部都是写实的,你还可以对一些片段加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对一些片段鼓励他们融入自己的看法、想法,不要责怪他们记录的片段不精彩,只要他们坚持去做,相信他们的生活片段会越来越精彩。
还要让鼓励他们把这些片段连缀成文,或者扩展成文。平时老师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积累好词,积累好句,积累好段的习惯,培养他们仿写的能力。培养他们写日记和周记的习惯,让他们在老师指导下渐渐走向自觉,一定要让学生把每天写作当做习惯。
学生只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可学生的自觉性不是每个都高,何况自觉高的学生也不一定写作能力就一定会提升。因为自觉写,不是等于自觉写好。
毕竟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如果让学生坚持不喜欢的事情,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除非让写作变成学生喜欢的,最好是容易办到的。这就要我们老师用一些事实来告诉学生,最好是自己的写作事实来告诉学生。
可事实却是,有许多老师可以指出学生作文的不足,总告诉学生写作很简单,可自己从没有写过作文给学生范读,更不敢与学生同堂作文竞技。就算老师告诉学生怎么写,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写?难怪学生不知道怎么写。
其实生活中就有很好的素材,老师不妨把学生放到生活中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的每一样小生物观察开始,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体验起,从生活中的每一个小道理感悟起,让学生一切从小开始。
许多作家的文章都是以生活中我们容易忽视的事物为题材,如:鲁迅的《风筝》、莫怀戚的《散步》、朱自清的《背影》等,这些作品中写到的事,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见,但我们都没有去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可以从仿写开始,仿写内容从多到少,作文字数从少到多。
仿写的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把生活中所见所闻的小事,写成小的片段,把优秀作文进行课前朗读、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对写作悟性不高的同学,如果在写作时有一点亮点,也要及时去鼓励,哪怕他们可以写好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片段,都可能会成为好文章的开始,老师绝不能放弃每一个可以鼓励学生的机会。
必要时,老师可以换一下位,写一下范文,把它交给学生去批改,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找到做老师的感觉,认真去批改;既让他们了解学生批改作文的辛苦,也让学生在批改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教师在鼓励学生阅读时要把文字读活,让文字有生命,在人的大脑中穿梭,在记忆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同样,写作也可以像阅读一样,把每一字写活,让其在文章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力求让每一个文字都不会多余。
阅读别人的作品,不只是了解其内容,还应该了解其思想,甚至还有别人的创作方式,不仅带给自己学习的体验,还可以有写作的借鉴,就比如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可以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方法,还有其塑造人物时使用的白描手法。
学会以读促写,读文章、读生活都要你用心去读,读懂了一定要去动笔,才能让知识最大化,让知识真正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才不会变成“纸上谈兵”的诟病。
对于爱阅读的人,一定要鼓励自己大胆的去写,老师与家长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写,只有敢于在写作中“献丑”,方可让妙笔里“生花”,不过多去羡慕别人文章的精妙,学会去相信自己的“笨笔”,写多了一样可以写出优美的篇章。
同样,写作对阅读的理解与感悟也有促进作用,写的文章越多,对知识的领悟就更深,再回头去阅读文章时,就变得易懂,毕竟在写作的过程也是在巩固阅读的厚度。
总之,阅读与写作不可能是单一的,它们之间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它们彼此以生活为纽带,通过阅读沟通古今中外作者的心,引发读者的心灵震撼,去又在写作中让曾为读者,今为作者的你我他书写自我的个性。